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谁敢轻易反击,万一引来大明上国的百万雄兵……
犹豫之中,他们又看到了前排的同袍忽然全部倒下。
手持钢刀藤牌的明军和手持长枪的明军从烟雾中杀过来。
这些兵马的将领们看到总大将忽然被明军击毙,也陷入了慌乱之中。
就在这样的慌乱中,三千明军冲入了一万朝鲜兵马之中。
一千火枪手将火绳枪背好,随即也抽出腰刀跟了上去。
只是瞬间,一万朝鲜兵马便开始了溃逃。
他们蜂拥着涌向开京的城门,想要进入城中躲避明军的锋芒。
明军则借机驱使他们冲击开京的城门。
守卫开京的朝鲜兵马连忙将情况汇报给李芳远。
得知大明天兵竟然开始攻城,李芳远整个人是愣住的。
好在他身旁的谋士们足够冷静,当即开口说道:“殿下,如今只怕情况有变。”
“还请殿下速速派人守住城门,同时调派兵马控制城内的大明天兵。”
回过神来的李芳远连忙点头说道:“不错,正是此理!”
“来人,速速点五千兵马前去支援。”
“再点五千……不,剩下的一万兵马调过去包围城中的明军,不能让他们和城外明军里应外合!”
虽然李芳远眼下的处理已经很到位了。
只可惜,大明天兵计划这一刻可不是一天两天了。
在得知城外有异动后,耿瑞当即派人去探查,得知城外明军已经攻杀朝鲜兵马。
耿璿马上指挥麾下将领按照计划夺取城门,反攻李芳远府邸,控制开京局势。
李芳远派去支援守城的五千兵马刚刚赶到城门附近,便看到明军大旗已经竖立在了城头。
而更多叩拜的朝鲜兵马正蜂拥冲入城中。
指挥援军的朝鲜将领此刻慌了神,只能先行率军退回去护卫李芳远。
然而他们发现不知何时,明军竟然驱使百姓堵住了他们的退路。
金忠宇和李良成两人此刻也终于再度现身。
两人凭借人脉直接劝降了几千朝鲜兵马。
还有更多的朝鲜将士则是放弃了抵抗投降了大明天兵。
金忠宇赶忙收拢这些朝鲜兵马,李良成则是引着耿璿率数百明军直奔朝鲜宗室府邸的聚集处而去。
他们要先行推出来一名的朝鲜宗室为傀儡,控制眼下的局面。
于是年仅十岁的朝鲜小王子李芳竹被耿璿保护了起来。
攻入城中的明军在纪纲的指挥下开始围杀那些抵抗的朝鲜兵马。
徐膺绪看着乱成一团的朝鲜王城也是感慨万千。
忽然他灵机一动率军直接冲向朝鲜王宫。
此刻朝鲜王宫的禁卫军早就被调走了,李芳远为了自己的安全一直住在自己的府邸,朝鲜王宫犹如一座空城。
根本没什么阻挡,早有心怀不轨的人闯入其中想要劫掠一番。
然后他们便被徐膺绪领来的数百明军堵在宫中。
徐膺绪第一时间肃清了朝鲜王宫中的不法之徒。
随后派人封锁王宫之中的各类库房,并将朝鲜王宫中的女使、女官和宦官们分别控制起来。
手下兵马溃散或投降的消息不断传入李芳远的耳中。
李芳远握着酒杯颤抖着身子扫视周围的心腹,却见已经有半数的心腹不见了踪影。
李芳远癫狂地大笑起来,随后看向仅剩的一半心腹。
“诸位,可敢随我冲杀出去,搏一线生机?”
还留在他身边的人自然对他是死心塌地,当即纷纷抽出佩刀佩剑。
“愿为殿下搏得一线生机!”
李芳远拿起酒壶痛饮之后,一剑刺向身旁发抖的宠妾。
待到宠妾毙命后,李芳远大笑着握紧佩剑冲出府邸。
“诸位,随我冲杀!”
李芳远一行冲出府邸后便看到不少溃散的兵马聚集过来,他当即组织溃兵寻求突围之处。
然而明军早已经封锁了李芳远的所有退路。
虽然卡住李芳远退路的明军数量不多,却都是精锐之士。
被仓皇聚集起来溃兵根本突破不了他们的防守。
几次尝试突围失败后,李芳远手下的真正心腹已经所剩无几。
临时组织前来的溃兵则是一溃再溃终无还手之力。
反倒是更多的朝鲜兵士选择投降明军。
开京城内外共计不满三万的朝鲜兵马就这样被不满万人的明军困在开京城中。
越来越多的朝鲜将领在金忠宇的劝说下弃暗投明。
愿意抵抗的朝鲜兵士也越来越少。
只是开京内朝鲜百姓复仇的怒火才刚刚开始。
无数放弃抵抗的朝鲜兵士被怒火冲天的朝鲜百姓打杀。
一些朝鲜兵士甚至直接交出身上的财物以求自保。
就在荒唐又可悲的气氛中,李芳远终是走到穷途末路。
耿璿带着小王子李芳竹出现在李芳远面前。
李良成手中拿起一份朝鲜王令看向诸位的众人。
“李芳远,在你谋乱之时,大王便托孤于我,让我请大明天兵勘定贼乱!”
“若是他不幸被国贼所害,便立安乐君李芳竹为朝鲜王!”
李芳远闻言情不自禁地脸颊抽动起来,目光死死地盯着李良成。
“原来你开始就是李芳果的人!”
“只恨我没有早些发现,把你碎尸万段!”
李良成冷哼一声,看向李芳远和其身边的死忠。
“李芳远,你杀害世子,逼迫太上王禅位,又逼杀大王。”
“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也敢在大明天兵面前狺狺狂吠!”
“左右何在?还不诛杀这不忠不孝的逆贼!”
言毕,李良成连忙恭敬地看向耿璿似乎是在请示。
得到耿璿点头后,方才有兵士出列围杀穷途末路的李芳远。
李芳远虽然垂死挣扎,但终究双拳难敌四手,在兵士们的围攻下授首。
耿璿带着李芳竹和李芳远的首级来到朝鲜王宫。
得知徐膺绪已经控制好了朝鲜王宫后,也是颇为欢喜。
两人联手簇拥着李芳竹走向大殿,一旁的金忠宇和李良成对视一眼,同样颇为激动地跟着他们身后。
此刻,大明应天府皇宫之中。
朱允炆正和工部的匠人们商议着如何将水力化为动力。
古人早就开始利用水力协助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