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笙在秋水村的家,就是以前和奶奶在一起住的一个老房子。
砖瓦房虽说没有多么豪华,却也能看出屋主对这里的养护。
一路走来,这是傅正卿看到的为数不多的整洁又干净的小院子。
宋笙早在刚一踏进院门的时候将挣脱了他的怀抱,跳下来跑到屋里去了。
傅正卿就在院子里闲逛,他的目光停留在了那棵粗壮的大树下。
“这是槐树,小时候奶奶就会在槐树开花的时候,酿些槐花蜜,足够我们一年的量。”
宋笙从屋内掀帘出来了,手上还拿着两个搪瓷杯。
里头还飘着一些花瓣。
“这就是用槐花蜜泡的水,很好喝。”
宋笙把杯子塞到傅正卿的手中,就犹自坐在了一旁的石凳上。
“其实这里一直维持着奶奶没走时候的样子,瓜藤架,菜地,还有那口小井。”
她的语气有些落寞,“瓜藤已经枯了,菜地也没有菜了,小井也打不上水了。”
傅正卿听着,忽的觉得心里有些不舒服。
“但是这样,我就觉得奶奶一直还在我身边。”
宋笙其实并不愿意去回想奶奶在医院里的最后那一段日子。
原本那个慈祥的老太太虽然身子消瘦但一向硬朗,不管做什么都十分有活力,但当她看到那个老太太浑身插着管子躺在冰冷的病房里,她就觉得难受。
在最后的那几天,老太太的神志已经不是很清醒了。
嘴里却含糊的说着,她要回家,要回秋水村的家。
菜地的菜还没有浇水,她要种最新鲜的白菜给笙笙吃。
家里的小井打上来的水是甜的,不像城里的水总有一股不新鲜的味道。
想到这里,宋笙的眼泪吧嗒吧嗒的就往下掉。
她抬起眼来,将眼底的那一抹痛隐去,轻声说:
“你看不上奶奶,宋家的人也看不上,但是只有我知道,奶奶是这个世界上最好的人,她比任何人都重要,她就是我心里最好的奶奶。”
“我最爱的人,就是奶奶。”
说到这里,她的声音已经哽咽的不像话。
“你自己坐会儿吧。”
宋笙胡乱抹了把眼泪,起身进了屋子。
傅正卿却像被定在了原地一样,眸中闪过一抹复杂。
最爱的人,是她的奶奶。
思绪又回到了那个早晨,宋笙坚定的回答不会。
那时他以为宋笙所说的最爱的人是傅杨,因此他就用和沈明珠的亲昵与她赌气,之后……
傅正卿突然觉得自己实在该死。
难怪宋笙总是对他忽冷忽热。
原来是自己在每次宋笙决定真正接受他时,他一次又一次的将她内心最温柔的地方击溃。
抨——
傅正卿忽的握拳砸向了石桌。
他抿紧了唇,想要进屋去见见宋笙,可当手触及到门帘时,他迟疑了。
屋内静悄悄的,没有任何声响。
“宋笙,我……”
“你自己去县上吧,我一会儿自己去。”
宋笙的声音闷闷的,像是哭过。
傅正卿自嘲的笑了笑,抬起脚走向了院外。
宋笙在屋子里待了两个小时,她重新换了一身衣服,这才重新走出了屋子。
也不知道傅正卿是不是已经到县上了。
她正这么想着,冷不丁的看到了正倚靠在院墙上的高大男人。
“傅正卿?你怎么还在这?”
傅正卿此时正双手插兜,抬眼望着蓝蓝的天在想着事情,听到她的声音,思绪这才回拢。
“我们一起去吧,我没去过县上,怕迷路。”
傅正卿的声音淡淡的,而宋笙却从里面听出了意思不一样的感觉来。
看着男人脸上那抹笑意,心里一个不可思议的想法冒了出来——
他在服软?
骄傲如傅正卿,即便在之前想要挽回自己时也是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包括两个小时之前也是如此。
但现在,宋笙虽然没看出男人有哪里不对,但她就是觉得男人身上有一种东西悄然改变了。
不会的,他可是傅正卿。
再说了……自己的身子……
脑海里两个小人在打架。
宋笙晃了晃脑袋,抬眼对他说:
“那请问,车呢?”
傅正卿将手里的钥匙拎起来晃了晃,随后指了指一边树荫下停着的一辆越野车。
这还是刚刚找赵柏昌借来的。
傅正卿哪里是不知道路,那是相当知道。
宋笙看着车窗两边不断倒退的景色,心里对傅正卿的佩服又上了一个层次。
他竟然连导航都没开!
感受到她的视线,傅正卿无奈的将自己左耳的蓝牙耳机摘了下来,随后又戴了上去。
好吧,高看他了。
宋笙无奈的笑笑,一阵困意袭来,竟就这么靠着椅背睡着了。
“宋笙,到了。”
男人低沉好听的声音传来,宋笙迷迷糊糊的睁开眼,就看到车外头赫然就是那个装修的十分城乡结合部的华安饭店。
“这饭店就是这样,也不知道领导们怎么想的。”
宋笙一边吐槽着,一边带着傅正卿往里面走,服务员将两人带上了楼顶包房,此时赵柏昌一行人以及几个县里的领导已经在了。
“抱歉,路不熟,来晚了点。”
傅正卿将宋笙往自己身后拉了拉,随后就找了个空位坐了下来。
吃饭的时候,领导们还问了傅正卿这次想要投资的事情,得知他只是想给秋水村的学校捐款时,几个领导的脸色变了变,但很快就恢复了那标准的客套笑。
饭后,因为傅正卿喝了酒,是宋笙开车。
宋笙看着傅正卿不太好的脸色,心里大概知道他在想什么。
“你在想刚才的那个事情吗?”
县上的领导话里话外都在说,如果要给学校捐款,就不能只是单独给某一所捐,要捐就只能将这里的十五所小学,十所初高中一起捐了。
“之前我们其实不是没有拉到过捐助,就是因为这个……”
“华安的情况特殊,其实领导们也是不得已为之,如果不是这样,那就会出现学校之间发展不平衡,本来大家就不是那么愿意把孩子送到学校里来读书,那些拉不到捐助的学校,条件差就会更差,就更加招不到学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