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五章 认怂袁本初,如火亦如荼下
云垂赏竹涛2025-08-08 15:345,195

  赵旻赔着笑道:“大人勿急,二子确应多为曹公、卞夫人尽孝也。”

  赵大娘闻言,有心说一句:

  为何阿梦已怀孕半年,你妻妾却始终无动静?

  当然,这话赵大娘只能想,却万万说不得。

  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赵旻做为苟哥,当然不会让自己继续吸引赵大娘那猛烈无比的火力。

  所以赵旻对老叔抱拳道:“叔父大人,荀令君可曾颁布诏令?”

  赵云如此正直,当然不会无耻到让侄子为自己吸引火力,于是其人淡定从容地取出一沓竹纸,呈给自己老嫂子。

  赵大娘没好气地瞪了自己没出息的儿子一眼,方才展开诏令。

  旋即,她便失声惊呼起来。

  “婚期为二月初十?阿云,你欲在何地成亲?”

  这还用问?

  赵云抱拳道:“嫂嫂,自然是在真定县故里。”

  赵旻抱拳:“大人,孩儿成亲之时,因多方面原因,故不可在故里举办婚礼,今叔父大人成亲,则无此顾忌也。

  何况,叔父大人成亲,亦了结先父一大遗憾,旻以为,确应在故里为叔父大人举办婚礼。”

  赵云心中欣慰至极。

  阿旻长大了!

  腹黑男赵旻心道:老子正好借此机会将阿旭推出去,如此也可安袁绍之心。

  赵旻…他果然还是那个腹黑男,没有一丝丝改变。

  赵大娘当然对此无任何异议,只是…

  “阿旻,此事便交于你!你速向本初说明此事!”

  赵旻心中乐开了花。

  “大人放心,孩儿必妥善办理此事。”

  言罢,赵旻看向自己小婶婶。

  “蔡夫人,宣高应已至泰山郡,想必最多一旬,泰山羊君伉俪便将抵京,届时某等同赴真定故里即可。”

  苟哥办事向来滴水不漏,稳如老狗。

  蔡贞姬已是蔡琰如今唯一的至亲,蔡琰既返汉地,又得嫁佳婿,如此重要的时刻,蔡贞姬又怎么可以不在她亲阿姊蔡琰身侧?

  蔡琰果然嫣然一笑,并起身向便宜侄子盈盈一礼。

  “妾多谢阿旻!”

  赵旻抱拳还礼后,赵大娘笑吟吟站起身。

  “阿云,阿旻,你们且忙,昭姬,阿凝,阿香,随老身回府!”

  啊这…

  蔡琰尚未过门,赵大娘便已将其人视为自己弟妹。

  赵旻犹自偷笑不已时,赵云心态却凌乱了。

  “嫂嫂,昭姬尚未过门…”

  赵大娘狠狠瞪了被自己视为半个儿子的赵云一眼。

  “阿云,昭姬如今举目无亲,暂住老身府上有何不妥?”

  赵旻正要帮老娘的腔,见老叔有迁怒自己、甚至开无双的迹象,当即噤若寒蝉。

  于是乎,蔡琰、张凝和孙尚香三女同时掩口偷笑。

  赵旻心中悲哀至极。

  还是宫中那两个宝宝疼老子啊。

  诚然,人家步练师只会心疼哥哥。

  同病相怜、同仇敌忾的叔侄二人,送走两辈四名妇人后,同时叹了口气。

  赵旻担心老叔迁怒自己,向其人行礼后,一溜烟儿跑出了许都。

  其后一旬,赵旻再次开启了时间管理大师的模式。

  万幸,伏寿、步练师很快便先后回宫。

  然后,在钟繇、荀彧、赵俨等一众颖川士族不遗余力地推动之下,至正月廿六,颍川郡率先推行了屯田、取消丁税的新政。

  于是乎,北军军营两万大军,分赴颖川各县,在三铧犁、手摇式搬运机,以及螺杆泵的帮助下,开始开垦并灌溉荒地。

  徐州全境几乎与颍川郡同时施行新政。

  陈留郡、河南郡、关中三辅及北地郡紧随其后。

  而最让赵旻喜出望外的是,南阳郡、沛国、陈郡、汝南郡和九江郡,居然列入了施行新政的第三梯队。

  简言之,中原腹心之地的豫州,如今仅鲁国和梁国二郡国未执行新政。

  这也正常。

  因为鲁国和梁国都有刘氏藩王,而藩王的自主权相对高一些,这些藩王选择观望,再正常不过。

  同时,赵旻也心知肚明,沛国之所以推行快,曹氏、夏侯氏一定对新政出了大力。

  总之,新政实施速度之快,已经远超赵旻预期。

  那么问题来了。

  三铧犁、搬运机的产能,是否足以供应这些新政推行极快的郡县使用?

  答案自然毋庸置疑。

  苟哥早已加大这两大农具的排产力度。

  反正大军至少要到四月中旬才出征,这段时间,铁器工坊优先排产农具,当然不成问题。

  唯一的问题,在于肥料的第二次及第三次田间试验,只好就此作废。

  因为无论赵旻还是荀彧等人,都已经等不及。

  反正第一次田间试验,也就是葵菜试验已经大获成功。

  而且根本用不着赵旻做数据分析、方差分析以及T检验。

  因为各组之间的差异肉眼可见!

  这种情况下,赵旻如果还打开电脑用SPSS做各种数据分析,再验证p值是否小于0.001…

  对不起,那是在侮辱人脑!

  当然了,这个时代也不可能有电脑。

  是以,综上考虑,众人都认为没有再做田间试验的必要。

  于是,腐植酸肥便直接搭配着新式农具大范围投入使用。

  虽然这时代的土著,不知道何谓大生产运动,但赵旻认为,这就是大生产运动。

  赵旻突然很期待,去年种下的冬小麦,以及在二月初种下的小米,到五月收获时,亩产到底能提升到何等程度。

  此时已是二月二,正是春耕农忙之时,而不出意外,羊衜、蔡贞姬伉俪,也赶到了许都。

  赵旻在官渡决战之前,已经见过羊衜。

  此刻在卫府正堂,赵旻见其人与一名酷似蔡琰的妇人,一同向自己行礼,心中竟有些唏嘘。

  赵旻还礼后,招呼这对伉俪坐定。

  然后…赵旻三句话不离本行。

  “羊君,不知泰山郡而今是否已推行新政?”

  羊衜哑然失笑,作揖道。

  “卫将军敬请放心。休提而今泰山郡几已无问题,便是泰山郡周边之济北国、东平国、山阳郡、任城国及济阴郡,某等兖州望族,亦必将为推行新政而竭尽全力。”

  羊衜还真不是吹牛。

  对于这时代的士族豪强而言,他们若主动推行某事,那么此事必将畅通无阻、毫无反弹。

  这才是这时代的基本国情。

  所以,在汉末魏晋,若只一味打压、甚至迫害士族豪强,那么后果只会适得其反。

  公孙瓒、孔融、孙策,甚至是前期的曹操和刘备,都是活生生的反面教材。

  当然,更不能一味纵容士族豪强,因为袁绍、刘璋、张鲁三人,同样是活生生的反面教材。

  司马家最后如何成的大事儿?

  万幸赵旻已经找到了完美的解决之道:三学制。

  言归正传。

  由于赵旻在塞外解救蔡琰的义举,其人成功赢得了兖州望族的好感,因此,兖州全境推行新政,如今只是快慢的问题。

  赵旻这个新政,固然存了在短期内充实其人卫府府库的考量,但赵旻考虑更多的,则还是使人口在十年内得以断崖式增长。

  因为如今的情况是这样:

  赵旻固然需要粮草、财富,来发展手工业和商业,同时加快统一天下的速度;

  但黎庶们更需要一个稳固、公信力极高的汉廷,来保护他们的私有财产更加安全。

  所以,至少在十年内,赵旻和士族豪强是合则两利、分则两弊的共生、互赢关系。

  赵旻煞有介事地向羊衜行礼后,便带着两口子进了卫府后院。

  蔡贞姬一眼便看到了正伏案疾书的蔡琰蔡昭姬。

  于是…两姊妹激动之下,相拥而泣。

  羊衜和赵旻,将此地留给劫后重逢的两姊妹,悄悄为她们带上了门。

  走到院门处,羊衜感慨万千。

  “卫将军,某实未料到,贞姬居然还有与阿姊重逢之日。”

  赵旻含笑抱拳。

  “羊君,二月初十乃家叔父与蔡夫人大喜之日,明日某等便需启程返乡。”

  【作者题外话】:苟哥赵旻妻妾没动静并不奇怪,因为那些姑娘岁数都不大。

  最长的杨樱月,也没到十九岁。

  最先有动静的,也正是杨大美女。

  又又又一次强调:中古时代的一大特征,便是士族与执政者共治,根源是知识垄断。

  其实不止田间试验,只要是分组试验,都需要做数据分析和T检验。

  接着上一章,继续为您说。

  董昭客居河内郡野王时,通过敏锐的政治嗅觉,察觉到“袁、曹虽为一家,势不久群”。

  因此虽然彼时袁、曹合兵镇压张邈,但双方决裂亦是迟早之事,董昭遂借此运作,频频向曹操示好,最终达成和解。

  曹操与刘备是同一类人,他们不可能甘居人下。

  所以,曹操想要自主创业,董昭不可能看不出来。

  袁、曹虽为一家,势不久群。曹今虽弱,然实天下之英雄也,当故结之。--《魏书董昭传》

  此虽然明显是史官们歌功颂德的政治正确之言,但奈何董昭此时已没得选。

  袁绍那一方,董昭是绝对不可能再去…那是送死!

  他只有投靠曹操一途。

  董昭能看出来,此时无论吕布,还是刘备,均非袁绍对手。

  既然袁绍选不了,老子就选曹操吧。

  那么,是时候准备一份投名状了!

  所以,董昭最早的政治运作,是劝说张杨放行曹操的使者,使赴长安朝贡,因此得到曹操的好感。

  《钟繇传》亦涉此事,只是专美传主而不涉董昭,有所偏废。

  (张)杨于是通太祖上事,表荐太祖。(董)昭为太祖作书与长安诸将李傕、郭汜等,各随轻重致殷勤。杨亦遣使诣太祖。--《魏书董昭传》

  (李)傕、(郭)汜等用(钟)繇言,厚加答报,由是太祖使命遂得通。--《魏书钟繇传》

  兴平二年(西历195年)献帝东奔,于建安元年(196)抵达洛阳。

  董昭此时又代表曹操与护驾诸将(杨奉、韩暹、董承、张杨)斡旋往来,最终为曹操谋取了镇东将军、费亭侯的官爵,进一步化解双方宿怨。

  (董昭)作太祖书与(杨)奉……奉得书喜悦……遂共表太祖为镇东将军,袭父爵费亭侯;(董)昭迁符节令。--《魏书董昭传》

  从董昭“作太祖书”的记载,亦可看出彼时他虽在名义上归属张杨,实际已与曹操暗通款曲,因此才能串谋一气,共相首尾。

  有鉴于此,曹操领兵上洛之后(196),“引昭并坐”,给予对方崇高的政治待遇;

  而董昭也不负所望,向曹操进献了“迁都许县”之策(曹操旧治济阴鄄城,见《夏侯惇传》),借此独霸天子,遂开启汉魏嬗代之路。

  太祖朝天子于洛阳,引(董)昭并坐。--《魏书董昭传》

  (董)昭曰:“将军(指曹操)兴义兵,以诛暴乱……人殊意异,未必服从,今留匡弼,事势不便,惟有移驾幸许(县)耳。”--《魏书董昭传》

  需要特别注意,董昭投曹之后,虽然政治地位崇高,但长期充任汉官,并未进入曹操幕府。这反映出彼时的董昭并不受到曹操信赖。

  这里需要简单说明一下曹魏集团的政治结构。建安年间(196-220),曹操集团中实际存在两套班子,一套是汉廷官僚,另一套是曹氏幕府属员。

  曹操的心腹在汉官身份之外,一般都“兼领司空府、丞相府事”。

  这些曹氏府属便是魏公国、魏王国中公卿、尚书的前身(如王修、毛玠等人)。

  至于立场摇摆或心向汉室者,则纯粹授予汉廷职务,不在曹操的幕府中供职(如孔融、荀彧、杨彪等人)。

  (曹操)乃礼辟(王修)为司空掾,行司金中郎将……魏国既建,为大司农、郎中令。--《魏书王修传》

  太祖为司空丞相,(毛)玠尝为东曹掾……魏国初建,为尚书仆射,复典选举。。--《魏书毛玠传》

  举例而论,曹操称王后,夏侯惇认为“诸将皆受魏官号,惇独汉官,乃上疏自陈不当不臣之礼”。

  在夏侯惇看来,担任“汉官”乃是对曹操的“不臣”行为。

  可见曹操幕府属员与汉廷臣僚,虽然在名义上可以兼任,但实际乃是对立的两套系统。

  时诸将皆受魏官号,(夏侯)惇独汉官,乃上疏,自陈不当不臣之礼。--王沈《魏书》

  而董昭的官职安排则特别值得注意。

  他在建安元年(196)投曹,但直至建安十二年(207)才正式进入司空幕府,中间竟有十余年的“考察期”。

  袁尚依乌丸蹋顿,太祖将征之(事在建安十二年)。患军粮难致,凿平虏、泉州二渠入海通运,昭所建也。太祖表封(董昭)千秋亭侯,转拜司空军祭酒(此为幕府属员)。--《魏书董昭传》

  在此期间(196-207),曹操不吝高官重爵,先后授予董昭“河南尹”、“冀州牧”、“徐州牧”、“魏郡太守”、“谏议大夫”等职务,待遇可谓不薄,不过这也意味着曹操始终待董昭以客卿之礼,并未以臣僚视之。

  (建安)三年,昭迁河南尹……以昭为冀州牧……徙昭为徐州牧。袁绍遣将颜良攻东郡,又徙昭为魏郡太守……邺既定,以昭为谏议大夫。--《魏书董昭传》

  另外需要注意:

  在董昭的诸多头衔中,除了“顾问应对”的谏议大夫,其先后担任的牧、守职务,多为遥领,并无实权。

  从某种意义上看,董昭在曹操集团的前十年,待遇近似于刘备(左将军、宜城亭侯)、贾诩(执金吾、冀州牧),即新归顺的流亡诸侯或海内名士,虽然位尊爵厚,但并非曹操眼中的“自己人”。

  (曹操)表先主为左将军,礼之愈重,出则同舆,坐则同席。--《蜀书先主传》

  太祖见之,喜,执(贾)诩手曰:“使我信重于天下者,子也。”表诩为执金吾,封都亭侯,迁冀州牧。--《魏书贾诩传》

  按董昭彼时的政治任务来看,他不仅不受信任,还经常被赋予危险使命,其背后不乏曹操的试探之意。

  比如建安四年(199)曹操征河内,张杨部将薛洪、缪尚坚守不降,曹操竟派遣董昭“单身入城”,进行游说。

  按董昭曾为张杨僚属,可知其存在与守将共同叛乱的可能;

  而作为改投曹操的昔日同僚,董昭又存在遭到薛洪、缪尚杀害的隐患。

  时张杨为其将杨丑所杀,杨长史薛洪、河内太守缪尚城守待(袁)绍救。太祖令(董)昭单身入城,告喻洪、尚等。--《魏书董昭传》

  总而言之,曹操对董昭的态度,与他对一般降将并无不同。

  这也是曹老板的惯用套路。

  曹老板对待降将,基本都存在试探、惩戒的政治考量;

  通俗而言,即借人头以表忠心。

  董昭待遇如此,张辽、庞德待遇亦如此。

  (孙)权率十万众围合肥,乃共发教,教曰:“若孙权至者,张(辽)、李(典)将军出战;乐(进)将军守,护军(薛悌)勿得与战。”--《魏书张辽传》

  樊下诸将以(庞)德兄在汉中,颇疑之。德常曰:“我受国恩,义在效死。我欲身自击(关)羽。今年我不杀羽,羽当杀我。”--《魏书庞德传》

  综上所述,董昭在曹操手下做事,是怎样一种战战兢兢的心态,便可想而知。

  刘晔的情况,与董昭类似。

  满宠亦然。

  曹操最大的性格弱点,就在于此:

  他太爱猜忌了!

  罗贯中先生在演义中,便对曹操这一性格进行了渲染。

  但话说回来,曹操这种性格的养成,则与其人早期经历息息相关。

  曹操但凡不那么猜忌,或许天下便可在其人手上一统。

  惜哉!

  下一章,咱们结合董昭这种战战兢兢的心态,剖析一下其人的心路历程

继续阅读:第一百八十六章 将行闻惊变,涕泪染青衫上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汉末雄风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