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郑度商议完事,曹祜匆匆赶往魏公府,待曹祜赶到,已经辰时过半,一众曹家人早就聚集了。
曹彪见曹祜姗姗来迟,故意说道:“子承,你可真是日理万机啊,比父亲都要忙。”
曹彰、曹植等人虽然外放,但因为临近过年,曹操特许他们过完正旦,再赴四方上任。
曹祜听出曹彪的讥讽之意,也不反驳。
对方是长辈,你不管怎么回答,对方都站在身份高点,再说曹祜也没必要跟曹彪争执解释,容易丢份。
曹祜与众人一一行礼,便去拜见曹操。
这种家庭聚会,从前是卞夫人主持,现在是丁氏主持,曹操也就只在吃饭的时候露个面。
到了玉龙殿,曹操正在翻看奏疏,见到曹祜,曹操随口道:“明年正月,太常王邑与宗正刘艾二人,前来迎你三姑母赴许都。
只她一人,算是合你心意了。”
曹祜知道曹操心中不满,更不争辩,毕竟是他违逆了曹操的意思,而且还成功了。对于素来自我的曹操,没打击曹祜就不错了。
眼看曹祜不说话,曹操又问道:“今日来这么晚,可是有事?”
曹祜遂将赵昂送信,杨阜、姜叙等人合谋倒马一事,上报给曹操。
“马超和汉阳大族合作了这么久,到底是要闹崩了。你是怎么想的?”
“大父,我我以为这是一个良机,既是剿灭马超的机会,也是占领陇右的机会,我建议,集中至少三到四万的主力军队西征,一举歼灭马超、韩遂等陇右割据势力,彻底收复陇右。”
“若是出兵,肯定以雍州军队为主。雍州各军刚刚经历了汉中之战和益州之战,还能再战否?”
“大父放心,雍州各部,皆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只要粮草充足,必不负大父厚望。”
“你预计多久能解决陇右战事。”
“等陇右彻底乱起来,差不多要三四个月,到时再出兵亦可,我的目标是收复永阳、汉阳、南安、陇右、金城、西平六郡,用时大约一年时间。”
“不能现在就进兵吗?”
“大父,我们的敌人,不只是马超。
凉州本就民风剽悍,又因靠近边陲,地方大族,多有私兵,再加上他们不习礼数,只认实力,因此动辄欺凌官府,垄断地方权力。
而陇右各家中,又有汉阳郡各家实力最强。
大父,我从不担心,西进陇右,剿灭马超、韩遂等人之事,唯一可虑的,便是我们入陇右之后,要面临与马超一样的境遇,店大欺客。”
“你觉得凉州各家会成为麻烦?”
“是一定会成为麻烦。这些年来,雍凉之地,动乱不断,说到底,是朝廷并没有真正的控制雍凉。”
曹操思索了一会,又道:“阿福,你把你想的,都说出来。”
“大父,这一次,我想彻底解决陇右问题,所以关于陇右事,我有三个想法。
其一,平定陇右之后,将陇右各地的豪强,全部迁往长安、洛阳、邺城等地,从根源上杜绝豪强反叛的条件。”
“你这是要断他们的根啊,如此一来,陇右豪强,只怕要群起而反,搞不好是会出大乱子的。”
“他们的反扑,肯定强烈,但是只要能完成,至少五十年内,陇右便没了动乱之源。”
“你知道当年为何会出现耿鄙之乱?当年耿鄙上任后,任用酷吏程球为别驾,也是收地方之兵,动豪强利益,所以地方大族与叛军勾结,最终酿成大祸。”
“大父,这是一场血与火的对抗,我不会贸然行事,而是步步为营,一点点解决问题。
再说了,问题就在那里,总要去解决。
自后汉以来,凉州乱了快两百年,难道还要再乱两百年吗?”
“你第二个想法是什么?”
“迁移百姓至陇右,但是这些百姓并非只是移民,而是以军屯的方式,散居各城,集中管理。
此举既增加了陇右的人口,也动摇了之前的势力划分,还能防止迁移的百姓胡化。”
“迁移百姓固然好,可是人从哪里迁?”
“一部分从本地迁,陇右的隐户,素来是最多的。黄巾乱起,前凉州十二郡国在籍百姓加起来,不到五十万,这怎么可能。
当时的整个凉州,至少一百五十万人,而其中一百万人,就是隐户。
朝廷夺回这些隐户,就有了控制陇右的实力。
其次,将益州北迁的百姓,抽调一部分,安置到陇右。”
“这些都是你之前要充实关中的人口。”
“在我看来,越是边陲之地,越要多置人口。汉进胡退,汉退而胡进,要想控制边疆,汉化胡人,非得大规模的迁移人口。
这是一件出力不讨好的事,但却事关国家的长治久安。”
曹操没有评价,又问道:“那第三个想法呢?”
“是关于治理陇右的。
要治理好陇右,就要收拢人心,而收拢人心,就是让陇右人才,物尽其用。
两汉从陇右之地,选拔良家子,入羽林监,便是良策。我准备一文一武一民,武为选将,文为考举,而民策,则是允许百姓以民垦的方式,向外扩张。”
“民垦?”
“边塞之处,百姓内迁,胡人亦内迁,汉民生存之处,被一点点蚕食。此事单凭官府的力量,是很难彻底解决的,还是要让百姓自己夺回自己的土地。
允许百姓自行组织,肯定会有野心勃勃之辈,团结百姓,在边塞修筑城堡,以图划地自守事。
如此朝廷便能以极小的代价,拦住内迁的胡人。”
“你有没有考虑过,这些在边塞自守之徒,会成为国家新的动乱源。”
“两相其害取其轻。就说中原各地,坞堡众多,哪个真的成了祸乱之源。他们影响的是国家的财税,是地方的安定。
可若是担心他们割据一方,称王称霸,那便是杞人忧天。
毕竟坞堡中人,相互间多以宗族、同乡为主,各坞堡定然相互排斥。若是想统一边塞所有坞堡,比登天还难。”
历史上北宋仁宗时期,宋军面对西夏兵屡战屡败,就是靠着地方筑寨,征募乡兵、蕃兵、土兵,缓过的这口气,稳住了边塞,最终到神宗、哲宗时期,进行反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