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二章 新年新气象,大汉建四方2
云垂赏竹涛2025-07-28 16:423,395

  这对久别重逢的夫妇,一直折腾到临近丑时(凌晨一点钟),方才彻底偃旗息鼓。

  赵旻不再逗弄佳人。

  其人将自己为曹植规划的,由郎官(准确来说是尚书台的侍郎)升至尚书,再由尚书逐步升至左右丞、仆射,最后,曹植可任尚书令这一实际上的丞相。

  通俗来说,赵旻给曹植规划的仕宦路线,是在相当于后世***的权力中枢,一路向上发展,最终成为实际掌控朝政的尚书令(相当于后世总理)。

  尚书令一人,千石。本注曰:承秦所置,武帝用宦者,更为中书谒者令,成帝用士人,复故。掌凡选署及奏下尚书曹文书众事。

  尚书仆射一人,六百石。本注曰:署尚书事,令不在则奏下众事。

  尚书六人,六百石……左右丞各一人,四百石……侍郎三十六人,四百石。

  本注曰:一曹有六人,主作文书起草。

  令史十八人,二百石(此为吏,赵旻若敢如此安排曹植,卞妤一定会狠狠咬赵旻)。

  摘自范晔《后汉书之百官志三》

  在这个时空之中,因赵旻从来不惯着孩子之故。

  所以曹植浑然不似,其人在历史上那般轻浮。

  而且,这时空中的曹植,也算是兼资文武,至少武艺不会比满宠差。

  卞妤闻言,心情可想而知。

  老儿子、大孙子最受宠,这是人之常情,卞妤当然不能免俗。

  而曹植,恰好是卞妤的老儿子(卞妤的老儿子曹熊早夭,故不再考虑此人)。

  在东汉,三公九卿逐渐沦为荣誉职位的背景之下,尚书令便是实际上的宰相。

  卞夫人此刻的心情,用“心花怒放”来形容,毫不为过。

  若非佳人委实困倦不堪、兼且某处已颇有些红肿,佳人必将与爱郎再来一场激情大战。

  佳人与爱郎拥吻片刻、又耳鬓厮磨一番后,方才心满意足地紧拥爱郎而眠。

  窗棂外,月光如水,温柔地洒落在这片静谧的院落中。

  翌日卯时,赵旻反复为佳人掖好被角之后,开启了新一日的日常。

  晨练完毕、用过早饭后,赵旻匆匆赶向卫府。

  今日已是冬月十七。

  赵旻紧紧蹙起眉头,下意识地向东北方向望去。

  夏侯惇、徐晃、鲁肃三人仍未有任何消息传来。

  若其三人再不归来……

  东北冬天有多冷,没有人比赵旻更清楚。

  此外……

  并州鲜卑人是否能安然越冬呢?

  就在赵旻为并州鲜卑人忧虑不已之时,已经从使匈奴中郎将处,返回并州刺史部治所晋阳城的张郃,同样忧虑不已。

  其人同样紧紧蹙起眉头,对并州刺史阎柔道。

  “阎使君,而今已近半月,轲比能仍未归来!”

  阎柔仍然安之若素。

  “儁乂将军勿忧,某与轲比能约定之归地,乃雁门郡马邑互市也。

  将军若无紧急军务,不妨与某同赴彼处如何?某等亦可至彼处察看互市而今如何。”

  晋阳城(后世太原市)距马邑互市(后世朔州市西部、秦汉长城边上),大约有四百里。

  赵旻之所以将并州互市设于此处,一是因为雁门郡地理位置特殊:

  雁门郡位于太原郡以北的后世黄土高原(汉末,这里还是郁郁葱葱的高原)上。

  其南为太原郡,东为代郡,西北为定襄郡,正西便是西河郡,属于农耕文明、游牧文明的结合区域。

  句注山,便位于其境内、秦汉长城南侧。

  互市所在的马邑西侧,其北、西、南三面环山,东为长城。

  即便有鲜卑人心怀不轨,欲在此地生乱,汉人依靠此地特殊的地理环境,亦可轻易将作乱之鲜卑人镇压。

  二是,此处尚有一天然优势:

  距云中郡、定襄郡、西河郡、太原郡之距离皆颇为接近,属于五郡交界之处,交通较为便利。

  但无论如何,彼处距晋阳城,确实有四百里之遥。

  按照张郃疾行之速度,尚且需要两日方可抵达。

  张郃叹了口气。

  “也罢!阎使君,若轲比能未至,某便须即刻率兵讨伐其人!”

  阎柔微微一笑,语气颇为笃定道。

  “儁乂将军尽管放心,我大汉既不负鲜卑人,则轲比能必不负我大汉也!”

  阎柔话虽如此说,但张郃又岂能放心?

  于是乎,张郃暗暗下定决心。

  而且,在二人率各自亲卫疾驰出城之后,张郃便唤来自己心腹。

  “你速去西河郡使匈奴中郎将驻地,调一万精锐至雁门郡马邑互市。

  如若轲比能未至,我便率军杀向幽州上谷郡,誓要生擒那无信无义之小人!”

  张郃的心腹,乃是河间国张氏族亲。

  其人闻言,当即领命,但也不忘提醒张郃一句。

  “将军,如若轲比能果真已至马邑互市,某等又当如何是好?”

  这人说得颇有道理。

  为将者,确实应该未谋胜,先谋败。

  张郃显然也考虑过此事。

  “哼!以我观之,轲比能定然一去不复返也!然则……

  纵然其人万一如约而至,此一万大军,亦可沿途护送鲜卑牧民,安然返还其各自部族,而绝不至于生乱也。”

  张郃既如此说,其人那名心腹便彻底放下心来。

  其人抱拳后,当下便绝尘而去。

  晋阳城赴西河郡,与其赴雁门郡……

  实际上,走的是同一条路。

  区别只在于:

  至雁门郡马邑之路线,是一路沿后世的太原盆地、忻定盆地至大同盆地,最后直抵雁门郡马邑。

  而至西河郡之路线,是在雁门郡的吕梁山北麓谷道处,转向西行,渡大河之后抵达使匈奴中郎将驻地。

  去岁张郃随军讨伐鲜卑人之时,走的并非此路线。

  去岁卫府铁骑,是沿后世的大同盆地,至雁门郡西北的强阴县,折向西北,经大草原,至并州最北部的云中郡。

  毫无疑问,这条路是在绕远。

  但此路线有两大优势:

  一是骑兵可全速行进;

  二是完美避开了大河(黄河),可直抵河套草原。

  张辽这个雁门郡本地人,当然谙熟其老家的地理环境。

  当然了,此番张郃随阎柔赶赴雁门郡的马邑互市,仍是一路北行,专走盆地中的平原地带。

  然而……

  让张郃始料未及的是,就在他们疾行一日、将要抵达太原郡、雁门郡交界之处的原平县(即后世忻州地区原平市)之时……

  张郃只见在其对面,骤然出现一支……至少五千人的鲜卑人兵马!

  以张郃之见识、眼力,如今要准确辨认出胡人是南匈奴人、鲜卑人还是乌桓人,简直不要太容易。

  张郃正待护在阎柔身前,却见阎柔蓦然哈哈大笑起来。

  “哈哈哈!轲别驾果为信人也!”

  张郃闻言,心中大惊。

  所谓“轲别驾”,正是阎柔麾下、别驾从事轲比能也。

  别驾从事,在两汉时期,相当于州刺史之大秘。

  果不其然。

  对面鲜卑人军阵之中,一骑飞快驰出。

  那马上之人,确实是轲比能。

  张郃不再犹豫,当即取下长矛、护在阎柔身前。

  张郃挺起手中长矛,遥遥指向轲比能,并高喝道。

  “轲比能!你意欲何为?”

  轲比能飞驰而至、滚鞍下马、单膝跪地,向阎柔、张郃二人行礼。

  “阎使君、张将军,俺此去上谷郡,召集近六千旧部,是故不便停留于马邑互市,请二位见谅!”

  虽然面对近六千鲜卑骑兵,但张郃仍神色平静。

  【作者题外话】:接着上一章继续为您说。

  马遵彼时很可能已经得到冀县叛变的确切消息,因此才会“夜亡保上邽”。

  按其出逃的时间节点,他甚至需要掩人耳目,防止被姜维等人知道。

  马遵猜忌、提防姜维的根源之一,在于彼时的任官制度。魏承汉制,亦沿袭了东汉的“三互法”(详见《后汉书蔡邕传》),即任官避籍制度。可知担任天水太守的马遵,其本人必定不是天水出身。

  马遵虽不是天水出身,以姜维为代表的一众僚属却多为雍凉大族。如天水姜氏就是当地豪强,姜维彼时还担任“参军”,随侍马遵左右。

  彼时跟随马遵的魏国僚属,除姜维外,又有“(天水郡)功曹梁绪、主簿尹赏、主记梁虔”等人。关于他们的籍贯郡望,陈寿语焉不详,但按其担任的“功曹”、“主簿”等职务来看,性质多为吏员,而汉魏时代吏员基本为本地豪强所垄断(“三互法”只限制官员籍贯)。换言之,梁绪、尹赏等人亦应出身雍凉,很可能就是天水本地人。

  时天水太守适出案行,(姜)维及功曹梁绪、主簿尹赏、主记梁虔等从行。太守闻蜀军垂至,而诸县响应,疑维等皆有异心。--《蜀书姜维传》

  从后续记载看,梁绪、梁虔、尹赏等人皆随姜维入蜀,梁绪“官至大鸿胪”,尹赏“执金吾”,梁虔“大长秋”,竟无一例外在蜀汉朝廷中均做到了“卿”一级的高官,这反向佐证了当年马遵“疑(姜)维等皆有异心”并非空穴来风。

  (姜)维昔所俱至蜀,梁绪官至大鸿胪,尹赏执金吾,梁虔大长秋,皆先蜀亡没。--《蜀书姜维传》

  注:跟随姜维入蜀者,又有天水郡吏“上官子修”(见《魏略》),疑其即为蜀汉中典军、讨虏将军上官雝(见《诸葛亮集》)。如是,则此人亦至高位。

  按《魏略》,在马遵流露出“东还上邽”的意愿时,姜维持反对意见,表示“明府(指马遵)当还冀。

  ”冀县既是姜维老家,又已“叛魏应亮”,那么马遵回到冀县的下场,是显而易见的。

  因此马遵在惊惧之下,痛斥姜维“叵复信,皆贼也”,之后连夜出逃。

  (马)遵念所治冀县界乎西偏,又恐吏民乐乱,亦随(郭)淮去。时(姜)维谓遵曰:“明府当还冀。”遵谓维等曰:“卿诸人叵复信,皆贼也。”--《魏略》

  姜维率魏军残部返回冀县时,“冀中吏民”的反应是“大喜,便令见亮”。虽然《魏略》云姜维“不获已”(不得已),但还是“共诣亮”。

  考虑到冀县吏民对蜀汉的配合态度及姜维入蜀后获得的一系列超拔待遇,此事的幕后真相,不由耐人寻味。

  下一章咱们继续说。

继续阅读:第八十三章 新年新气象,大汉建四方3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汉末雄风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