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四章 将军战东北,壮士征漠南4
云垂赏竹涛2025-08-08 15:243,423

  另外一篇小故事则是: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

  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以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一言蔽之,华歆之德行,远非王朗所及。

  但话说回来,豫州一切平静,便连汝南袁氏之故里,在先后被曹操、满宠反复犁过数遍之后,也已经翻不起任何风浪。

  所以,王朗德行虽远不及华歆,但坐镇豫州守成,问题并不大。

  何况王朗在华歆身边多年,最起码混了个脸熟。一切政务军务应如何处理,王朗只需萧规曹随即可。

  综上所述,赵旻心中的最佳人选虽非华歆,但华歆也确实是赵旻心中的第二人选。

  既然河北士人选择了华歆,那么赵旻顺水推舟即可。

  伏寿这时已经思忖再三,于是其人一脸狐疑道:“太子太傅,妾以为华子鱼非最佳人选也。河北士人当真欲推举华子鱼任冀州刺史?”

  伏寿如此一说,赵旻突然也变得不自信了。

  “这……”

  伏寿见爱郎变得迟疑起来,不由嫣然一笑。

  “太子太傅心中之首选,妾已知乃何人也。此君而今身居要职,若此君离任赴冀州任刺史之职,则太子太傅必无良选可继任。然则…

  太子太傅尽管放心,右将军而今既在邺城,则右将军必可圆满解太子太傅之忧。不知太子太傅以为然否?”

  赵旻颓然一叹。

  “但愿如此!”

  见爱郎如此表情,不知为何,伏寿只觉念头通达、神清气爽。

  然而,畅快之情总是超不过三秒……

  因为出于对伏寿的打击报复,赵旻这个苟哥如是道。

  “禀皇后,并州胡人众多、部族杂乱,是故臣欲亲往并州、与诸将一同平定诸杂胡。”

  上一刻犹然神清气爽的伏寿,此刻凤目一瞪。

  “不准!”

  苟哥得意一笑。

  “臣欲一劳永逸、为我皇汉消除并州胡人之天大隐患,皇后为何不准?”

  伏寿一怔。

  “太子太傅,并州胡人有何天大隐患?”

  赵旻蹙起眉头。

  这一刻,他想起了休屠各,想起了刘豹、刘元海、刘聪这祖孙三代,想起了血火地狱一般的永嘉之乱,最后想起了五胡乱华。

  伏寿见爱郎如此心忧,芳心登时一紧。

  “夫……不知太子太傅为何事如此心忧?”

  赵旻幽幽一叹。

  “皇后可知,中平五年(西历188年)休屠各寇暴并州杀刺史张懿,并联合匈奴左部杀其单于之事乎?”

  伏寿缓缓摇头。

  “妾彼时尚幼,实不知此事焉。”

  赵旻颔首后,唤来自己亲儿子小刘嗣。

  “太子,请听臣讲述个中之详情!”

  于是乎,赵旻、伏寿、刘嗣这一家三口,便围坐着听赵旻讲述休屠各的故事。

  前文曾提及,屠各,亦作休屠、休屠各、休著各,是“休著屠各”的音译转写,这一匈奴支脉,源自于匈奴休屠王后裔。

  休屠各虽然也源自匈奴贵族,却与单于家族干系有限,属于“匈奴别种”之类。

  其王,即休屠王,姓氏为“兰”,凉州那位休屠王,姓名便是:兰蕖异支。

  赵旻所说之事,是中平五年休屠各人杀并州刺史张懿之后、助南匈奴左部贵族弑杀于夫罗、呼厨泉之父,南匈奴羌渠单于之事。

  由此可知在王庭内乱中,屠各胡是站在匈奴左部贵族一边,而站在羌渠单于的对立面。

  (中平五年)三月,休屠各胡攻杀并州刺史张懿,遂与南匈奴左部胡合,杀其单于(羌渠)。

  摘自范晔《后汉书之灵帝纪》

  在协助匈奴左部击杀羌渠之后,屠各胡的“寇边”记载便急剧减少(详见见《后汉书之灵帝纪》,不再水文)。

  照此推断,之前屠各攻杀并州刺史张懿,有可能并非意外,而是与张懿的政治立场有关。

  张懿的史料记载相当匮乏。

  不过考虑到彼时其身为并州刺史,而身处并州的单于羌渠与汉廷持合作态度(派兵协助幽州牧刘虞平乱),那么张懿应该是支持羌渠的。

  因此其人遭到屠各胡的攻杀也便合乎情理。

  自此之后,休屠各部在南匈奴地位便日益增高。

  建安中后期,曹操肢解匈奴,“分其众为五部”,而彼时统帅左部者,便是屠各贵族刘豹。

  魏武分其众为五部,以(刘)豹为左部帅。

  摘自《晋书之刘元海载记》

  由刘豹成为匈奴左部帅的记载不难看出:

  在建安末年,屠各胡在匈奴中的地位已经大幅跃升,甚至取代南单于家族,成为匈奴左部的实际统治者。

  历史上至魏晋时期,梁习、毕轨、陈泰这三任并州刺史,一直延续对匈奴各部,包括休屠各部、羯部等的残酷政策。

  这最终导致,刘渊在并州起兵反晋,数年之后刘渊刘元海之子刘聪趁八王之乱、中原汉人元气大伤之时,发起“永嘉之乱”,造成衣冠南渡、五胡乱华。

  这虽然造就了东晋谢安这个行走的成语制造机,但更多的,却是给汉人带来了被胡人视为“两脚羊”的人间炼狱。

  当然了,建安中后期、乃至魏晋十六国之事,赵旻是不可能对老婆孩子讲的。

  但这并不妨碍赵旻展开联想,为老婆孩子推断出未来的这种可能。

  赵旻虽未明言“两脚羊”之事,但经历过关中食人魔事件的伏寿,对此仍感不寒而栗。

  小刘嗣虽智商逆天,但其人生活在自己亲爹创造出的美好年代之中,所以其人想象不到,饿到两眼冒绿光之人,会变成何等凶恶残暴的模样。

  见伏寿娇躯微微颤抖,赵旻大为怜惜。

  “皇后不必如此恐惧,十年之前,若关中有人告知皇后,十年后将四海升平、国泰民安,皇后是否相信?”

  伏寿闭上美眸,幻想着那幕场景,不由得噗嗤一笑。

  旋即佳人睁开双目,脉脉凝视着爱郎。

  “夫……太子太傅所言极是!妾委实想不到,而今天下竟如此太平祥和!”

  赵旻心道:而今天下太平祥和?

  呵呵!

  哪有什么太平祥和?只是有无数人在为我们负重前行罢了!

  何况…

  河北、江东、交趾、并州、辽东…

  这些地方,战乱不休、民不聊生,只是你们看不到而已!

  盖因京畿之地,向来粉饰太平!

  一念及此,赵旻看向亲儿子小刘嗣,心中不由一动。

  再过三四年,老子必带儿子外出游历一番!如此智商逆天之子,决不可不学尔虞我诈、口蜜腹剑之权谋诈术!

  若只是一味苦读圣贤书…长大成人后,此子与废物何异?

  诚然如此,华夏历代帝王,便是如此废掉的。

  其中最有名者,当属崇祯、嘉庆二帝!

  纵观历史长河,精于权谋之帝王不少于二三十人,比如:秦皇汉武、唐宗宋宗,东汉光武帝、大明朱重八等等等等。

  但纯纯依靠权谋诈术便可坐稳江山者,只有两人:

  一是孙十万,二是嘉靖帝。

  同样玩弄权谋诈术的刘启在这二帝面前,段位都略显不足!

  所以,赵旻决定……

  且慢!

  楼已经歪到姥姥家的赵旻,骤然回过神来。

  “皇后、太子尽管放心,但使臣一息尚存,必保我皇汉太平盛世!”

  伏寿很欣慰、很幸福。

  于是乎,其人当即转移话题。

  “甚善!太子太傅忠心可嘉,午时赐宴!此外,教导太子乃太子太傅之本分!”

  【作者题外话】:接着上一章继续为您说。

  任峻在曹营无甚功勋,去世又早,却得到三百户的食邑,与李典、庞德相同,无疑是受到特殊关照。

  太祖以峻功高,乃表封为都亭侯,邑三百户,迁长水校尉。--《魏书任峻传》

  任峻之子任览后来与魏讽结交,在魏讽谋反事败后(219)免于罪责,可能也是出于功臣之子的原因,便类似文钦(名将文稷之子)一般。

  济阴魏讽为相国掾,名重当世,(郑)袤同郡任览与(魏讽)结交。--《晋书郑袤传》

  魏讽反,(文)钦坐与讽辞语相连,及下狱,掠笞数百,当死,太祖以(文)稷故赦之。--王沈《魏书》

  从《武帝纪》的叙事构建来看,荥阳之战可谓曹操霸业史的序幕之篇,在魏朝国史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也正缘于此,在王沈、陈寿笔下,荥阳之战便成了曹操一枝独秀的表演舞台,至于二袁、张邈等人,虽然也戮力其中,但出于各式各样的原因(主要是与曹操交恶),均被从历史书写中刻意抹杀,甚至被贬低为“置酒高会,不思进取”的反面人物。

  反倒是鲍信、卫兹这类次要人物,因为从龙有功,兼后裔显于魏廷,因此地位也便被大大拔高,在荥阳狠狠露了一回脸。

  好在天机常留一线,靠着同时代诸多史料的吉光片羽,勉强揭示出荥阳之战的真相,也方便后世读者更加客观地看待曹操及众诸侯在事件当中扮演的角色。

  如果从《武帝纪》的书写线索入手,曹操在荥阳战后的军事建议,即“袁绍临孟津,诸将守成皋,袁术入武关”的战略安排,很有可能并非事后提出,而是事前联军的既定计划。比如《典论》便记载了袁绍确实“引河内之甲屯于孟津”(见前文注引)。

  (曹操)因为谋曰:“诸君听吾计,使勃海(指袁绍)引河内之众临孟津,酸枣诸将守成皋,据敖仓,塞轘辕、太谷,全制其险;使袁将军(指袁术)率南阳之军军丹、析,入武关,以震三辅。”--《魏书武帝纪》

  可见荥阳之战,其实是囊括在大战役中的一个小环节,只不过曹操恰好参与了这个环节;所以在魏朝国史中,荥阳之战才被无限放大、并被赋予了特殊意义。

  反过来说,对袁绍而言,孟津之战当为霸业奠基之役;对孙坚而言,阳人之战无疑占据创业史的核心;对曹操而言,荥阳之战则成为立国之滥觞。

  从这个角度看,荥阳之战其实是被魏廷有选择性的、刻意保留的历史记忆,意在塑造曹操的英武之姿。至于同时代的其他人物列传及事迹描绘,均需要服务于这一目的。

继续阅读:第一百七十五章 将军战东北,壮士征漠南5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汉末雄风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