第五十八章 西域风云动,各国陆续惊2
云垂赏竹涛2025-08-08 16:134,137

  赵旻如今之所以这么拼命…

  主要是为了这时代无辜又可怜的百姓,其次是为了避免因嬗代而造成的社会动荡。

  历史上曹操虽然野心勃勃、手段暴虐,但不得不承认,曹操确实雄才大略、且存有底线。

  曹魏代汉,虽然难以避免流血,但总体上始终是在和平的过程中平稳嬗代。

  但也因此,曹操开了个坏头。

  这才有了后面的三马同槽、三分归晋,以及再后来的五胡乱华、门阀**。

  赵旻虽也同样存有私心,但其人考虑更多的,还是尽量避免、甚至是积极改变历史原本的走向。

  正因此,赵旻便不得不豁出老命、强行去改变这一切。

  否则,赵旻何苦不去效仿两年前的畅销穿越书中那个“妈宝”主角公孙珣,利用赵旻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争霸天下、重建一个如“大燕”一般的新王朝?

  那个难度,相比赵旻如今所付出的努力,要简单至少两个档次!

  言归正传…

  当赵旻柔声说出“两个月定西域、重设西域都护府”时,其人的宝贝阿妤便噗嗤娇笑起来,同时献上香吻。

  “夫君不必哄妾开心,妾知夫君怜惜之意便已心满意足也。”

  赵旻啼笑皆非。

  “宝贝阿妤,旻言出必践,你且看旻如何在两月之内重设西域都护府。其后你我伉俪一同肃清凉州,岂不美哉?”

  冰雪聪明的佳人不再也爱郎争辩,再次奉上香吻后,佳人甜甜一笑。

  “妾多谢郎之美意,既如此,妾便与郎夫唱妇随、琴瑟和鸣。”

  言罢,佳人脉脉凝视着爱郎。

  赵旻将佳人美眸中的浓情蜜意尽收眼底,于是乎…

  其人翻身将佳人压住…

  芙蓉帐内,再度春光无限好。

  如是般,赵旻和他的宝贝阿妤共度两日如蜜月般的美好时光,直至大军开拔、赶赴阳关。

  在大军开拔之前,赵旻便已遣出斥候,将自己笔杆子杨修书写、卫府众人誊抄的数百份《重设西域都护府令》,先一步送往阳关。

  无论何时,思想宣传、统战工作都必不可少。

  这是伟大领袖传下来的宝贵经验。

  惟其如此,西域诸国才不会因卫府五万铁骑骤临西域而震惊、恐慌,同时赵旻也可通过加强思想宣传做好统战工作。

  所谓统战,便是团结一切可团结的力量,其核心只有六个字:

  大团结大联合。

  统战工作的指导思想是由另一位伟大领袖提出:

  求同存异。

  这也是赵旻重设西域都护府、羁縻西域的前提。

  但统战既然被称为统战,便是既要统又要战。

  所以,赵旻的五万铁骑也绝非摆设!

  谁敢逆势而为、对抗西域和平稳定发展的大好局面,那么赵旻绝对会向其露出獠牙,并狠狠将其打到骨断筋折、痛不欲生,最后再使其众叛亲离!

  一言蔽之,赵旻为快速达成“定西域、扬汉威”之目的,不介意使用“温言在口,大棒在手”的偏激手段。

  于是乎,《重设西域都护府令》与五万卫府铁骑,一前一后赶赴阳关。

  就在赵旻…准确来说是渊哥率卫府大军疾速赶赴阳关之时,会稽郡的战火,也再次爆发。

  卫府铁骑开拔的当晚…

  关羽、张飞二人率上万兵卒,悄悄抵达山阴县。

  可怜贺齐仍对此茫然不知。

  寅时初(凌晨三点过),张飞在正面骤然攻城…

  可想而知,毫无戒备的山阴城城卒,在根本来不及反应的情况之下,便被张飞率军破门而入。

  当睡眼惺忪的贺齐得知此事时,张飞已率军杀向山阴城的内城。

  贺齐倒也不愧为名将。

  其人二话不说,一边匆匆穿戴甲胄、一边召集自己的亲军。

  然后…

  其人率亲军径直向西门疾驰而去,目的地自然是位于会稽郡和吴郡交界处的余暨县(今绍兴县)。

  平心而论,贺齐此举不可谓不当机立断,更不可谓不明智。

  因为在冷兵器时代,士气至为关键。

  张飞既已攻入城中大杀四方,那么贺齐确实应该避其锋芒、积蓄实力以求反击。

  然而,贺齐在这生死危机关头,却做出了错误的判断,他不应该向西突围,而应转向东边的余姚县、与驻守余姚县的董袭会合…

  也就是说,他忽略了关羽。

  于是乎,当贺齐率百余名亲军急匆匆冲出山阴城西门、正要松一口气时,早已埋伏在此的关羽,便策马拦住了贺齐的去路。

  “河东关云长在此!贺公苗速速受死!”

  言罢,关羽挥起手中长矛,骤然催动马速,向吓得魂飞魄散的贺齐冲去。

  千钧一发之际,贺齐索性放弃了逃亡…

  他的马再快,还能有关羽胯下的汗血马快?

  贺齐急声厉喝。

  “众儿郎!你等分头散去!尽速向吴侯、元世报信…你等务必保住性命,将来为我报仇雪恨!”

  言罢,贺齐提起手中大戟,以戟尖指向关羽,喝问其人道。

  “关云长!枉我先主讨逆将军待你等不薄,你等因何背信弃义、无故伐我江东会稽郡?”

  讨逆将军便是孙讨逆,也就是孙策。

  关羽见贺齐已放弃逃亡,便放任其人亲军散去,缓缓停马、抚须哂笑道。

  “贺公苗你休要颠倒是非!实乃某兄弟三人对吴侯有恩,而非吴侯厚待某兄弟也。

  去岁江南之乱时,若非某兄弟三人及时出马,江东焉可于两月之内便兵戈止息?

  更何况孙仲谋治理地方不力,以至于会稽、丹阳等诸郡黎庶转为流民隐于山林,复又为孙仲谋讨伐,孙仲谋何其无道哉!

  某兄弟三人不忍见黎庶受此倒悬之苦,故而关某兴兵解黎庶之苦、还江东以朗朗乾坤!”

  贺齐闻言哈哈大笑。

  “荒谬!简直荒谬绝伦!关云长你不必强词夺理!你等无故兴兵讨伐江东,此乃不义之师也!”

  关羽和贺齐绝对不是在说废话,因为在士族当道、崇德尚儒的汉末,大义便是道德制高点。

  这个制高点,关羽和贺齐二人必须要争!

  是以关羽摇头道:“江东乃大汉之江东,非孙仲谋之江东,孙仲谋既昏庸无道,某等身为汉臣,便决不可坐视不理!多说无益,贺公苗受死!”

  言罢,关羽凤眼圆瞪、催动马速,挺起长矛便向贺齐搠去。

  贺齐紧咬牙关,举起大戟奋力格挡。

  只听“铿”一声闷响,贺齐大戟上的横刃准确格住关羽的长矛。

  贺齐毕竟已是成名数年的江东名将,武艺决不在高览等河北名将之下…

  然而…

  随着这一格,其人虎口已然迸裂。

  关羽冷哼一声后,倏然收矛、复又迅疾一刺,贺齐的胸膛便已被关羽手中那宛若矫龙的长矛洞穿。

  关羽收矛抚须,冷冷一笑。

  “贺公苗,关某久闻你骄奢淫逸、欺压良善,今日见你犹知忠义,便留你一具全尸!如有来世,请你好自为之!”

  言罢,关羽一抖马缰、洒然而去。

  “众儿郎,随某入山阴城!”

  贺齐难以置信地看了一眼自己胸膛上的伤口,口中“啊啊”两声后、气绝跌落马下。

  会稽郡郡治山阴县,就此易主。

  事实证明,关羽、张飞二人不愧为万人敌。

  其二人非但率军速度毫不逊于夏侯渊,而且无论武艺还是战力,都在夏侯渊之上。

  仅短短一月不到,二人便已连下会稽郡数县,一直从浙西南打到了浙东北。

  问题在于,山阴县距丹徒较远,而距上虞、余姚、句(音同勾)章等县极近…

  一言蔽之,在孙权得知山阴县失守之时,恐怕会稽郡将要易主。

  【作者题外话】:汉末三国的山越,不是指“山中的百越夷民”,而是指代为了躲避赋税徭役而藏在山中的百姓。

  山越为了生存,往往会成为地方豪强的附庸,最终沦为部曲或田客。

  斯从这个奸吏,勾结山越,便可以成为亦官亦匪的大流氓。

  但不久之后,他的好日子到了头。另一个“官匪”贺齐来到剡县,与斯从发生了利益冲突,酿成砍杀。

  最终县长和县吏,竟然各自纠结武装,在县中公开火并。与梁山相似。

  (贺)齐闻,大怒,便立斩(斯)从。(斯)从族党遂相纠合,众千馀人,举兵攻县。--《吴书贺齐传》

  贺齐这个官匪,比斯从更加贪暴。

  他骄奢淫逸,富可敌国;服饰绮丽,僭拟王侯。

  至于贺齐的钱财是来自何处,也就不言而喻了。

  (吕)范与贺齐,奢丽夸绮,服饰僣拟王者。--《江表传》

  吕范和贺齐不一样,吕范深得孙权宠信,所以吕范是确实不差钱儿。

  这一章,咱们聊一聊王基。

  王基…

  在诸君看来,此君或许比毌丘俭还要冷僻…

  但恰恰相反,王基在三国后期,是屈指可数的曹魏重臣。

  其人不但有自己的本传,而且活跃于多人的传记中。

  王基的人生履历,反映出魏晋之交的士人心态变迁。

  王基是曹魏重臣,官至荆州刺史,都督荆、豫、扬三州军事;死后获赠司空,显贵一时。

  如果注意到王基的活跃时间,便会发现其宦途末期,实际处在魏晋嬗代的背景下。

  换言之,王基先后依附于曹氏与司马氏,因此具备较高的分析价值。

  从史料记载看,王基最初的政治靠山是曹爽。因此曹爽覆灭后,他一度受到司马氏的迫害。不久之后,王基走上了与司马氏合作的道路,虽然屡建殊勋,但也颇多牴牾。

  由此看来,在魏晋嬗代的浪潮下,旧日的魏臣,并未完全屈从于司马家族的政治威慑。

  王基的案例,反映出“由魏入晋”的旧官僚的普遍心态,即承认既成事实,但拒绝沦为附庸。

  在分析王基的行为逻辑之前,首先要明确王基的出身,这有助于解释他之后的行为逻辑。

  王基出身青州东莱,虽然本传称他“少孤”,但从大量线索可以知晓,王基来自地方巨族,家世显赫。

  (王基)少孤,与叔父翁居。--《魏书王基传》

  王基在十七岁时被东莱郡征召为郡吏,却因“非其所好”,辞而不受,入琅琊游学。

  (王基)年十七,(东莱)郡召为吏,非其好也,遂去(官)。--《魏书王基传》

  汉魏之际,士人想要出仕,首先要接受地方征召,出任州、郡、县的吏员;之后再被举荐为茂才、孝廉,由吏入官。这种升迁途径,被称作正途。

  按两汉制度,男子二十行冠礼(成人礼)。换言之,王基在成年之前便得到郡中征召,非地方豪族不可做到。

  同时,王基仅仅因为“非己所好”便辞去郡吏职务,可见郡吏的吸引力对他十分有限。

  王基辞去郡吏之后,便离开青州,前往徐州游学,与崔琰等人的事迹相似,属于门阀子弟的常见行为。

  (王基)遂去(官),入(徐州)琅邪界游学。--《魏书王基传》

  (崔琰)就郑玄受学……周旋青、徐、兖、豫之郊,东下寿春,南望江湖。自去家四年乃归,以琴书自娱。--《魏书崔琰传》

  按记载,黄初年间(220-226),王基被青州举为孝廉,越过郡吏的环节,直接受到察举,这在彼时的社会背景下属于豪族的专利。

  黄初中,察(王基)孝廉,除郎中。--《魏书王基传》

  王基受举之后,被青州刺史王凌辟为别驾。

  别驾全称“别驾从事史”,虽然属于州吏,但却是最高级别的州吏,等同于诸吏之长。

  是时青土初定,(青州)刺史王凌特表请(王)基为别驾。--《魏书王基传》

  别驾的地位,可以借糜竺与沮授的案例加以了解。

  徐州别驾糜竺,可以干预州中刺史的继承人选;冀州别驾沮授,权势熏天,乃至令州牧袁绍忌惮。

  徐州牧陶谦辟(糜竺)为别驾从事。(陶)谦卒,(糜)竺奉谦遗命,迎先主于小沛。--《蜀书糜竺传》

  (沮授)监统内外,威震三军……(袁)绍疑焉。--《献帝传》

  《王基传》称“刺史王凌在青州的功绩,大抵源自王基的协调辅助”,侧面印证了王基家族在青州的影响力。

  (王)凌流称青土,盖亦由(王)基协和之辅也。--《魏书王基传》

  因此,青州豪族出身的王基,本身属于既得利益集团的一员,因此他自恃身份,并不肯完全屈从于当时的权贵。

  这也能解释他日后与王朗家族、司马家族的冲突问题。

  下一章咱们继续说。

继续阅读:第五十九章 西域风云动,各国陆续惊3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汉末雄风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