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生来自由2023-06-28 10:573,604

  

  苏甘看了看姜一枫一行,与赵闯用苗语交谈几句,再与那群人交谈几句,面色大变,一叠声下令。对面那群人不敢怠慢,赶紧将苏轼松绑。

  苏甘走上前去,抱拳道:“苏大人声名播于天下,虽偏僻之地,亦有耳闻。在下乃是梅山峒总峒主苏甘,今我族人不明就里,误犯虎威,望苏大人见谅。”他说大宋官话,却十分顺畅,字正腔圆。

  苏轼活动活动手臂,眼见对方如此客气,也便哈哈一笑,叉手道:“我四处寻找桃花源,不意误闯贵处,尚请见谅。”

  姜一枫这才知道原来苏轼是因寻找桃花源误入此处。他与轩辕无咎等四人赶紧上前,与苏轼见礼。

  苏甘笑道:“虽是误会一场,也是天意。在下久仰苏大人之名,今日得见,三生有幸,如苏大人不嫌鄙陋,就请在此暂住几日,好让在下聊表歉意。”

  苏轼犹豫道:“总峒主好意,我自心领,只是我尚需前去寻找桃花源,却不便在此久留。”

  苏甘哈哈大笑道:“苏大人目前所在,却不正是桃花源!”

  苏轼惊喜道:“此话当真?”

  苏甘笑道:“岂敢逛语?就请前去奉茶。”他转头向姜一枫等四人到:“四位若不嫌弃,便请一同前往。”

  姜一枫等人与苏轼在此地重逢,又惊又喜,遂一同前往。轩辕无咎见这人虽是蛮夷首领,但言语得体;又兼被此中人所救,心中有几分好意,也不多话。于是苏甘在前带路,一行众人往南而行。

  姜一枫抬头四顾,只见此处远近皆山,中有一条大河,端的是山清水秀。道路两旁,吊脚楼鳞次栉比,出入皆三苗族人。

  众人行约里许,两边吊脚楼渐少,道路转为山路。再行里许,在山里兜兜转转,下了一个陡坡,面前突然开阔,乃是一大片平原,平原上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端的是“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苏轼驻足四顾,良久,叹道:“五柳先生之言,诚不我欺也!”

  苏甘带众人沿路而行,半晌,走到西侧一幢背靠山崖的超大吊脚楼前。众人抬头看时,这吊脚楼高有四层,宽约十丈,正中间歇山顶上用竹木编制成一个大大的牛角模样。四周吊脚楼围成一个“口”字,内中乃是庭院。吊脚楼后面,满山皆是枫树,时值十月初,枫叶正红。吊脚楼前,乃是一个大大的广场。

  苏甘领众人沿楼梯上到二层,居中乃是一个大厅,大厅内里摆放了一个木桌,木桌上供着一个黑色傩面,看大小乃是常人面部两倍有余。

  待得众人落座,自有人奉上油茶。苏轼初尝油茶,颇觉新奇,连连点头。

  三碗油茶过后,苏轼问道:“适才苏总峒主有言,此处便是桃花源,我先时尚自将信将疑,如今看来,确是桃花源无疑。只是这许多年来,为何从未有此地的记载?此地身处荆楚腹地,却为何孤悬海内,无朝廷设置郡县?”

  苏甘笑道:“苏大人心中所想,估计也是这四位小友心中所疑,且听在下慢慢道来。”

  大约五千年前,资水两岸的梅山地区,有着百十来个大大小小的农耕部落,其中以崇拜蛇的蚩族与崇拜狗的尤族为最大,这两个氏族联合在一起,其首领称为蚩尤。蚩尤带领两大氏族,征服了这一带的其他部落,组成一个大的部落,号曰九黎。后来,蚩尤率九黎部众逐渐北上,来至黄河边上。

  与此同时,北方游牧民族轩辕氏族逐渐南下,也来至黄河边上。九黎部族与轩辕部族联合神农氏之后及当地众多部落,组成一个大联盟,大联盟之主由各部落共同推举,号曰炎帝。后因意见相左,在大约四千年前,时任轩辕部族首领黄帝率部族离开联盟,并与第八代炎帝榆罔开战;后榆罔战败流亡,时任蚩尤率九黎部众而起,代炎帝而立,与黄帝战于涿鹿之野。在这场漫长的战争中,蚩尤先后击败黄帝九次,后黄帝得九天玄女之助,在最后一战击败蚩尤,蚩尤为保全九黎部族,甘心自裁。蚩尤死后,其威犹在,黄帝为使天下归心,为蚩尤举行巨大祭祀,言其兵解成神,尊其为天下兵主,并画蚩尤之像传告天下,天下乃定。天下既定,一部分九黎部众归顺黄帝,另有大部分不愿归顺,退回南方,号曰三苗。三苗族的其中一支回归梅山,两千年之后,在此地建大禾方国,推蚩尤之后为女王。大禾方国之后,又历三五百年,三苗后裔在此建立楚国,南下逐鹿中原,后战败,再回梅山,自此后不与外界相通,遂成现在的梅山峒。梅山峒所居三苗族人,外界呼之梅山峒蛮,又因梅山峒三苗族人不归王化,不服徭役,外界也呼之为“莫徭”。

  梅山峒地处荆楚之间,东接醴陵,南接永州,西接辰州、北接鼎州,其地方圆万里,约有万七千户。梅山峒内共有九溪十八峒,九溪者:第一云阳溪、第二乌云溪、第三虎马溪、第四破山溪、第五红岩溪、第六狮子溪、第七黄龙溪、第八乌巢溪、第九白虎溪;十八峒者,第一峒仙人峒,峒主李南郊,第二峒铜槽铁枧峒,峒主肖五郎,第三峒石马峒,峒主黄九兵,第四峒河沙峒,峒主赵可德,第五峒青鱼峒,峒主刘大尉,第六峒桃花峒,峒主赵芸娘,第七峒观音峒,峒主乌三娘,第八峒白鹤峒,峒主王连树,第九峒白蛇峒,峒主李十五郎,第十峒白马峒,峒主李冲,第十一峒赤岩峒,峒主王善云,第十二峒迷魂峒,峒主尤孟公,第十三峒仙姑峒,峒主张白眉,第十四峒金鸡峒,峒主刘云卫,第十五峒野猪峒,峒主陈七郎,第十六峒黄连峒,峒主冉可兴,第十七峒龟蛇峒,峒主丁九郎,第十八峒赤脚峒,峒主秦国望。这十八峒的总峒主,便是苏甘。

  “在下之所言,乃是我三苗族历代传下的上古轶事,或与华夏族所传相左。”苏甘笑道,“当日五柳先生当是从资水乘舟而来,遇岔路进了乌云溪,误闯入第六峒桃花峒。”

  苏轼心内自思原来如此,再思之,各族在传说中总是将自己先祖进行美化,这个也在情理之中,于是点点头,道:“先前我曾听得有人言道,要拿我与朝廷换盐,却不知是何情由?”

  苏甘抱拳苦笑道:“此事说来惭愧。我三苗族深居梅山峒内,自来不与外界相通,与朝廷互不干涉,但是却有个不小的麻烦:梅山峒地区,自来缺盐。以往我峒内定期派人外出购盐,近些年来,朝廷在梅山峒四周多设兵砦,断了我峒内盐路,因此上我峒内军民与四周朝廷官兵多有冲突。朝廷又派兵袭扰我梅山峒,抓我族人从军,反攻梅山峒,号曰‘以蛮治蛮’,近些年来,冲突不断,方有今日之事。”

  苏轼点头道:“原来如此。”又道,“既如此,也非长久之计,为何不归顺朝廷,也好保一方平安?”

  苏甘看了轩辕无咎一眼,苦笑道:“华夏族自来呼我们为蛮夷,我若开梅山峒纳降,则我族人如何处之?我今日所以对苏大人坦诚以待,乃是早已听闻苏大人是个心胸广阔的豁达之士,殆非一般迂腐文官可比。”说到此处,他站起身来朝苏轼深深一揖,道,“我梅山峒虽不归王化,却也不是朝廷之敌,不过是几千年以来我三苗族人的栖身之所,他日若我梅山峒为朝廷所破,万望苏大人在朝廷力谏,尽力保我一族性命。”

  苏轼起身叉手道:“华夏族,天下子民;三苗族亦是天下子民,本不应分彼此。为天下子民请命,乃是我分内事也。”

  苏甘再拜,两人重又入座。

  赵圆月饮茶之际,突然问道:“我曾见古籍记载,苗疆之地自古有下蛊之术,不知是否属实?”

  苏甘楞的一愣,点头道:“我苗族师公确会下蛊之术,不过我却不知其详。”

  赵圆月点点头,不再言语。

  苏轼道:“我此番寻桃花源,原是为寻一人。”他笑着看了一眼姜一枫,道,“此人乃是蜀山高人,极善点茶,号曰显上人,据传说他早些年离开蜀山,独自去寻桃花源,却不知是否曾到此地?”

  苏甘沉吟片刻,道:“我梅山峒自来不归王化,因此上多年以来,有那犯法流窜之人,抑或得罪朝廷之士,又或是隐世遁居之人,多有来我峒内避难隐居;久之,众人便在峒内聚居,自相贸易,形成了一处鬼市。因其并不袭扰我族人,而我族也须得从他们口中了解峒外情势,因此上我也未加驱离。你欲寻之人若是到得此处,多半避居在那鬼市之中。”

  苏轼喜道:“既如此,便当前去寻访。”

  苏甘笑道:“苏大人不必心急,今日且请稍待歇息,明日我陪苏大人一同前往。”

  苏轼叉手道:“有劳总峒主。”

  苏甘笑道:“说来也巧,今日晚间正是我三苗族新年祭祖大典,我须前去安排,几位且请饮茶。我已吩咐下去,如几位嫌闷坐无聊,亦可自行四处走动参观不妨。”言毕,起身抱拳。

  苏轼等亦起身叉手。苏轼一瞥眼间,见背后墙壁上挂了一幅人物图像,好生眼熟,不觉问道:“此乃何人?”

  苏甘本已转身欲行,听得苏轼询问,回过头来,见苏轼望向画像,赶紧肃容道:“此乃我梅山峒恩公之像,不敢言其名讳。”

  苏轼奇道:“梅山峒恩公?怎地我好生面熟。”

  苏甘道:“此乃桂中李大夫。前些年我峒中出外购盐,乃是绕过兵砦,经灵渠、穿南岭天险至广西购海盐,后灵渠年久失修,阻塞不通,断了盐路,致我族苦不堪言。多亏这位李大夫,修缮灵渠、疏通盐道,虽其立意并不为我族,但我族从中获益,自当早晚膜拜。”

  苏轼心内暗思,桂中李大夫、桂中李大夫,猛然间想起,便是提点广西刑狱的李师中李大人,此人为官清正廉明、刚直不阿,深得苏轼赞赏,两人此前在京中虽只见过数面,但惺惺相惜,引为知己。

  他见苏甘如此整肃庄重,便不言明,只微微一笑,点了点头。只觉这三苗族颇为重情重义,得人恩惠便铭记在心,甚得我意。

  苏甘笑道:“晚间我族新年祭祖大典,苏大人几位若是有兴,我便差人前来迎接。”

  苏轼望向姜一枫等人,姜一枫笑笑,只见公输雨未早从椅子上跳起来道:“我们都来,都来。”苏轼也笑了,对苏甘点点头。苏甘自去忙活不提。

继续阅读:第二十二章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山海寻剑录之剑定梅山峒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