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资源困局
车轮滚滚2025-10-12 09:422,081

他指向窗外:“还有电力。水电站现在是我们的命脉,但负荷已经接近极限。冶金车间的高炉、化工车间的搅拌、新扩建的子弹生产线,都在嗷嗷待哺。一旦水电站出问题,或者进入枯水期,整个兵工厂的产能都会断崖式下跌。”

资源!资源!还是资源!这个最原始、最根本的问题,像一道无形的枷锁,牢牢扼住了兵工厂技术飞跃的喉咙。

王协理员虽然不再公开质疑,但“磐石”计划在他的推动下,规模不断扩大,也确实产出了大量急需的手榴弹和复装子弹,这为他赢得了不少务实派的支持。他时不时会在厂务会议上“不经意”地提及“破甲锥”那惊人的消耗,暗示其“不切实际”,巩固自己“脚踏实地”的形象。

林峰知道,如果不能解决资源问题,他之前所有的技术突破都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他再次将目光投向了脑海中的系统。

积分只有可怜的205点,什么都做不了。他需要赚取大量积分,而赚取积分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打鬼子,或者……推动更深远的技术变革。

打鬼子可遇不可求。那么,就只能从内部挖掘,让技术的“火种”燃烧得更旺,影响更广。

他想起了之前那份被暂时冻结的、关于建立对外技术情报与物资渠道的构想。潘同志那边的危险并未解除,这条路暂时走不通。但是,内部的技术扩散和人才培养,却可以加速!

“厂长,”林峰再次找到刘厂长,提出了一个新的计划,“我们不能只盯着兵工厂这一亩三分地。我们的技术,尤其是那些相对成熟、易于推广的,应该想办法扩散出去,惠及更多的兄弟部队和根据地。”

“哦?怎么扩散?”刘厂长来了兴趣。

“我提议,启动‘火种’计划。”林峰目光炯炯,“第一,由我们厂牵头,编写一系列简易技术手册,比如《黑火药颗粒化与提纯》、《简易雷汞击发药制作与安全规范》、《复装子弹标准化流程》、《手榴弹弹体简易铸造》,甚至包括《小型水力利用指南》。这些东西技术门槛相对较低,但能极大提升根据地普通修械所、甚至民兵的军工水平。”

“第二,开办短期技术培训班。邀请兄弟部队兵工厂、修械所的技术骨干来我们这里学习。我们毫无保留地传授成熟技术,帮他们培养人才。同时,我们也能从他们那里了解到不同地区的资源情况和实际需求。”

“第三,建立技术交流网络。通过师部协调,与周边根据地的兵工单位建立联系,定期交换技术难题和经验心得。我们遇到的困难,别人可能已经解决了。别人需要的帮助,或许我们正好能提供。”

刘厂长听得连连点头:“好主意!这才是大局观!光咱们一家好不算好,大家好才是真的好!这事我看行!老子这就打报告给师部,全力支持这个‘火种’计划!”

“火种”计划很快得到了师部的批准。林峰立刻组织技术力量,夜以继日地编写技术手册。他亲自审核每一份手册,确保内容准确、实用、安全,且语言通俗易懂,尽可能规避掉需要精密设备才能实现的环节。

第一批技术手册包括五本,涵盖了最基础也是最急需的领域。它们被迅速油印出来,通过交通员,像真正的火种一样,被送往太行山乃至更远方的一个个根据地、修械所。

同时,第一期技术培训班也正式开班。来自三个不同分区修械所的十余名技术骨干,怀着激动和好奇的心情,走进了师部兵工厂的课堂。林峰、钱总工以及各车间的老师傅轮流授课,从理论到实操,倾囊相授。

这些学员如饥似渴地学习着,他们带来的不仅是求知欲,还有各自根据地面临的独特问题和资源信息。林峰从他们口中得知,某个地区的山区有品质不错的硫铁矿苗,另一个地区盛产土硝,还有一个地区有水力和简易木材加工能力。

这些零散的信息,如同拼图碎片,在林峰脑中慢慢汇聚。一个更大胆的想法开始萌芽——能否建立一个基于根据地产能和技术特点的、初级的“军工协作网络”?比如,由A地提供提纯的硫磺,B地提供优质的木炭和硝石,C地负责集中炼制黑火药并颗粒化,再供应给周边部队?

这样可以集中优势资源,提升效率和质量,避免每个小修械所都重复建设效率低下的土法生产线。

“火种”计划的效应逐渐显现。一些兄弟部队的修械所反馈,采用标准化流程后,复装子弹的哑火率明显下降;学习了水力利用技术后,一个小型被服厂解决了动力问题;甚至有一个县的民兵队,按照手册上的方法,成功造出了威力更大的土地雷。

【叮!宿主成功推动“火种”计划,系统性提升周边根据地军工技术水平,“武装到牙齿”任务覆盖范围扩大。奖励积分:3000点!】

【当前积分:3205点。】

系统的提示音如期而至。虽然积分依旧不多,但这是一个良好的开始。更重要的是,林峰能感觉到,一种无形的、基于技术共享的凝聚力正在慢慢形成。

然而,林峰的“火种”计划,也触动了一些人敏感的神经。

王协理员在一次私下场合,对刘厂长表达了他的“担忧”:“厂长,林副总工搞技术扩散,初衷是好的。但是,把我们的核心技术就这样散出去,会不会……太草率了?万一被敌人获取,或者有些根据地技术力量薄弱,出了安全事故,这个责任谁来负?而且,这会不会削弱我们厂自身的优势地位?”

刘厂长瞪了他一眼:“老王,你这是什么话?技术是打鬼子的,不是哪个厂私有的!兄弟部队强了,打鬼子的力量就大了,这是天大的好事!至于安全,手册里写得明明白白!我看你就是心眼太小!”

虽然被刘厂长顶了回去,但王协理员的话也代表了一部分人的狭隘观念。技术的扩散,并非一帆风顺。

继续阅读:第125章 “火种”蔓延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亮剑:我的M24一响,李云龙馋哭了!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