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七章 辽东操作秀,河北破暗流5
云垂赏竹涛2025-07-28 16:433,716

  身为比肩三公之大将军、国家级领导人,袁绍之死,是妥妥的国家大事。

  无论袁绍在生前如何对待刘协,终归还是人死为大。

  按照常理,汉帝遣使臣前来吊唁,非但是合情合理之事,而且更能彰显朝廷不计前嫌之诚意。

  所以,做出这等事之人,当然不是与袁绍敌对多年、恨袁绍入骨的刘协,而是赵旻与伏寿夫妇。

  而且,赵旻挑选的人选,还格外恰到好处。

  众人将着一身素色深衣的天子使臣…

  杨彪与袁夫人之子、袁绍的外甥杨修迎入府中。

  杨修返还许都并非巧合。

  早在四月中旬时,赵旻便已遣董和之子董允,前往凉州治所姑臧城替换杨修。

  彼时,董允在襄阳城,刚刚助荆襄豪族扩建工坊完毕,接到赵旻之令后,便与其父董和辞别,沿沔水至汉中……

  总之,董允所走的路线,是襄阳车马行,送工坊之货到西域的那条路线。

  董允至武威郡姑臧城,与杨修做交接之后,杨修便匆匆返还许都,暂时总管刘晔、曹仁二人的粮草辎重及军情传递工作。

  赵旻得知袁绍讣告之后,便在第一时间与伏寿密议一番,随即便派出杨修赶赴邺城,代表汉帝吊唁其舅父袁绍。

  此前路过内黄城的那位使臣,正是杨修。

  而暂时替代颜良,主持内黄城军政要务的曹洪,之所以如此迫不及待,便是因为其人急于知晓,赵旻针对河北的下一步计划及策略。

  当然,曹洪最终得知了一切。

  此刻,杨修入得大将军府来,第一时间便披麻戴孝、哭灵等等……

  待礼仪行毕,满脸泪痕的杨修宣读圣旨。

  圣旨有三份。

  第一份,是朝廷罢免袁绍大将军之位,却追封其人为太傅、汝阳县侯、并赐谥号为“贞”之旨,此圣旨的象征意义远大过于其实际意义。

  尽管袁绍这个“贞”之谥号,非常耐人寻味。

  第二份圣旨,是罢免袁谭的并州刺史、宣布袁尚不能继任冀州刺史之旨。

  但与此同时,赵旻借圣旨赐封袁绍嗣子袁尚,继任袁绍之汝阳县侯;

  赵旻还借圣旨赐封已故袁基之嗣子袁谭,为新息县侯。

  按照东汉惯例,赐封县侯者,便失去了在朝堂任职之权。

  圣旨虽然与袁绍的遗嘱不尽相同,但无论如何,汝阳、新息这二县的食邑,终归还是赐予了汝南袁氏。

  最后一份圣旨,则是宣布袁熙仍任幽州刺史、并大封特封袁绍麾下一众臣属及幕僚。

  总而言之,袁绍的遗嘱,除袁谭、袁尚二人的汝阳县侯与新息县侯做了替换之外,朝廷、或者准确来说是赵旻的意思,几乎皆与袁绍不谋而合。

  历史上,河南士人为何与河北士人争斗不休?

  归根结底,无非“利益”二字。

  正所谓嘴里都是主义,心中全是生意,天下大事几乎概莫能外。

  当然了,忠臣义士、志向高洁者、胸怀天下者除外。

  如今袁绍麾下众人,无一例外皆被赵旻安排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还有什么可争的?

  朝廷任命的正式官位,而且不是九卿、尚书台之要职,便是一方大吏之两千石,这难道还不够香吗?

  读罢圣旨、将其交于袁氏诸人之后,杨修叹了口气。

  其人再次走到袁绍灵前,拜倒行礼、痛哭不已。

  经过凉州数载风霜雪雨摧残、人情世故历练,杨修早已不是昔年那个爱耍小聪明的青年。

  袁绍未亡人刘氏,率汝南袁氏全体,向杨修这个天子使臣顿首还礼。

  杨修再拜还礼,口中哽咽不已。

  “请舅母大人节哀。家父家母年事已高、兼且腿脚多有不便,特请孩儿代礼,如若舅父大人英灵途经许都,则家父家母必送舅父大人一程。”

  刘氏虽只是袁绍续弦,但毕竟也还是其人之正妻。所以该有的礼数,杨修必须做到滴水不漏。

  刘氏擦了擦泪水,抽抽噎噎道:“阿姊、姊夫一片心意,妾铭感五内。劳驾德祖向陛下复命,待丧礼毕,汝南袁氏必返乡安葬袁公。”

  杨修哽咽道:“舅母大人高义,孩儿必如实转告陛下。请舅母大人稍候,今有陛下、伏皇后赐器,官中二十四物。”

  按照东汉礼仪仪轨,诸侯王、贵人(地位相当于李唐的贵妃)、公主、(三)公、将军(在两汉太平年代,将军位非常尊贵)、特进等薨(俗称挂了),天子要赐陪葬之物,也就是“器”,其制为二十四物。

  诸侯王、贵人、公主、公、将军、特进(薨)皆赐器,官中二十四物。使者治丧,穿作,柏椁,百官会送,如(前汉)故事。

  摘自范晔《后汉书礼仪志》

  言罢,杨修向外招了招手,皇家所赐之陪葬器物,便被袁家的仆客们带了上来、按照礼仪摆放齐整。

  刘氏顿首谢恩。

  杨修复又向刘氏顿首。

  “待舅母大人至许都,陛下、伏皇后尚有所赐。孩儿需即刻返京复皇命,请舅母大人恕孩儿之罪。”

  刘氏扶起杨修。

  “德祖复皇命要紧,何罪之有?”

  刘氏旋即看向自己亲儿子、十一二岁的袁尚。

  “阿尚,此乃你兄长也,还不速速相送?”

  在一旁始终伏首的袁尚,这时方才如梦初醒一般。

  杨修向刘氏深施一礼。

  “舅母大人,修不劳阿弟相送,请大人节哀!”

  言罢,杨修在袁绍灵前再拜而去。

  自始至终,身为天子使臣的杨修,都没有与自己素未谋面的袁绍三子,甚至是与颜良交谈。

  历练数载之后,杨修终于懂得“沉默是金”之理。

  众人行礼、目送杨修远去之后,方才想起…

  袁绍被天子谥为“贞”,而这一谥号非但是美谥,而且是颇为难得的美谥。

  其人一生就此盖棺论定为:

  忠诚不渝。

  也就是说:袁绍非乱臣贼子,而是扶持汉室之忠臣。

  刘氏又哭又笑,为袁绍上香祝祷。

  “袁公,袁公!陛下赐公谥为“贞”!公忠心体国、扶持汉室之心,今已得陛下之首肯也!公可含笑九泉矣!”

  袁氏一众家人,以及吊丧之宾客,齐皆拜倒顿首。

  “公可含笑九泉矣!”

  一番祝祷、跪拜之后,袁氏家人继续迎吊丧之宾客,而淳于琼、逄纪等等六人,又一次进了书房密议。

  这次依然是淳于琼首先开口。

  “诸君以为,陛下所赐封某等之官职如何?”

  天子之圣旨……或者更准确来说,是伏寿依照赵旻的意思所下之圣旨中,封审配为九卿之一的卫尉,淳于琼为位比九卿的城门校尉(相当于满清九门提督);

  沮授、逄纪、许攸三人,则分别被封为尚书令、尚书仆射下属的尚书左、右丞。

  这些官职,无一不是显贵之职。

  城门校尉、执金吾、北军中候互相牵制,皆管辖京城之城卫军。

  尚书左、右丞,相当于尚书台这一中枢机构中尚书令、尚书仆射两大巨头的副手。

  尚书令在魏晋南北朝,相当于宰相,尚书仆射则是副相。

  在隋唐尚书令空置的情况下,尚书仆射干脆就是宰相。

  赵旻心中很清楚,这五人目前是袁绍麾下各派系的首脑,如若不给他们显贵之职,如何能打散袁绍麾下一众臣属?

  综上所述,淳于琼话一出口,逄纪、许攸、沮授、审配四人便连连颔首。

  沮授抚须油然道。

  “而今明公既已为陛下谥为“贞”,则某等便应秉承明公之遗志,竭尽所能为皇汉尽忠!”

  审配却叹了口气。

  “诸君,配以为…”

  【作者题外话】:接着上一章继续为您说。

  袁绍死亡同年(202),曹操便公开向孙权勒索“任子”(即人质),实际是在试探扬州方面的底线。

  曹公新破袁绍,兵威日盛,建安七年,下书责(孙)权质任子。--《江表传》

  此处的“任子”有些许问题。

  因为按《孙登传》记载,孙登是孙权长子,且出生于赤壁之战翌年(209)。换言之,建安七年(202)的孙权,膝下无子,又如何能被勒索到任子?

  虽然《吴书》与《江表传》一口咬定彼时孙权拒绝遣送任子,实际情况却是孙氏宗亲,因畏惧曹操淫威,纷纷与之暗通款曲。

  代表人物就是孙贲与孙辅。

  孙贲是孙坚从子,孙策、孙权从兄,也是孙坚之后,孙策之前的孙氏首领,代孙坚领兵,受封豫州刺史。

  在曹**遣任子的三年前(199),孙贲便嫁女于曹操之子曹彰,结为亲家。

  袁绍方强,而(孙)策并江东,曹公力未能逞,且欲抚之。乃以弟女配策小弟(孙)匡,又为子(曹)章取(孙)贲女。--《吴书孙讨逆传》

  孙贲因为与曹氏的姻亲关系,在赤壁之战时(208)甚至打算送自己儿子去曹营做人质,彻底走上了邪路。

  豫章太守(孙)贲,女为曹公子妇(即儿媳),及曹公破荆州,威震南土,(孙)贲畏惧,欲遣子入质。--《吴书朱治传》

  孙贲的弟弟孙辅,也受到哥哥影响,“遣使与曹公相闻”,图谋不轨。

  (孙辅)迁平南将军,假节领交州刺史。遣使与曹公相闻,事觉,(孙)权幽系之。--《吴书孙辅传》

  按《孙辅传》的时间线记载,孙辅谋逆,在平定庐江(199)之后。且孙辅是被孙权囚禁,可知此事无疑发生在建安五年(200)孙策死后。

  孙辅以宗室身份叛变,必然事出有因。结合时间背景,可推断此事大概率发生在建安七年(202)曹操“逼遣任子”的大背景下。

  曹操敢于向孙权逼遣,就是仗着袁绍去世(202),天下无人再能遏制自己的兼并野心。可见袁绍之死的影响范围,有多么巨大。

  按蝴蝶效应与混沌理论来看,在动力系统中,即使最细微的振动,也可能导致巨大的连锁反应。

  袁绍鹰扬河朔、雄踞四州,其影响绝非“蝴蝶振翅”可比。因此袁绍去世(202),也导致了罕见的政治震荡,几乎神州大陆的所有军阀,都极大程度地受到了袁绍之死的影响。

  关中诸将因此彻底倒向曹操,甚至亲自下场,武装干预中原混战,协助平定郭援之乱(202)。

  刘备北伐因此虎头蛇尾,不了了之;刘表与袁谭袁尚决裂,从此困坐江汉,闭门不出(202)。

  刘璋因为前一年(201)平定内乱,早已民穷财尽,不得不休养生息。袁绍死后,刘璋更是不敢造次,最终向曹操俯首称臣。

  孙权则被公开勒索任子,哪怕彼时(202)其根本“无子可遣”。在逼遣的压力下,张昭为代表的鸽派,与周瑜为代表的鹰派,立场争执也提前浮出水面。

  (孙)权召群臣会议,张昭、秦松等犹豫不能决,(孙)权意不欲遣质(子),乃独将(周)瑜诣母前定议。--《江表传》

  虽然孙权无子可遣,却挡不住孙贲、孙辅兄弟与曹操眉来眼去。最终孙贲遭到猜忌,孙辅被幽禁致死。东吴宗室内部险些又掀内乱。

  袁绍死后的影响,乃至于此;其生前的能量,也便可想而知。陈寿称袁绍知名当世、鹰扬河朔,岂为虚言邪!

继续阅读:第一百六十八章 辽东操作秀,河北破暗流6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汉末雄风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