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曰:门下,奋威将军许元,忠勇果决,才堪大用。于辽东之地,收降高句丽八万之众,处置得当,扬我国威……”
圣旨的内容并不冗长。
先是肯定了许元收降的功绩,接着,便是对他处理牛二之事的定性——“以雷霆手段,行仁义之心,恩威并施,足安军心”。
这十六个字,无疑是李世民对许元那日所有举动的最高褒奖。
传旨太监顿了顿,声音陡然拔高。
“……兹,朕心甚慰。特准许元所请,以八万降卒为基,另设一军。朕亲笔御赐军号——镇倭军!”
“镇倭军上下,不受兵部节制,归许元一人全权统辖!”
“原玄甲军三千锐士,划归许元帐下,为许元将军亲卫,护卫中军!”
“钦此!”
“臣,许元,接旨!”
许元单膝跪地,双手高高举过头顶。
当他接过那卷沉甸甸的圣旨时,心中并无太多波澜。
这一切,皆在他预料之中。
传旨太监宣读完圣旨,又亲手递上一个长条锦盒。
“许将军,这是陛下给你的另一份恩典。”
许元打开锦盒。
一副卷轴,静静地躺在其中。
他缓缓展开。
“镇倭”二字,龙飞凤舞,跃然纸上。
那笔锋,遒劲有力,铁画银钩,字里行间,透着一股吞吐天地的霸气与金戈铁马的杀伐之气。
是李世民的亲笔御书!
许元瞳孔微微一缩。
他知道,这不仅仅是两个字,这更是李世民对他毫无保留的信任与支持。
“陛下说,”这时,传旨太监在一旁轻声道,“望许将军,能让这支镇倭军,如其名,为我大唐,镇压四海倭奴,扬帆万里,播威异域!”
许元郑重地将卷轴收好,对着长安的方向,深深一拜。
“臣,必不负陛下所托!”
自此,镇倭军,正式成立!
消息传到军营,八万将士,再度沸腾。
他们终于有了自己的番号,一个由大唐皇帝亲笔御赐的番号!
“镇倭军!”
“镇倭军!”
山呼海啸般的呐喊,响彻云霄,经久不息。
而就在镇倭军正式成立的第二天。
一支特殊的队伍也正式出山了!
他们人数不多,仅有数百人。
但每一个人,都显得与众不同。
他们很年轻,大多不过二十出头,身上穿着统一的青色布衣,没有甲胄,腰间只配了一把横刀。
可他们的眼神,却异常明亮,脊梁挺得笔直,身上带着一股寻常军士所没有的书卷气,和一种……难以言喻的狂热。
他们,正是许元一手操办的“监军培训班”的第一批毕业生。
校场之上。
许元看着眼前这百名自己亲手教导出来的“学生”,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他转头,对身边的高延寿与高惠真说道。
“高将军,从今日起,他们,便是我镇倭军的监军。”
高延寿与高惠真闻言,眉头不易察觉地一皱。
监军?
这个词,在军中可不是什么好词。
它往往代表着掣肘、猜忌,甚至是皇帝安插在将军身边,用来分权的眼线。
许元似乎看穿了他们的心思,淡淡一笑。
“二位将军不必多虑。”
“我镇倭军的监军,与别处不同。”
他上前一步,朗声道。
“他们,不参与军事指挥,不干涉排兵布阵。”
“他们的职责,只有一个!”
许元的声音,传遍了整个校场。
“那就是,教我镇倭军的每一个弟兄,识字、明理!”
“让他们知道,为何而战!”
“让他们明白,军法如山,纪律严明!”
“他们,是我镇倭军的魂!是我许元思想的延伸!”
在所有将士或疑惑,或好奇的目光中。
这百名监军,被迅速地分配到了镇倭军的各个营中。
就这样,镇倭军在这些监军的作用下,开始了全新的改变!
起初,高延寿等高句丽旧将,还抱着一丝疑虑。
可很快,他们便被眼前发生的变化,惊得目瞪口呆。
那些原本懒散惯了,除了操练便是聚众赌博、吹牛打屁的士卒,在这些年轻监军的引导下,整个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每日清晨,不再是军官费力地嘶吼着催促起床。
而是伴随着监军们带来的,一种名为“军歌”的嘹亮歌声,士卒们自觉地整理内务,将被褥叠得方方正正,有棱有角。
操练的间隙,不再是三五成群地瘫坐在地上。
而是在监军的组织下,席地而坐,人手一根树枝,在地上学习着最基本的大唐文字。
“我们是镇倭军,我们是陛下的盾,是大唐的剑!”
“保家卫国,不畏死生!”
一句句简单却充满力量的口号,取代了从前的污言秽语。
整个镇倭军,就如同一块被反复淬炼的精钢,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变得坚韧,锋利,纪律严明。
甚至……
高延寿在巡营时,不止一次看到,那些年轻的监军,正唾沫横飞地向士卒们讲述着一个个他闻所未闻的故事。
“……所以说,我们当兵,不是为了将军,不是为了朝廷,而是为了身后的父母妻儿,为了我们大唐千千万万的百姓!”
“我们的刀,对外,是斩向敌寇的利刃!对内,是守护百姓的坚盾!”
这些话,朴素,却直击人心。
高延寿看着那些士卒眼中,渐渐燃起的,名为“信念”的火焰,心中震撼无以复加。
他终于明白,许元口中的“魂”,是什么意思了。
这支军队,正在被注入一种名为信仰的东西!
其军容之严整,士气之高昂,比之昔日他所见过的任何一支大唐精锐,都有过之而无不及。
……
时光飞逝,转眼,已是七月流火。
辽东的土地,终于迎来了短暂而又珍贵的盛夏。
在许元的主持下,辽东城周边的无主之地,早已丈量完毕,公平地分发到了每一个归附的百姓手中。
田埂之上,绿意盎然,充满了勃勃生机。
而在这片生机之中,时常能看到一队队身着甲胄的镇倭军士卒。
他们不是在巡逻,也不是在操练。
而是在……帮着百姓开荒,修路,挖渠。
汗水浸透了他们的衣衫,泥土沾满了他们的脸颊。
可他们的脸上,却洋溢着发自内心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