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到所谓小学的时候,学生们刚好放学,三三两两的往外走着,看到村长带着简晴和萧廷沉,都停下来好奇的观望着。
小学是由一所土坯民房改的,也就比普通民房稍微大一点,外面有一个大点的院子当做操场。操场也是泥巴地上铺了许多小石子,操场旁边有两棵大槐树,树下有一张石桌子,中间用砖头隔开,想必就是孩子们唯一的乐趣——乒乓球桌了。
简晴走进教室,没有木头课桌,只有一张张好像用砖头和泥土堆积起来的桌子,排成了三排,每一排可以坐大概四个人。也没有带靠背的板凳,和课桌一样,也是由砖头和泥土做成的,不同的是上面铺了一层破布。教室里没有电灯,采光也不好,在现在快要6点的时间屋外还亮着,教室内就暗的快要看不见了。黑板是一块门板做的,甚至没有粉笔,上面用砖头写了几个看不太清楚的字。简晴看了有点心酸,快步的又走了出去。
萧廷沉迎上去握了握简晴的手,她摇了摇头。
校门口有几个孩子还没有离开,好奇的打量着他们。孩子身上的衣服有些破旧,脖子上歪歪扭扭的挂着洗的有些发白的红领巾,身上背着一个用布头缝的小包,看见村长都害羞的打着招呼。
“这些孩子都是才开始念书”走过来一个文质彬彬的中年女人“你们好,我是这里的校长,也是唯一的老师,我姓许。”
“许老师你好,我是萧廷沉,这是我太太简晴。”萧廷沉点了点头
“我们还是去我家坐坐吧。”村长招呼着大家“该吃晚饭了,这里也没有地方可以坐。”
于是一行人又回到了村长家。
晚饭是摆在院子里吃的,村里虽然通了电,但是为了节约电费每天大家都是趁天还没黑赶紧吃完晚饭,今天因为萧廷沉一行人是贵客,村长还杀了两只鸡来招待大家。
晚饭期间在许老师那里了解到,村里大多数孩子都是去镇上上学,村里的学校只是教那些还没有到上学年级的孩子认字,到了三四年级,一般都是10岁左右才让去镇上上学,太小的孩子还是不太放心。简晴赞同的点点头,作为一个成年人每天要走四十公里的路程都觉得非常困难,更不要说孩子了。
吃完晚饭,萧廷沉让后来赶过来的萧氏几个高层留在村长家一起开了一个简短的会议。
之前萧廷沉看过槐村的报告,知道这里贫困,但是没有想到会是这样贫困,进村的路肯定需要修,不说全村的房屋要修葺,至少村里的小学校需要更好的环境。简晴以前从来没有关心过这些,只是有时候在电视或者报纸上看到也不太在意,亲眼看到这些情景心里多少还是很感触,特别是那间小学校,孩子们在那么差的环境里上课她简直不敢想象。
萧廷沉也是第一次看到这些,但是他想的更多的是,如何帮助槐乡脱贫致富,只有这样才能完全的摆脱现有的困境。
他和公司高层还有记者商量着,能不能做一个纪录片,专门记录萧氏是如何带领槐树村致富的,这个话题比只是捐助要来的有意义的多,记者也同意他的这个看法。是第一步是先了解槐树村能够通过什么来致富,之前在村长的口中得知,现在村里大多都是老弱妇孺没有什么劳动力。
于是将村长叫来一询问,得知他们这里有个当地特有的织布印染的方法:槐花染。
槐花染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染布技术主要是用国槐花的花蕊用于染色,槐树村家家都种了国槐,在每年的七八月的时候,选一些未开放的槐花花苞摘下,摘干净花,用泉水洗一道,用水煮20分钟,过滤,再煮一次,将汤液合在一起,熬煮成红黄色的染料。然后将要染的布料先润湿,放置于染料中煮染20分钟,为了均匀颜色要不停的搅拌,到时间之后捞出拧干,然后再投入到加了明矾的水中定色,这样反复煮数次,最后得到需要的颜色之后洗净再阴干。这样染完的布料颜色相当鲜艳,可以根据定煮的时长、次数和明矾来达到需要的不同黄色和绿色。也可以用于扎染,染出不同的图案来。
《天工开物》中就有记载‘槐花煎水染,蓝淀盖,深浅皆用明矾’。
“现在村子中熟悉槐花染这个技术的还有几个年纪较大的婆婆,平时偶尔也会染出布料来让人带去镇上卖。”村长叹了口气说道“只是现代人穿惯了各种高级服装,很少人会购买植物染布的布料自己做衣服了。布料就算拿去镇上买也很难卖的出去。”
“我们可以以这个为卖点,而不是真的要卖掉这些布料”萧廷沉说道“我们打造一个古法槐花染之乡。这样既解决了村民的住宅问题,又有收入来源。”
“嗯嗯,我看也行”简晴接着说“现代人都崇尚返璞归真,越是天然的东西就越受欢迎,我们可以用植物染料染成的布做成手工的衣服、裙子。式样简单舒适,创造一个这样的服装品牌!一定会大受欢迎!”
“好好好我是个粗人,也不懂这些,不过需要我做什么,我一定会好好做,号召全村来配合”村长闻言激动的站了起来握住了萧廷沉的手“真是太感谢你们了!”
萧廷沉拍了拍村长的肩“这个事情不是那么简单,还需要从长计议,我们首先要得到槐树镇和哈市政府的同意,由我们集团来牵头来帮助你们村。明天先等我们资助的第一批物资到了,我会派人去跟政府部门交涉,先给你们把进村的路修起来。”
“真是太感谢你们了!”村长一个大男子汉激动的热泪盈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