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文治武事(上)
鸣奇2025-07-28 16:282,048

  对于高柔的建议,曹祜没有评价,高柔也没有再谏。高柔很清楚,不管曹祜是否愿意,他只能做出那个正确的选择。

  哪怕是曹祜,也不能违逆所有支持他的人。

  曹祜的心很沉重。

  他有些不知所措,高柔没有错,可道义也没有错。

  众人一路打马向东,一直到了临晋城外的官道上,曹祜也没有想出一个更好的办法。

  世间最痛苦的事,便是理智和感情总是不能站在一起。

  一路到了洛水渡口,徐邈、颜斐等人俱在此等待。

  见到众人,曹祜担心众人谏阻,当即上前,拱手道:“曹祜又让诸位为难了。当前乃是整个左冯翊勃然兴发的关键时刻,我此时离开,着实有些不负责任。

  只是我不得不去见我祖母。

  诸位都知道,我少以险衅,夙遭闵凶,还未出生父亲便阵亡,家中既无伯叔照拂,终鲜兄弟陪伴,是与祖母、母亲相依为命,长大成人。

  若无祖母,便无今日之曹昂。

  今日祖母在邺城为歹人所害,我心急如焚,实不能对祖母弃之而不顾,任其在邺城自生自灭。

  所以这一次,我必须回邺城,为祖母寻一个公平正义,哪怕粉身碎骨。”

  曹祜说完,向众人深深一拜。

  曹祜将话都说到这个份上,哪怕众人再不支持,也不好再说什么。

  徐邈上前拜道:“明府,太夫人安危很重,可明府的安危亦很重,整个左冯翊,全寄于明府一身。”

  “景山放心。

  我走之后,兵事由伯與、友闻二人决之,郡中大事,由景山、文林、文恭三人决之。除了日常政务,还有七件事要做。

  其一,清理土地,清查人口。土地与人口,国之根本也,是左冯翊发展的基础,因此这件事绝不可半途而废。

  其二,疏通左冯翊境内沟渠,主要是郑国渠和白渠,大规模开垦荒地,组织屯田,包括民屯,军屯,隶屯。

  其三,在郡中、各县置校官,选其乡之俊造而教学之。

  其四,加强对百姓教化,整齐风俗,坚决打击厚葬、淫祠之风。

  其五,左冯翊多经战乱,百姓困乏,要赡给灾民,资助百姓重拾生产。包括让百姓赊欠种子,农具等。

  其六,对左冯翊所有的属官,包括小吏,进行考核,裁汰滥竽充数之辈,打击贪腐之徒。

  其七,推广“户调”制度。”

  大凡优秀君主,绝对是优秀的经济学家,而在经济上,曹操确实和孙权、刘备拉开一个档次。

  当前曹魏使用的是“户调”制度。

  “户调”制的主要特征有四:一是以按户和计赀的方式征收;二是以实物绵、绢代替钱币充税;三是以“户调”取代汉代的口钱、算赋的地位;四是除田租、“户调”的定额外无其他征发。

  总结起来就是摊丁入户加绵、绢版本的“一条鞭法”。

  明朝的“一条鞭法”用银子,曹操可没那个条件,只能用绵、绢代替。之所以不用铜钱,乃是因为这东西类似于纸币,因为面值、纯度、大小不同,一斤铜可能铸币一千文,也可能铸币一万文。而银子看重量,绵、绢看长度,这个东西是恒定的。

  曹魏还在《抑兼并令》中要求世家大族都要缴税,要求“田租亩四升,户出绢二匹、绵二斤”,有些类似于“官绅一体纳粮”。

  从杨沛抓曹洪门客,司马芝抓捕郡主簿刘节门客等事,曹操时期,甚至要求普通官吏服徭役。

  “这七条都是我这些日子所想,并准备推行的事,现在就要托付给诸位了。”

  众人看着曹祜,一时竟有些不敢言语。

  曹祜善战,众人知晓。可是万想不到,曹祜还善于治理地方。

  在士大夫眼中,一个君主的“文治”远比“武功”重要的多。包括徐邈,终于意识到,曹祜真的有可能继承天下。

  众人一时心气也高了许多。

  “请明府放心。明府七条命令,我等俱记下了,万不复明府信重。”

  曹祜急着赶路,并不愿与众人多寒暄,便令徐邈将众人带回,而王基、刘靖二人则没有离开。

  都知道二人是曹祜心腹,哪怕妒忌,也自知比不了。

  “文恭和伯舆有事想与我说?”

  刘靖先说道:“明公,此番前往邺城,凶险万分,务必多多珍重。”

  “文恭,既然走出这一步,往后不会再有咱们从许都出发时那般难了。”

  “明公,我知你百折不弯的性格,但是还请明公记住,‘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笑到最后才笑得最好。不到万不得已,万不能孤注一掷。”

  曹祜看着刘靖的郑重,也是百感交集。

  此时此刻,没有几个人能像刘靖这般对自己了。

  “放心吧。”

  “还有一事,明公私自回邺城,肯定回有人弹劾。”

  “我顾不得这么多了。”

  “明公不若派人去禀报丞相,丞相定会替明公想个办法。”

  “若是让人知晓我到了?”

  “明公,只怕现在丞相也犹豫如何处置此事,如何面对明公。明公给丞相留两三天的缓冲时间,也是让丞相下定决心。”

  曹祜点点头。

  “你二人还有什么嘱托的?”

  “明公,刚才你说了一条,还有一条最重要的没有提。左冯翊经过几轮清洗,再加上马上要进行的考核,只怕吏员要空缺一大半。

  这既会影响各县公务,对于地方稳定,亦非好事。”

  “确实是个问题。”

  各县衙门若空了,权力肯定被地方豪强篡夺。

  “若是让各县新令长去补充吏员,肯定又和豪强大族搅合到一起,明公不若由咱们郡府出面,选拔一批吏员,补充到各处。

  如此一来,各县也能完全控制。”

  “各县缺额不小,而且再选拔又能选出多少人。”

  刘靖也点点头。

  各县有吏员数十人,十几个县加起来要上千人之多。哪怕一半,也是五六百人。

  曹祜不断回想着后世经验和历朝历代的做法,忽然脑海中一动。不就是选官吗?后世最著名的就是科举选官和省考,国考。

  自己何不将其合二为一,试验一个大汉版本的科举制呢?

继续阅读:第131章 文治武事(下)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我的祖父是曹操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