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章 宋总的划时代概念
柱台2024-07-22 13:552,044

   相对于飞机设计师而言,普通人并不知道超巡意味着什么。

   最简单的一个速度,可以让战术变得非常灵活,掌握战场的主动权,这个主动权也分为全局性的,以及局部的,全局主动权很好理解吧,我就是比你快。

   我攻击你一个目标的时候,你的战斗机起飞拦截。

   但你始终拦截不到我,因为你到场的时候,我已经赶往下一个目标了。

   你赶往下一个目标的时候,我正在前往第三个目标。

   整个防空军如同虚设,这是超巡带来的好处,我把整个运转变成了超音速!

   这样一来,敌人飞机毛都拦截不到,我们已经攻击完地面目标。

   而局部主动权,在于敌我两架战机之间。

   我这边超巡一打开,那么打不打就不由对方说了算,我想打就打,不想打可以随便走,敌人压根跟不上,因为普通战机开了加力以后,那个燃油消耗只够几分钟。

   开加力是相当耗油的,哪怕内油夸张的侧卫,也撑不住几分钟。

   因为你所有燃油耗尽总不能不回去吧?

   前世猛禽出来之后,参加过老欧的军演,根据老欧的飞行员描述,在空战中,如果对方超巡一开,那么基本上就不用打了,没有机会赢的。

   在超视距范围攻击,有一个不可逃逸区。

   我有超巡就可以在不可逃逸区来回横跳,不时进入你的不可逃逸区攻击你,然后又飞出去,只有我打你,你绝对打不到我,而且想跑都跑不掉!

   如果再配合隐身,那就更完美了,你不可逃逸区之外雷达根本无法跟踪我。

   那么,要做到超巡关键是什么呢,是不是推力大就能超巡?

   当然不是,力大砖飞那是外行的形容词,关键看阻力。

   如果飞机的阻力足够低,那么推力差一点也能超巡,物理的基础不就是这个道理吗,只要我推力大于阻力,就可以一直获得向前的动力。

   如果阻力太大,你多大的推力都会被抵消掉。

   这也是肥电超巡不了的原因,推力看似很大,但太肥了……

   关于这个原理的极端理解可以想象没有阻力的太空,你只需要一点点推力,几牛的动力,就可以让一个巨大的飞行器达到理论上极限的速度。

   所以我们的歼二十有一个特点,就是升阻比极高。

   在装三代动力的时候就已经有超巡的消息传出来,只是很多人不信,认为推力不足,这就是一知半解的刻板印象了,用初中物理就可以知道这是为什么。

   而现在秦关画出的大概轮廓图,就深得宋总的喜欢。

   “宋总,我这只是一个概念,您就能想到那么多……”

   “这不是理所当然的吗,还有,根据你这个轮廓图,我这边已经形成一个大概的印象,我们可以有一个兼容高速和低速的设计,就是这类飞翼构型。”

   宋总搞这个研究储备已经很多年了,很多设计都是信手拈来。

   设计师可不是到了立项的时候才去想飞机怎么设计,而是一直在进行预研,我们的风洞吹了不少模型,有灯塔的有毛子的,还有我们自己设想的。

   所以在谈论新概念的时候,宋总依然可以具象化。

   “你看,想高速飞行,展弦比就得小,飞翼两侧往回收。”

   “而这个时候,飞机的机身甚至都可以成为升力体,为飞行提供升力。”

   “另外,我们对抬式布局的研究已经有了成果,可以运用在这个方面,鸭翼利于高速飞行,只要升力体设计得足够好,我们的飞机无论高速还是低速都没有问题!”

   小展弦比升力体……这就是宋总在四代机出来之前的论文!

   果然,优秀的设计师随时都有概念,而且都不是拍脑子出来的。

   整架飞机连同机翼构成升力体,在这个概念上,你光算翼载荷就不行了。

   “宋总,这样说,那可变翼就没有太大意义了?”

   “对,可变翼结构太重,我们认为当前不必进行这方面的研究。”

   可变后掠翼,是冷战期间一个黑科技,代表是灯塔的雄猫,毛子的米格23以及带英的狂风,这是一种兼容高速和低速飞行的“完美”设想。

   因为这个时代的三代机,非常讲究低速飞行时候的机动性。

   高速飞行就不能动作太大了,如同高速过弯你不能把方向打得太死,会翻车的。

   而这个时代的导弹,正适合低速飞行时的格斗。

   但又想要高空高速怎么办呢?

   高速飞行的时候展弦比要小,这样阻力小,而低速飞行恰恰相反,要求展弦比大,因为这样会升力大……这就形成了矛盾,翼展怎么可能又小又大呢?

   可变后掠翼应运而生,低速要求升力的时候我打开翅膀。

   想要减小阻力高速飞行了,我又把机翼收起来,形成一个箭头的形状。

   看起来很完美是不是?

   可惜,要达到足够的强度,这个可变翼的结构就会很重。

   最终各国都认为得不偿失,毫无例外地都放弃了,这个死重就是巨大的成本和代价。

   我们发展得慢,没有踏入这个误区。

   其实还有一个解决办法,就是前掠翼,毛子后来的金雕。

   但也受限于材料强度的问题,一旦超音速机翼就震颤,无法解决。

   可以说,宋总提出这个小展弦比升力体的概念,至少对我们来说是划时代的。

   整体看,没有什么机身和机翼了,都是一整个飞翼。

   机身可以参与提供升力,这就是好处,其实所有的飞机机身都可以是升力体,升力多少的问题,但以前似乎从来没有人专门针对这个设计过。

   毛子的侧卫机身也是比较成功的升力体,但不能兼容高速。

   很多人就奇怪,侧卫极速也是可以超过两倍音速的,为什么高速有问题?

   用加力顶上超音速谁都可以,同时,在高速时的机动性尤为重要。

   经过宋总设计的机型,高低速都没有问题,而且超音速机动性非常超前。

   很多人不知道,歼十的超音速机动性也是三代机顶级的。

   在超音速状态下,你跑直线和玩花活不是一回事。

   

   

  

继续阅读:第三百二十一章 我们合作,搞起航空工业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大国重器:从80年代搞科研开始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