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三章 日暮人渐归,群鸡犹啄黍1
云垂赏竹涛2025-08-08 16:025,076

  刘协于宫中赐宴,皇后作陪并不算逾制,当然,贵人们便没有这种待遇了。

  所以,虽然步练师对爱郎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却也只能乖乖待在百子坊中。

  伏寿虽在场,但其人芳心中的煎熬感,却也并不逊色步练师多少。

  众目睽睽之下,其人焉敢向爱郎暗送秋波?

  于是乎,这殿内殿外的两名女子,便坚定了出宫省“亲”之决心。

  恭喜赵旻…要成为时间管理大师。

  伏寿在明,步练师在暗,最要命的是,伏完的光禄勋府居然距步骘的卫尉府仅数步之遥…

  此事实属正常。

  因为光禄勋与卫尉职责相近,需要经常见面沟通。

  遑论二人都是外戚…而且不管是在刘协的汉廷,还是在赵旻的卫府,他俩都是外戚。

  借着赐宴之机,且如今已近正旦,臭不要脸的急色男刘协便令乐师奏乐,令那千娇百媚、摇曳生姿的八佾、六十四名赵国舞女翩翩起舞。

  可怜的赵旻,自来到这时空后,尚是首次见识到宫廷舞乐。

  因为是宴请重臣,所以,乐师们演奏的是《鹿鸣》。

  在赵旻那个时空,因五胡乱华之故,小雅的曲调早已失传,其中自然包括这首《鹿鸣》。

  此刻,前世无事时喜欢抱着吉他自娱自乐的赵旻,在听到这古朴又悠扬的曲调后,便眯起眼盯着编钟、琴瑟、笙箫等古乐器,听得入了神。

  至于赵国舞女…赵旻前世见识过太多半岛诸多女团香艳性感的舞蹈,对这时代较为正式的宫廷舞,赵旻根本不感兴趣。

  相对于舞蹈,他更沉迷于乐曲。

  因此,与其他欣赏美人舞蹈的刘协、众大臣们不同,赵旻轻轻击节,欣赏着乐师敲编钟、鼓瑟吹笙…等奏乐。

  一直偷偷瞄着爱郎的伏寿,对此大感满意。

  同样满意的,还有负责给步练师打小报告的其人心腹小宦官。

  一曲终了,伏完抚须笑道。

  “卫将军似颇通乐理,陛下既委任卫将军筹办大典,卫将军便为陛下奏一曲如何?”

  赵旻正好也有些手痒。

  其人站起身,向刘协深深一揖。

  “如此,臣便为陛下奏一曲洞箫。”

  箫,分为洞箫和琴箫,皆为六孔。

  萧史乘龙的典故中,萧史和秦穆公爱女弄玉,吹的便是洞箫。

  当然,这个词如黄瓜、菊花一般,被现代人玩儿坏了。

  刘协有些懵。

  你赵旻打仗是百战百胜不假,问题是你这粗鄙武夫居然也会吹洞箫?

  其人捋着短须失笑。

  “卫将军懂乐?”

  赵旻心中大骂:老子弹吉他都能完美演绎《加州旅馆》,区区洞箫又有何难?老子还能连吹加花呢!

  《加州旅馆》,是古典吉他八级曲目、民谣吉他十级曲目。

  赵旻前世的吉他,是大领导所送弗拉门戈吉他。

  简言之,赵旻前世是吉他高手。

  于是其人忍住翻白眼儿的冲动,再次深深一揖。

  “陛下,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乃君子必通之学,臣虽不才,亦勉强有所涉猎,请陛下聆听。”

  赵旻接过白发苍苍的老乐师递来的洞箫,略略试了试音准后,便提起一口气吹了起来。

  洞箫与长笛不同,无需笛膜。

  赵旻吹的,正是百五十年后,由桓伊原创的笛曲《梅花三弄》。

  此曲据说是由蔡邕的柯亭笛所奏响。

  洞箫当然也能吹奏。

  低沉的起奏音响起,赵旻便沉浸于这个东方伟大国度所遭受的苦难之中。

  是以,洞箫之起奏音低沉忧伤。

  一如在寒冬之中初绽生机的腊梅。

  随即,赵旻想到明年各地将无战事,且未来已经在向着美好的方向发展时,曲调便渐渐高昂欢快起来。

  腊梅瞬间绽放!

  这首曲子不算短,一曲终了时,在座之人却犹觉余音绕梁。

  伏寿一对美眸煜煜生辉。

  她只感觉,赵旻是她的宝藏男孩。

  那八佾、六十四名千娇百媚的赵国舞女们,看向赵旻的美眸中也同样异彩涟涟。

  赵旻深深一揖:“臣献丑。”

  张飞这个同样精通六艺的混不吝,对赵旻赞不绝口。

  “卫将军此曲,某闻所未闻,然则颇为婉转动听。此曲何名?”

  刘协也捋须笑道:“对!卫将军,此曲何名?”

  赵旻趁机大拍刘协马屁。

  “陛下,此曲尚无名,请陛下赐名。”

  刘协捋须自得:“吾闻此曲,犹如腊梅迎寒绽放,似有暗香传来,便名《梅花曲》如何?”

  赵旻默默吐槽:我呸!没文化真可怕!好端端的《梅花三弄》,被你起个如此烂俗之名。

  其人作是念,口中却笑道:“陛下学识过人,此名恰到好处也。”

  刘协得意洋洋,看向众乐师。

  “有劳诸位为此曲编舞。”

  赵旻暗暗嫌弃刘协之俗。

  我呸!如此高雅之曲,后来甚至成为国家之声的背景音乐,你竟想以此曲配舞女…

  不知舞女如何演绎此曲?好期待!

  …

  赵旻同样俗不可耐。

  那白发苍苍的老乐师拱手为礼。

  “卫将军,以老夫拙见,此曲似应以琴箫合奏为善,然否?”

  赵旻暗暗赞叹:专业人士就是专业!

  其人颔首而笑:“正是!起奏曲应以琴或瑟演奏为上。”

  赵旻再次向刘协深深一揖,便欲归座。

  刘协不干了。

  “卫将军且慢!再奏一首如何?”

  赵旻笑了。

  哟?自己打自己脸?

  其人躬身抱拳:“陛下,臣乃粗鄙武夫,惟略懂乐耳。”

  刘协讪讪一笑:“非也非也!卫将军实乃大家也。请卫将军再为吾及诸君奏一曲。”

  赵旻假意推辞一番后,方才勉为其难地再次吹奏一曲。

  这一次,那白发苍苍的老乐师瞠目结舌。

  因为,赵旻虽只用宫商角徵羽五音,却颇得大道至简、大象无形之妙趣。

  毫无疑问,此曲名为《沧海一声笑》,黄霑先生毕生巅峰作品之一。

  一曲终了时,众人都绷不住了,纷纷对赵旻赞不绝口。

  刘艾呵呵一笑:“老夫实不知,卫将军不但百战百胜,且如此谙熟乐理,老夫佩服之至!”

  董昭佩服到五体投地:“主公大才,昭拜服也。”

  老乐师已记录下曲谱,对赵旻深深一揖。

  “卫将军颇得大道至简之至理,老夫自愧不如也。不知此曲何名?”

  这次赵旻学乖了。

  他是真怕了刘协。

  “此曲名为《沧海一声笑》。尚有曲词如下…”

  赵旻唱了一遍歌、顺便秀了一把歌喉…

  这首歌旋律如此简单,想跑调都难。

  遑论这歌词也极为洒脱豁达、精炼通俗。

  伏寿一对美眸亮晶晶,如夜空中最亮的星。

  不知为何,那老乐师竟然生出了危机感。

  老夫毕生习乐,竟不如卫将军这武夫?

  老夫莫非在蹉跎岁月?

  那八佾舞女,百多只美眸直勾勾地盯着赵旻这个俊俏郎君,一张张俏脸布满红霞。

  刘协决定,不能再让赵旻秀下去了。

  否则,这八佾舞女说不定便要跟着赵旻回卫府,或许她们还会主动为赵旻暖榻。

  显而易见,伏寿也存在这个忧虑。

  于是伏寿朗声道:“天色不早,请诸公暂且归府,待大典之时,再请卫将军献艺不迟。”

  众人知道刘协欲与皇后单独欣赏乐舞,便知趣地顿首再拜而退。

  在浓重的暮色中,这一行人兴高采烈地走出宫城。

  张飞猛然一拍头上鹖冠,将众人吓了一跳。

  “阿旻,此番某等所饮,乃冬酿也。你所酿之美酒,某等何时可品?”

  赵旻这才反应过来。

  刘协确实小气。

  如此场合,难道不该让大家喝新酿之酒?

  其人失笑道:“叔父勿忧,明日卫府商议大典之事,仍赐午宴,届时美酒任叔父品尝。”

  张飞大喜。

  【作者题外话】:这一章需要解释之事不多…

  弗拉门戈吉他起源于西班牙的吉普赛人,是西班牙文化与吉普赛文化融合的产物。

  所以其既非古典吉他,亦非民谣吉他。

  加花是编曲的一种手法。

  柯亭笛的传说,本文不赘述,此事确实与蔡邕蔡伯喈有关。

  沧海一声笑…这个更不用解释吧?

  咱们借此机会,聊一聊王允和蔡邕之死吧。

  前文已提及,董卓矫情忍性,拔擢群士,所以董卓提拔了一大批汉臣。

  擅杀汉臣的曹操,确实比董卓老贼还要过分。

  而其中的蔡邕之于董卓,恰恰如班固之于窦宪,陈琳之于袁绍,是这些权势熏天、炙手可热之徒的御用文人。

  所以,本章,咱们先从董卓之死说起。

  这里不得不更正一点:

  董卓之死,实则是死于其人集团内部两大派系的互相倾轧。

  若诸君大略读过前文作者的话,便知道云某所有论点,皆有大量论据佐证,而且论证逻辑也勉强算严谨。

  那么,咱们开始吧。

  初平三年(西历192年)四月二十三日,王允、吕布刺杀董卓。

  六月一日,关中诸将攻破长安,王允被戮,吕布败走。

  《英雄记》诸书,(吕)布以四月二十三日杀卓,六月一日败走。--裴松之

  因为平话作品的普及性,王允、董卓、吕布等人的事迹,即使对三国历史不感兴趣的读者,大抵也有耳闻。

  其一,董卓之死是派系之争。

  董卓之死的本质,是并州集团(王允、吕布、李肃)与凉州集团的利益冲突反映,并非王允等人公忠体国、心存汉室。

  其二,行凶时间曾被精心策划。

  并州集团行刺董卓,特意选择了郭汜、李傕等凉州将校不在长安的时间节点。

  彼时关中诸将被遣赴关东攻打豫州,董卓的女婿牛辅则屯驻弘农以东的陕县,距离长安亦遥远。

  其三,新掌权的并州集团,比旧日的凉州军更加腐败。

  董卓与王允之死,相隔不足四十日,而中间竟经历了蔡邕下狱、李肃被杀、将相失和、谈判破裂与贾诩乱武等诸多事件。

  可知并州集团对异己势力的清洗,与对本阵营的内部肃反,更为急躁且血腥,远甚于董卓!

  并州集团粉墨登场不足四十日便黯然下野,究其根本,是因为他们的执政水平比董卓更加糟糕!

  董卓之死,源自并、凉二州的派系倾轧。

  并、凉集团的矛盾,始自中平六年(西历189)董卓上洛。

  彼时在洛阳能与董卓分庭抗礼者,便是故并州刺史、执金吾丁原。

  卓又使吕布杀执金吾丁原而并其众,卓兵士大盛。--《后汉书董卓传》

  丁原麾下的吕布(并州五原)、张辽(并州雁门)、张杨(并州云中)等悍将,是董卓无法忽视的劲敌。

  随着丁原被杀,吕布、张辽、张杨相继归顺董卓,并州集团与凉州集团,完成了一次被动的合流。

  尚书郑泰在描述董卓军队构成时,曾提到董卓麾下的六种武士。

  即:

  并州人、凉州人、匈奴人、休屠各人、湟中义从与八种西羌。

  天下之权勇,今见在者不过并、凉、匈奴、屠各、湟中义从、八种西羌,皆百姓素所畏服,而明公权以为爪牙。--张璠《汉纪》

  其中凉州人、湟中义从(大月氏别种)与八种西羌,是董卓自西凉带来的嫡系。

  而并州人、匈奴人、休屠各人(南匈奴中的一支),则是董卓兼并丁原故将之后的新兵。

  因此,在董卓幕府占据重要地位与重要比例的并州系,便特别不能被凉州系所容。

  在抵御孙坚(191)时,大都督胡轸(凉州武威人)与骑督吕布(并州五原人)便公开内讧,胡轸甚至威胁要“斩一青绶祭旗”。

  (胡)轸字文才,性急,预宣言曰:“今此行也,要当斩一青绶,乃整齐耳。”--《英雄记》

  所谓青绶,即银印青绶,指彼时身为骑都尉(银印青绶)的吕布。史书称之为“吕布、胡轸不相能”。

  (吕)布与(胡)轸不相能,军中自惊恐,士卒散乱。--《后汉书董卓传》

  随着东汉朝廷迁往长安,随迁的并州人士也便逐渐走到了一起。

  以王允(并州太原人)为首,吕布(并州五原人)、张辽(并州雁门人)、李肃(并州五原人,吕布老乡)等人团结在其周围。

  至于地方藩镇,又有河内太守张杨(并州云中人)为外援。

  联络线索即“温侯”。

  世人皆知“温侯”是吕布的封爵,实际吕布之前的温侯,是王允。

  二年,(董)卓还长安,录入关之功,封(王)允为温侯,食邑五千户。--《后汉书王允传》

  更有趣的是,彼时的河内郡温县,实际被张杨所控制,就在其治所野王县的南侧。

  可见并州小集团确实在内外串联。

  我们再来看行刺时间。

  并州人行刺董卓的时间,是经过精心策划。彼时牛辅在弘农,李傕、郭汜在颍川,长安无比空虚。

  初平三年(192)四月二十三日,汉献帝号称“大病初愈”(应该是司徒王允策划的借口),召群臣入宫。

  董卓行至半途,遭遇吕布与李肃的伏击。吕布持矛、李肃持戟(见《九州春秋》),十余死士一时俱发,当场刺死董卓。

  (吕)布使同郡骑都尉李肃等,将亲兵十余人伪著卫士服守掖门。布怀诏书。卓至,肃等格卓。--《魏书董卓传》

  吕布与李肃出身并州五原,不仅是“州里人”,还是“乡里人”。

  至于二人携带的“亲兵十余人”,毫无疑问也是家乡的子弟兵,应该都来自并州五原。

  董卓遇害后,其滞留长安与扶风的亲属,遭到了血腥夷灭。

  其老母年逾九旬,在郿坞徒步逃命,遭到斩首;

  其孙女池阳君董白,年未及笄(十五岁),亦被杀。

  其弟董旻、其侄董璜一并遇害,三族皆灭,阖门尽死。

  (董)旻、(董)璜等及宗族老弱悉在郿,皆还,为其群所斫射。卓母年九十,走至坞门曰:“乞脱我死”,即斩首。--《英雄记》

  侥幸生还者,唯有领兵在外的董卓女婿牛辅。

  此处便产生一个问题。

  昔日董卓入京、鞭挞宇内,操弄权柄,可谓说一不二。

  为何初平三年四月被杀时,竟简单得如屠猪狗,毫无反抗能力?

  因为彼时凉州主力,根本不在长安,而在关东豫州陈留、颖川诸郡。

  按《荀彧传》记载,当时李傕、郭汜、张济等西凉将校,被董卓派遣去陈留、颍川等地与关东诸侯交战。

  卓遣李傕等出关东,所过虏略,至颍川、陈留而还。乡人留者多见杀略。--《魏书荀彧传》

  颍川是豫州刺史治(刺史孔伷是袁绍盟友),陈留是酸枣联军的屯驻地,因此一并处在打击范围当中。

  考虑到路途遥远,李傕等人离开长安的时间应该比较长,乃至从关东归来时,发现“日月换新天”。

  不仅董卓已死,竟连牛辅都死了。

  比(李)傕等还,(牛)辅已败,众无所依,欲各散归。--《魏书董卓传》

  由此可见,谋杀董卓的计策,恰恰选择了西凉军主力前往关东,而长安城内守备空虚的时刻(192)。

  并州集团抓住战机,因此一击得手。

  并州集团如此处心积虑,且对待政敌家眷竟残暴至斯,这是好人能做出来的事儿?

  所以,并州集团并未高兴太久,因为他们不可能得人心!

  还是应了那句话:平生不做皱眉事,世上应无切齿人。

  下一章,咱们继续说。

继续阅读:第一百四十四章 日暮人渐归,群鸡犹啄黍2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汉末雄风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