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言,朱允炆微微一笑。
“高炽啊,你这话说的多难听,这怎么叫当海盗呢?”
“这是为了大明子民开疆拓土,毕竟我大明子民一辈子勤勤恳恳。”
“没有做过什么坏事情,还老老实实的为大明缴税。”
“那朕自然要想办法为大民百姓谋福利不是。”
“你说那数不尽的香料还有黄金,以及各种农作物和美食。”
“源源不断的进入大明,丰富提升大明百姓的生活,这难道不应该吗?”
“总不能让好人一辈子清贫困苦吧?”朱允炆乐呵呵的说道。
朱高炽是真的没想到大明皇帝朱允炆会说出这等‘至理名言’!
仔细一想,好像也没有错。
若是不能为百姓谋福利,那大明皇室存在的意义在什么地方呢?
“陛下,那您让朱高炽来当着海运公司的三大负责人之一,是打算让高炽跟着出海吗?”
朱允炆看了看朱高炽的跛脚,然后摆摆手:“高炽,你天生有残疾。”
“若是让你出海,这不是为难你吗?”
“朕记得当初你镇守北平,一万人击退北元进攻。”
朱高炽听到朱允炆的话,赶紧跪在地上:“陛下,彼时臣只是……”
“朕没有责怪你的意思,起来吧,过去就过去了。”朱允炆摆摆手。
朱高炽这才站起身来。
而朱允炆则是继续说道:“你指挥全局的能力朕是看在眼里的。”
“大明海运公司的成立,现在第一位负责人已经出现那就是郑和。”
“你是第二位。”
“郑和这人有野心有闯劲,为大明培养航海士,甚至他亲做表率乘船出海也是应该的。”
“而你最大的优点则是统筹全局,能够有力的运筹帷幄整个局面。”
“这对大明海运公司来说,你是不可或缺的人物之一。”
“若是有郑和在前面冲锋陷阵,而你在后面进行筹措,那大明海运公司肯定能够稳定立足。”
听到朱允炆如此夸奖自己,朱高炽也是有些不好意思。
“多谢陛下夸奖,只是不知道陛下可有第三位负责人的人选。”
朱允炆听到后笑了笑:“第三位人选,朕还没有想好。”
“但不选就不选,若是选的话,那一定是会选择一个合适的人,这一点你就别操心了。”
“是,陛下,臣失言了。”朱高炽赶紧领罪。
“行了行了,高炽,咱们毕竟是亲戚。”
“儿时的点点滴滴,朕也时常记起来,现如今既然往事已经过了。”
“只要你们兄弟二人能够老老实实为朕效力,为大明效力。”
“朕必然不会旧事重提的,知道吗?”
“是,陛下!”
朱允炆这话的意思自然很明白,那就是说你兄弟朱高煦已经是老老实实的臣服朱允炆。
你朱高炽若是个聪明人,自然也该学学你的好兄弟。
你爹叛乱的事情,朱允炆可以不计较。
但一切要看你自己的表现。
而朱高炽自然也明白,此一时非彼一时。
现如今的皇帝陛下,经过这段时间做了这么多事情后。
基本上就是属于大明的圣人。
天下臣民没有不对朱允炆佩服得五体投地的。
朱高炽又不是傻子,敢在这时候找皇帝的不痛快。
这不是自杀行为是什么?
再说了,大明海运公司光是听皇帝描述就知道大有赚头。
虽然赚的钱大头进不了自己的腰包。
但随便从陛下指甲缝里漏一点出来,也足够自己开销一世富家翁了。
朱高炽又不是傻子,怎么可能会不珍惜这一次的机会。
“行了高炽,退下吧。”朱允炆摆摆手:“在家里安心等朕的旨意。”
“一旦海运公司成立起来,你要尽快熟悉上手,知道吗?”
“臣朱高炽,叩谢陛下天恩!”朱高炽再次跪地叩首。
接下来的半个月时间里。
整个应天府内,到处都有人前往海运公司衙门门口进行登记。
主要是这一次按照朱允炆的意思。
海运公司要招募识字的两家子进行培训。
并且还要招募大量的精壮水手,为出远航做准备。
而待遇方面,非常具有竞争力。
一个月一两银子,并且还管三顿饭。
特别是这管三顿饭的条件特别诱惑人。
要知道,在这样的时代,因为客观因素的限制。
这个时代的人一天也就吃两顿饭。
早上一顿干的好干活。
下午一顿稀的就算是打发完毕了。
可现如今大明海运公司不但每月给自己一两银子的工钱。
还管三顿饭。
这样的好事,自然很快吸引住了整个应天府以及周围的青壮劳动力。
一时间,海运公司门口也是人山人海的在排队。
“军爷,您看我这一生肉,我给您说军爷,我在外面家,光是种地都能比别人多种二亩地呢。”
“军爷,我虽然瘦是瘦了一些,但我天生水性好啊,若是有人落了水,我也能救的。”
“军爷,让我来干吧,我家里就我一个人吃闲饭,军爷给我个机会呗。”
整个应天府内,到处都是排队登记的人。
因为人太多,导致了海运公司大门口都忙不过来。
不得已,郑和和朱高炽联名上书,请朱允炆能够加派人手维持现场秩序。
而朱允炆自然也是准奏。
这一日,朱允炆还在御书房内批阅奏章。
解缙和方孝孺却是走了进来。
见到二人,朱允炆有些诧异:“朕没有召见你们,两位爱卿是有什么事情?”
“陛下,现在这大明海运公司已经成立起来,并且也在有条不紊的进行当中。”
“只是不知道陛下是不是找到第三位负责人了?”
听到方孝孺的话,朱允炆立马猜到,方孝孺只怕是有合适的人选。
朱允炆也是有心想听听便是笑着说道:“朕暂时没有什么合适的人选。”
“莫非两位爱卿有?不如说出来给朕听听?”
听到这话,这下方孝孺也是拱手说道:“陛下,实不相瞒。”
“臣家里有一侄儿,叫方元。”
“这方元天生性子野,他母亲管教不住,父亲也是头疼。”
“最后便是送到了沿海一带的亲戚家里。”
“现如今已经二十岁,其他的不会,就是对船务方面的事情熟悉。”
“并且,他还曾经跟着倭寇的商船一起出过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