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闻道,夕死可矣。
宁轻侯仅仅凭着“知行合一”四个字,就窥探到圣人之道的一角。
刹那间。
仿佛混沌初开,那第一道闪电,划破了亘古不变的黑暗。
“殿下...”
“这知行合一,如何能做到?”
“心学之中,可有阐释?”
宁轻侯深吸一口气,小心翼翼问道。
世间的大部分学问,其实都很教条。
就比如四书五经,核心就是一个字——仁!
可为什么要仁?
书里面没讲。
需要你自己去读书,慢慢领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若是悟不出来呢?
那就是榆木脑袋,一生的成就有限,充其量是个秀才。
这就好比说。
四书五经里面讲的大道理,就是一加一等于二。
可为什么等于二。
书里没说,需要你自己去领悟。
有人悟出来,就飞黄腾达。
悟不出来,就蹉跎一生。
对于一加一等于二,所有人都习以为常,奉为至理。
宁轻侯却怀疑。
到底为什么一加一等于二?
圣人知道吗?
如果他知道,为什么不告诉世人。
如果圣人不知道,那也配称为圣人?
宁轻侯疑惑不解,去问了自己的老师,结果被训斥一顿。
回过头想想。
自从那时候,宁轻侯就埋下了祸根。
他确实有才华。
可是,儒门不缺有才华的人,要的是没有思想,言听计从的傀儡!
李龙鳞微笑颔首:“当然!”
心学之所以伟大。
不仅告诉了世人,要知行合一,致良知。
而且还告诉世人,为什么要知行合一,以及如何才能知行合一。
等于说,没有任何藏着掖着,完全把一条圣人之道,展现在每一个读书人的面前。
宁轻侯的神情,反而平静下来,向李龙鳞躬身:“殿下,受教了!学生静候您的大作问世!”
他很清楚。
就凭知行合一这四个字,心学的分量有多重。
李龙鳞现在不肯拿出来,也是应该的。
一旦消息泄露,立刻会引起天下读书人的质疑。
只有在合适的时机拿出来,才能发挥最大效用,给腐朽不堪的儒门致命一击,重塑儒道,建立一个新秩序!
李龙鳞深深看了宁轻侯一眼:“宁生,相信我,你不是等太久!对了,匿名信怎么样了?”
宁轻侯拿出一个箱子,里面放着厚厚一叠书稿:“禀告殿下,我们忙了三天,千挑万选,终于找出五十二份书信...”
“虽然没有经过查证,但是从书信的内容来看,大概率是真的!”
“除此之外,还有上千封书信,也应该是真的,只是语焉不详,缺乏实质性证据。”
“至于剩下的书信不计其数,但基本上都是捕风捉影,落井下石。”
李龙鳞脸色一沉:“我不要大概率,更不要应该!我要切实的证据,决不能给人留下话柄!”
宁轻侯一惊。
是啊!
太子和儒门的争斗,已经到了白热化阶段。
看似太子占据上风。
实则不然。
儒门底蕴深厚,依然有着反击的能力。
一旦李龙鳞露出破绽。
那么儒门就会一口咬住,绝对不会松口。
宁轻侯为难道:“可是殿下,这些匿名信告发的案子,全都是陈年旧事,旷日持久。不是不能查证,而是需要大量时间和人手...”
李龙鳞笑了:“寻常人,查证这些案子,当然困难!可是不要忘了,还有锦衣卫!你把书信交给我,让锦衣卫去查!”
“保证正月十五之前,一定可以水落石出。”
宁轻侯眼神一亮:“对啊,还有锦衣卫!让他们去查,一定能很快出结果。”
柳如烟美眸闪烁,问道:“大夏文报的下一期,要专门留版面,把这些书信的内容刊登上去吗?”
大夏文报,是一把绝世宝剑!
李龙鳞有底气跟儒门搏杀,靠的就是大夏文报。
否则。
李龙鳞根本不可能是传承千载的儒门对手。
在柳如烟看来,李龙鳞除了故技重施,接大夏文报来舆论造势之外,别无选择。
李龙鳞摇了摇头:“不!”
柳如烟诧异,不解道:“为什么?”
李龙鳞轻笑摇头:“杀鸡焉用牛刀!大夏文报,还要刊登更重要的内容!至于这些书信,等锦衣卫查明之后,我自有办法...”
眨眼间,又是几日过去。
明日就是正月十五,元宵佳节。
武帝正在金銮殿上,举行朝会,会见文武百官。
然而。
朝堂上却没有节日的喜庆气氛,反而是一片凝重。
衮衮诸公跪在地上,额头碰地:“皇上,太子作乱,大儒被冤!您难道就做事不管,任凭太子肆意妄为吗?”
十几天过去了。
大牢之中,不仅百姓早就放光了。
连儒生们也几乎一个不剩。
只有几个夫子,还有秦汉阳为首的十个大儒,还被关在里面。
可他们怕啊!
宋青鸾就是不明不白,死在诏狱里面。
大儒们害怕自己会步宋青鸾的后尘。
因为他们心里面很清楚,宋青鸾贪生怕死,绝对不可能自杀。
一定是沈轻舟干的!
这位帝师阴险毒辣,把他逼急了,什么事都干得出来。
于是,大儒们通过背后的豪门士族,联系了朝中大臣,让他们给武帝施压。
只要武帝点头。
哪怕他们多少出点银子,先离开大牢这破地方,保证自己的安全再说。
至于李龙鳞开出的一人一百万两银子,实在是太贵了!
武帝面对衮衮诸公,似笑非笑:“哦?朕怎么听说,太子宅心仁厚,已经把囚犯都给放了。”
宅心仁厚?
大臣们一听,几乎要吐血。
这天底下,难道还有比李龙鳞更加奸诈的人吗?
李龙鳞若是宅心仁厚,那自己就是两袖清风,廉洁奉公!
一名老臣站出来,一把鼻涕一把眼泪:“皇上,您有所不知,太子的所作所为,实在是罄竹难书,您等老臣慢慢道来...”
武帝打了个哈欠。
李龙鳞干的事,早已简在帝心,通过锦衣卫,全都传到武帝耳中。
他实在没心情,听这老臣絮絮叨叨从头再说一遍。
何况。
武帝觉得李龙鳞干得好!
儒门这头肥羊,就是要狠狠宰才行!
咚咚咚...
就在这时候,忽然有阵阵鼓声传来,振聋发聩。
“登闻鼓?”
“有人敲响了登闻鼓,告御状!”
“是谁,好大的胆子!”
听到这鼓声,衮衮诸公脸色大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