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郡府离开后,曹祜当天下午,便前往了安邑城南的盐池。
中国古代四大盐业中心,渤海、两淮的海盐,四川的精盐,还有便是河东的池盐。盐池在中条山北,是一片狭长的天然盐湖,西周时期,这里就是重要的盐产地。西汉时,盐铁专营,曾在此专设盐官,后来此制度废除后,东汉也安排盐官在此征税。
只是汉末天下大乱,盐官制度,早就荒废了。
等到曹操入主许都,百废待兴,也顾不上这些。直到建安七年,卫觊上书荀彧,言“盐,国之大宝也,自乱来散放,宜如旧置使者监卖,以其直益巿犁牛。(对盐进行监买)”。
荀彧上报曹操,曹操同意了此事,安排谒者仆射监盐事。
但这件事做的很是粗疏。
曹操安排的谒者仆射只是奉命收些税,毕竟人家的主业,乃是掌朝会司仪,传达策书,皇帝出行时在前奉引。
历史上曹魏革新盐政,真正将盐业纳入政府监管,设置司盐都尉、司盐监丞,并遣使监督盐官卖盐,已经是魏明帝时期,比蜀汉还要晚。
曹祜此番在安邑停留,拜访卫家只是顺手而行的事,他有两个目的,一个是与匈奴互市,另一个便是盐业。
众所周知,盐很赚钱,历朝历代都是重要的财政收入。唐朝代宗大历末年(779年),年收入为1200万贯,盐税就达到600万贯,约占国家总收入的一半。其他朝代,盐税也是除田税和人丁税以外占比最高的税收。
曹祜想动盐,就得控制盐的产地,渤海、两淮离得太远,他管不了,就只能从盐池动手了。
此番查看盐池,曹祜特意邀请了杜畿的儿子杜恕为向导。
杜恕和曹祜同龄,并未出仕。
“务伯(杜恕字),盐池每年产量如何?”
“明大将军,这些年,盐池产量一直在下降。”
“这是为何?”
“主要是涑水倒灌。盐池周边,地势较低,周围遍布沼泽、湖泊,除了盐池,还有女盐泽(今硝池滩),晋兴泽(今鸭子池),张阳池(也叫张扬池,张泽,今伍姓湖)等。
涑水从闻喜县的华谷出,经安邑县城,分作两路,一路向西流入盐池,一路向西南注于张阳池。
除了涑水之外,还有多条河流,亦注入盐池之中。
每年夏秋季,雨水增多,流入盐池的水也多,盐池溢水后,会向西流到了女盐泽等湖泊,最后流向了大河。盐水过后,留下了大片的盐碱地。
如此一来,周围土地没法耕种,盐产量也一直在下降。”
“杜公在河东多年,没想过办法吗?”
“我父亲曾多次勘查涑水和盐池,他认为,要想解决涑水倒灌问题,有两个办法。其一,修一条直通大河的沟渠,将涑水从张阳池,直接流入大河。
如此一来,就解决了涑水流通问题,而且还能灌溉沿岸土地。
其二便是,使涑水改道,堵住南流向盐池这条水道,使涑水全部流向张阳池,最终进入大海。”
曹祜听后点点头。
“这两策皆有道理,一堵一疏,既解决了盐池的水患,还能有土地的产出。既然有办法,为何杜公没有去做呢?”
杜恕听了,面上一顿。
“大将军,我父非不想为,实无能为力。
我大汉在盐池煮盐的,没有五十家,也有一百家,各家各自占据一块土地或者湖泊,进行煮盐之事。
一旦涑水改道,最直接的影响便是盐池的面积要减小。如此一来,很多原本占地的土地,将会远离盐池。
涑水泛滥,对于很多人,其实是件好事。
盐池的水跟着涑水,流到各处,他们可以就地煮盐,然后直接经涑水外运。虽然产量低一些,可煮盐本就是无本的买卖,只要有人。”
“也就是说,整治涑水,涉及到一个重新分配问题。”
“正是。”
“大将军,我父亲并不怕得罪人,可是盐业一事,牵扯到民生,而朝廷对于盐业,又一直没有政策。
贸然对盐池动手,很可能影响北方各郡食盐的供应,甚至引发大的动乱。”
曹祜点点头。
这个事情,确实不是杜畿一个人能解决的。
至于曹操,整天东征西讨,内忧外患,确实也无力解决这些事情。
事情比曹祜想的还要困难,但是曹祜仍想解决。
一旦理顺了盐务,便有了一条稳定的财政收入。想打仗,想发展,都需要钱,可偏偏朝廷没钱。
曹祜回到安邑,便招来了杜畿。
“伯侯,我今天去看盐池了,关于盐务上的事,你是怎么想的?”
杜畿一惊。
“大将军要动盐政。”
“没错,盐税是笔可观的收入,而朝廷目前经济压力很大,无非开源节流。而盐政是能最快提升朝廷收入的一块。”
“确实该动了,每年在盐政一块,朝廷白白流失大批税收。
魏公确实安排了谒者仆射监收盐税,可实际上呢,各家三瓜俩枣,随便给点,便将此事给应付过去,朝廷一年也收不上多少盐税。”
“你觉得该怎么变?”
“所谓盐法,主要有三种,一是前汉之时,武皇帝实行的盐铁专卖,包产包销,即朝廷派遣官员组织生产、运输和销售,食盐的产、运、销完全官营。
第二种,就是最困难的产,交给百姓,即募民制盐,官收、官运、官销。
这两条,弊端很明显,官府要投入极大地人力、物力,而且因为官府专卖,盐价逐渐昂贵,致有强迫抑配买盐,私人盐贩乘机牟利,官盐滞销等情况发生。
至于第三种,就是按照我后汉制度,听民制盐,自由贩运。于产盐较多地区设置盐官,征收盐税。
(西汉是大政府,啥都管;东汉是小政府,啥也不管。)
但税收流失,会很严重。
我以为,完全官营,朝廷暂时无力推动,完全民营,其实就相当于不管,也不合适。朝廷完全可以折中安排,两法并向。”
“怎么个两法并行?”
“一部分官营,一部分私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