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 战事如接踵,英杰志在胸1
云垂赏竹涛2025-08-08 15:054,528

  苟哥犹在一边率军疾驰、一边暗暗观察伏兵营地之时,夏侯渊已挺起长枪,高喊着“杀”,策马狠狠撞入伏兵营地。

  苟哥当即高扬起手,令兵卒即刻勒马止步。

  苟哥已经察觉到:

  这片营地之中的伏兵,为数甚多!

  苟哥勒马站在这处高地之上,蹙眉眯起俊目,冷冷观察着敌我形势。

  诚如苟哥所料,这支伏兵,正是那隐忍如勾践的乌孙国主暗中遣数十使臣、快马加鞭召集而至。

  其中不仅有各地乌孙人集结组成的四万余骑兵,还有康居国主暗戳戳派出的两万精锐。

  书中暗表:这支康居精锐本来的目标,实则是大宛国王城。

  西域诸国之间,细作极为活跃,大宛国主遣班归赴大汉之事,在康居国乃至周边数国,已不是秘密。

  何况班归早在正月初三随夏侯惇、曹仁二人启程之时,便已遣心腹先一步日夜兼程赶回大宛国…

  班归当然是想劝自家国主第一个归顺赵旻,以争取大宛国在二关、乃至西域的利益最大化。

  归根结底,班归仍是大宛国土生土长、追逐利润的商贾。

  但如此一来,大宛国西侧的康居国,便也提前得知了此事。

  在赵旻在二关建立互市之后、介入西域之前的这大半年间…

  地处后世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的康居国,由于扼住了大秦(刚刚经历内乱、此时正由乱转治的罗马帝国)、安息国向东的咽喉,因此而获取了大量的外汇及东西方贸易顺差。

  安息国历史已被西方双标狗篡改得面目全非,但无所谓,我们还有《史记》和《汉书》!

  根据这两部信史可知…

  安息国绝非帕提亚(根据《史记》中张骞的讲述,帕提亚根本不曾存在过),而是与康居、大夏、大月氏、大宛风俗相近的国家。

  另外再提一句,“波斯”之名,起源于隋唐时代的波斯匿王,也就是说从,西元前直至西元后六世纪,世界上从来就没有存在过“波斯”这个国家。

  此外,大夏(今阿富汗)也没有被大月氏(身毒)灭亡,而是始终共存。他们两者间的关系,大抵与大汉、西域之间类似,属于宗主国与附属国的关系。

  结合身毒国(西汉对印度国的官方叫法)的音译,我们不妨再发散思维联想一下:

  西汉大探险家、曾亲自去过西亚的张骞笔记中的安息、条支,像不像亚细亚(asia)、大食的音译?

  张骞肯定不敢乱起名字,因为彼时安息国与大汉来往密切,甚至安息王子还曾赴长安定居…

  张骞若敢乱起名字,一定会引发国际纠纷、造成外交风云。

  再简言之,如此说来,那什么人类起源的“伊甸园”,实则是安息人和阿拉伯人(阿拉伯半岛的条支人,即大食人)建立?

  西方惯爱造假的双标狗们,呵呵!

  那大肆吹捧“伊甸园”、大肆诋毁女娲和伏羲、洗白鸦片战争、为资本数典忘宗、极度无耻的狗腿子某某天教授,呵呵呵呵呵呵!

  其实,东西方历史之所以对应不上…归根结底,这事儿还是得怪咱们的老祖宗们。

  咱们的老祖宗们太喜欢记录历史,这让亚历山大大帝压力山大。

  言归正传,咱们再说回东方文化、非狗屁帕提亚的康居国。

  康居国因敦煌郡二关之故,吃到了东西方贸易的巨大甜头,加之康居国有储存量巨大的金矿(乌兹别克斯坦金矿储量高居世界第四,是真正意义上的金砖国家),所以,康居国最不愿大汉介入西域事务。

  因为如此一来,康居国便很难再继续垄断市场。

  尤其是在…康居国的东邻居、地处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的大宛国,同样可享受这份垄断红利的情况之下。

  以是故,康居国主便想先出兵狠狠教训一番不听话、不乖巧、妄图挑衅自己西域霸主权威的小老弟:大宛国。

  在这之后,康居国主也不介意向大汉亮一亮肌肉,提醒大汉西域到底是谁说了算。

  由是故,康居国王派遣两万余精锐骑兵赴邻国大宛国。

  当兵发大宛国的两万余康居精锐骑兵,遇到前来大宛国求援的乌孙使臣时…

  便有了如今这支出现于大宛国、乌孙国边境的伏兵。

  根据班固的《汉书》记载:

  乌孙国,大昆弥治赤谷城,去长安八千九百里。户十二万,口六十三万,胜兵十八万八千八百人。

  相,大禄,左右大将二人,侯三人,大将、都尉各一人,大监二人,大吏一人,舍中大吏二人,骑君一人。

  东至都护治所千七百二十一里,西至康居蕃内地五千里。地莽平。多雨,寒。山多松樠。不田作种树,随畜逐水草,与匈奴同俗。

  康居国,王冬治乐越匿地。到卑阗城,去长安万二千三百里。不属都护。

  户十二万,口六十万,胜兵十二万人。东至都护治所五千五百五十里。与大月氏同俗。东羁事匈奴。

  大月氏国,治监氏城,去长安万一千六百里。不属都护。户十万,口四十万,胜兵十万人。

  东至都护治所四千七百四十里,西至安息四十九日行,南与罽宾接。土地风气,物类所有,民俗钱货,与安息同。

  由班固所载可知,乌孙是当之无愧的西域第一大国,人家战兵十八万八千八,确实有轻视大汉的资本。

  康居这个西域第二大国,也有十二万可战之兵,而且康居国不属都护。

  大宛国呢?

  大宛国,王治贵山城,去长安万二千五百五十里。户六万,口三十万,胜兵六万人。副王、辅国王各一人。

  宛别邑七十馀城,多善马。马汗血,言其先天马子(有天马的血统)也。

  呵呵!

  也就是说,班归这个商贾,根本不清楚康居、乌孙孰强孰弱,更不清楚乌孙人的兵力到底如何。

  因为乌孙人风俗与匈奴类似,以游牧为生,平时是散于各地的。

  《后汉书》虽是由班固主撰,但其中的两卷《西域传》,直至汉顺帝永建元年(西历126年),其作者都是班超的幼子、以西域都护府长史之职行都护之责的班勇。

  这些史料的可信度和真实性可想而知。

  苟哥自始至终都不相信班归这个半吊子西域通的话,加之其人已经苟到习惯成自然…

  所以,赵旻的猜测,是完全正确的。

  乌孙国的国王、大禄,左右大将等等人,其实都在扮猪吃老虎!

  他们早已设下套,等着赵旻一头扎进去。

  赵旻甚至可以预见…

  这时,凄厉的惨叫、不绝的马嘶,以及卫府儿郎那豪迈震天的喊杀声,打断了赵旻的思绪。

  赵旻不再考虑明日之事,专心应对起眼下的战事。

  卫府五万铁骑看似浩荡不绝,但从营地中不时冲出、迅速集结应战的敌军来看…

  站在高坡上、冷眼旁观的苟哥看得分明:

  这支伏兵,其数绝对不少于五万!

  夏侯渊确实太莽撞了!

  此刻,奇袭的卫府铁骑虽仍占据绝对上风,但长此以往,卫府铁骑必将陷入持久战…

  卫府铁骑就算再如何精锐,毕竟还是一日疾行出六百余里的疲惫之师,若陷入持久战,胜负实难预料。

  苟哥至此方想通,乌孙那一众扮猪吃老虎的王公贵族们,究竟打的是什么主意。

  谁说胡人就一定耿直的?

  苟哥嘴角露出一丝冷笑。

  在一众猛将分走卫府精兵后,赵旻仅剩五千余常山嫡系部曲。

  但其人丝毫不管不顾高坡下正逐渐展开的激烈战事,唤来赵旭、赵贲二人,低声吩咐一番。

  随后,赵旻嘴角的冷笑之意更浓。

  【作者题外话】:班勇是东汉最后一名西域都护、也是班固的亲侄子。

  班氏家族在东汉仿佛被诅咒一般,包括班昭这名奇女子在内,结局似乎都不咋地。

  但无论如何,历史都是公正的,每个名载史册之人的功过荣辱,在后世都能得到最公正、公允的评价。

  云某似乎一直没讲过历史上的曹彰和曹植

  所以,这一章咱们讲一讲曹彰。

  任城王曹彰是曹丕同母弟,刚猛强悍,曾多次觊觎储君大位。

  不出意外,曹**后三年(223),曹彰便壮年暴薨,年仅三十五岁。

  无论是当时还是后世,史家均把曹彰之死归罪于曹丕。

  《魏氏春秋》与《世说新语》皆有相关记载,可知绝非空穴来风。

  其实曹彰之死,祸出孝子丕,确系无可置疑。

  陈寿在《任城王传》中伏笔甚多,讳无可讳。

  作为曹丕的同母兄弟,曹彰与曹植均有夺嫡之心。不同之处,在于曹植并不以军功见长,而曹彰不仅战功赫赫,还曾一度掌握曹魏中军。这很容易引来曹丕的猜忌。

  另外,曹彰“不念读书慕圣道”,亦不通晓前代兴衰教训,不能客观地看待当时的政治环境,在曹**后仍旧放纵恣睢、不加收敛,也为他的悲剧命运埋下伏笔。

  曹彰具备极其卓越的军事才干,冠绝同辈兄弟。这是曹彰受到曹操宠爱的理由,也是曹彰受到曹丕猜忌的理由。

  按《任城王传》记载,曹彰“少善射御,膂力过人,手格猛兽,不避险阻”,几乎是吕布、马超之伦,悍勇无匹。

  任城威王彰,字子文。少善射御,膂力过人,手格猛兽,不避险阻。--《魏书任城威王传》

  同时,曹彰不仅具备出色的身体素质与格斗技巧,还“数从征伐,志意慷慨”,积累了宝贵的临阵经验。

  (曹彰)数从征伐,志意慷慨。--《魏书任城威王传》

  虽然曹操在世时,曾多次携带诸子(包括曹昂、曹丕、曹植、曹彰)随军从征,但论军事才干,诸子皆不及曹彰。

  建安二十三年(218)代郡乌丸叛乱,曹操遣曹彰率军往讨。同行者有“将骑从征伐”的夏侯尚,以及以“权谋”著称的田豫。二人皆是以副官身份随行。

  代郡胡叛,遣鄢陵侯(曹)彰征讨之,以(夏侯)尚参彰军事。--《魏书夏侯尚传》

  鄢陵侯(曹)彰征代郡,以(田)豫为相。--《魏书田豫传》

  此役曹彰大放异彩,身自搏战,弦不虚发,“铠中数箭,意气益厉,乘胜逐北,至于桑乾,去代二百余里”。

  黄须儿一战扬名,震惊当时。

  (曹彰)身自搏战,射胡骑,应弦而倒者前后相属。战过半日,彰铠中数箭,意气益厉。--《魏书任城威王传》

  曹彰不仅临阵果敢,在战后还“大赐将士”,很懂得笼络士卒的道理。乌丸之乱平定后,鲜卑大人轲比能听闻曹彰威名,“乃请服”,于是北方悉定。

  彰乃倍常科大赐将士,将士无不悦喜。时鲜卑大人轲比能将数万骑观望强弱,见彰力战,所向皆破,乃请服。--《魏书任城威王传》

  有鉴于此,翌年(219)曹操赴汉中讨伐刘备时,便携曹彰从征。刘备派遣养子刘封挑战,曹操则称“待呼我黄须来”,可见彼时的曹彰在曹操心中是何等重要。

  太祖骂曰:“卖履舍儿,长使假子拒汝公乎!待呼我黄须来,令击之。”--《魏略》

  比较值得注意的是曹彰的头衔。他征伐乌丸时,是“以北中郎将行骁骑将军”。

  二十三年,代郡乌丸反,以彰为北中郎将,行骁骑将军。--《魏书任城威王传》

  其中“北中郎将”的临时性质较浓,昔日(184)卢植讨伐黄巾便是以北中郎将身份领兵。

  光禄勋下属的常置中郎将(左、右、五官)中无此职位,应该是曹操为了讨伐乌丸而临时设置。

  (灵帝)遣北中郎将卢植讨张角,左中郎将皇甫嵩、右中郎将朱儁讨颍川黄巾。--《后汉书灵帝纪》

  骁骑将军则是曹魏特有,属于中军系统,即禁军将领。

  曹魏的中军制度与两汉相异,以中领军(领军将军)典兵,控制中垒、中坚、武卫三营与五校尉营;

  以中护军(护军将军)典武官选举;

  骁骑将军领营,功高者居之。

  注意:曹魏中军制度,见黄惠贤《曹魏中军溯源》。本书中赵旻的中军制,照搬于曹魏。

  其中“行骁骑将军”的“行”有临时代理的含义,这说明曹彰应该在曹魏中军当中正式挂职,确曾领率禁军;

  只是因为曹彰北征代郡,远离都畿,无法兼顾典、护中军的职责,这才改称为“行骁骑将军”。

  曹魏的中军武官,早期主要由诸夏侯曹氏与谯沛子弟出任,曹真、曹休、夏侯尚、夏侯楙、许褚、桓范等人均有过在中军任职的记载。

  照此推断,曹彰应该确实出任过骁骑将军之职,在禁军之中也具备一定的人望与影响力。

  综上所述,曹彰不仅刚悍善战,还在中军与边军之中深孚众望,在临敌表现上,甚至不输给久经行伍的田豫、夏侯尚。

  更重要的是,曹彰还深受曹操喜爱。

  汉中之战结束后(219),曹操还军洛阳,曹彰则驻守长安。

  长安是西汉帝都,也是曹魏五都之一(洛阳、长安、邺县、许县、谯县),地位之重不言而喻。

  太祖东还,以彰行越骑将军,留长安。--《魏书任城威王传》

  不过非储君身份的皇子(或实际统治者的子嗣),一旦具备出色的军事才干,往往会引来嗣君的猜忌。

  唐初的李世民、明初的朱高煦、清代中叶的胤禵,皆受此困扰。

  李世民可以侥幸翻盘;

  但大多数历史人物没有李世民的实力与运气,曹彰亦是如此。

  是故,曹彰的悲剧便源于此。

  下一章咱们继续说。

继续阅读:第七十二章 战事如接踵,英杰志在胸2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汉末雄风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