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太后(953—1009年)名绰,小字燕燕,为辽朝北院枢密使兼北府宰相萧思温之女、辽景宗耶律贤的皇后、辽圣宗耶律隆绪之母,在辽景宗死后主持辽朝国政,封为“承天太后”。萧太后自萧绰、萧燕燕,到萧贵妃、萧皇后,再到承天萧太后,其瑰奇而又不乏神秘的一生际遇,与契丹族独特的婚制有着密切的关系,故在全面介绍萧太后之前,先对辽朝“王族唯与后族通婚”的奇特婚姻制度作一番细说。
翻开著名的“二十四史”之一的《辽史》,可以发现一个其他朝代所不见的奇怪现象,即除汉人以外,契丹人仅见耶律、萧二姓,皇族名耶律氏,后族为萧氏,此即后人所称的“《辽史》耶律、萧氏,十居八九,宗室、外戚,势分力敌,相为唇齿,以翰邦家”。这种特殊情况的形成,与契丹族的起源、发展,契丹民族的婚姻状况,以及辽朝的权力构成等关系密切。
契丹是中国北方的古老民族之一,原属东胡族系,是东部鲜卑的一支,&世纪中叶从鲜卑族中分离出来,游牧渔猎于潢水、土河(今内蒙古赤峰境内的西拉木伦河、老哈河)一带。史籍中关于契丹族的确切记载,始于北魏登国四年(389年#“契丹”本意为镔铁,表示坚固。因历史上契丹国(即辽朝)名声远扬,国外有些民族,如俄罗斯,至今仍把中国称为“契丹”。关于契丹族的起源,在契丹族内长期流传着这样一个古老传说:
有一个男子骑着白马浮土河自西向东而来,又有一个女子驾着青牛小车泛潢河而下,两人在两河合流之处的木叶山相遇,结为配偶,生育八子。此后子孙繁衍,分为八个部落,逐渐发展成为曰后的契丹族。此男子名奇首可汗(“可汗”之称当出自后人的追封&女子称赤娘子,也称可敦(契丹语“皇后”之意&是为契丹族的始祖。
为了纪念、祭祀本族始祖,后世契丹人便在木叶山建造了供奉奇首可汗和可敦的神庙。同时,白马、青牛也成了契丹人所崇拜的图腾物,将白马、青牛作为祭祀时的牺牲,成为契丹人的一种传统习俗。《辽史》中声言:契丹人“每遇行军及春秋时祭,必用白马、青牛,示不忘本”。在契丹的礼俗制度中,以白马、青牛奉祭天地更是一种十分隆重的国家大典。此处需略作说明的是,在宋代文献中,“青牛”被称为“灰牛”,这里“青”与“灰”皆作“黑”字解,故其意相同。
近来有学者认为契丹人的白马、青牛传说借鉴自唐代活跃于漠北地区的回鹘(即回纥)族人的相关传说而形成。不过,契丹人这一关于白马、青牛的古老传说,虽然其中有一些后人添加的内容,但还是反映了契丹族自母系氏族制过渡到父系氏族制时代的一段模糊记忆,也说明了契丹八部落之间有着互为兄弟的血缘关系。
隋初,契丹部落渐众,分为十部,组成松散的军事联合体。隋朝政府联合突厥人偷袭契丹部落,契丹人损失惨重,契丹势力为之“中衰”。唐朝初年,突厥称雄于北方草原,契丹部落辗转臣服于唐朝和突厥之间。为抵御强敌,契丹人形成了部落联盟,有战士四万,分为八部,各部酋长称大人,推举其中一人为部落联盟长,一般三年一任。因部落联盟长的当选者只限于大贺氏家族,故称之为大贺氏部落联盟。契丹别部孙氏(审密)与大贺氏联盟世通婚姻。此外,还有一些契丹部落不在联盟内,受唐朝统辖。唐太宗贞观二年(628年),联盟首领摩会率部背弃突厥,归附唐朝。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唐朝在契丹驻牧地区置松漠都督府,其下分置十州,以联盟长窟哥为松漠都督,赐姓李,各部酋长称刺史。武则天时期,契丹在与唐朝的战争中惨败,大贺氏联盟瓦解。此后,部落贵族涅里(亦称雅里)重组了仍由八部落组成的新部落联盟,推选遥辇氏阻午为联盟长,遥辇氏享有世选权,并仿效突厥元首的称号而称可汗,故称遥辇氏部落联盟。同时,新联盟还确立了执掌兵马的军事首领夷离堇的地位,新联盟之内实力最强的迭剌部之涅里家族享有世选特权。遥辇氏联盟组成后,先后依附于突厥、回鹘汗国。唐朝后期,唐朝、回鹘势力日趋衰微,契丹族得以迅速发展。907年,夷离堇耶律阿保机取代遥辇氏,自立为可汗。916年,耶律阿保机创建契丹国,自称皇帝,是为辽太祖。
契丹虽已建立了王朝,但婚姻制度等依旧保存着不少原始社会的群婚制习俗,如族外婚制、收继婚制等。所谓族外婚制,通常是指原始社会的氏族外婚制,即部落内的若干氏族互相通婚,而在同氏族中实行禁婚。这一婚制是氏族制度得以存在的前提和识别的标志。在契丹部落内,同样也实行族外婚制,如大贺氏部落联盟时期,享有世选可汗资格的李姓氏族与军事首领所在的孙姓氏族世代通婚,并通过这种联姻关系,有效地维持了李姓氏族与孙姓氏族在联盟中的统治地位。至遥辇氏部落联盟时期,乙室已氏与拔里氏世与“三耶律”家族通婚,且“世任其国事”。所谓“三耶律”,即指大贺、遥辇、世里三氏。这大贺、遥辇二氏的来历介绍已见上文,而世里氏即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所在的氏族。关于“世里”之义,《契丹国志•族姓原始》称:
契丹部族,本无姓氏,各以其所居地之名称呼之。其婚嫁不拘地里。至阿保机变家为国(意指建立王朝)后,始以王族之号为横帐,并以自己所居之地名世里为姓。世里,为上京以东二百里之地名。
并注云:“今有世里没里,以汉语翻译之,即谓之耶律氏。”而“上京以东二百里”之地,正当那潢水与土河的汇流处,那里正是传说中的契丹始祖奇首可汗与驾青牛车的“天女”相遇为配偶而生八子的地方。《辽史•国语解》也称+“有谓辽帝始兴之地曰世里,翻译者将世里译为耶律,故辽朝皇族皆以耶律作为姓。”又《辽史•太祖纪上》载耶律阿保机为“契丹迭剌部霞濑益石烈乡耶律弥里士”。“弥里”为契丹语,意为“乡之小者”。在氏族社会,乡与氏族几为同义语。由此,可证“世里”即“耶律”,并可推定耶律最早为地名,此后用为氏族之名,又后为部落之名,待耶律阿保机建立辽国以后,就成了皇族的姓氏。由于此姓氏为天子贵姓,所以原来的两大显贵家族大贺氏、遥辇氏便也都附于此姓之中,而被称为“三耶律”,从此耶律就变成了“国姓”(皇族)。
虽然有关文献中将“三耶律”即视为皇族,但这只是广义上的“国姓”,而狭义上的,即真正意义上的皇族,仅指耶律阿保机之家族。这一家族又分两大系统:耶律阿保机的直系后裔称横帐,地位最尊,辽朝设大横帐常衮司,专门管理横帐皇族事务-耶律阿保机的两位叔父及其数位兄弟的后裔为盂父房、仲父房和季父房,合称三房,辽代设有盂父、仲父、季父族帐常衮司,执掌此三房族帐事务。
在遥辇氏时期,与“三耶律”互为通婚的是称作审密的乙室已氏(亦写作“乙室氏')和拔里氏家族。如耶律阿保机的四世祖为其子聘妇时所宣称的+“同姓可结交,异姓可结婚。”随着契丹人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扩大,也出现了契丹人和外族联姻的情况。如遥辇氏晚期,回鹘人婆姑“仕遥辇氏为阿札割只(刑法官#,娶夷离堇匀德实之女为妻,而匀德实的孙子耶律阿保机又娶婆姑之女述律氏为妻。耶律阿保机建立辽国以后,延续和发展了自大贺氏、遥辇氏以来的契丹社会上层内部互为通婚的族外婚制,而成为皇族和后族之间的互为婚姻,并制定法律以规定之:“王族唯与后族通婚,更不限以尊卑。其王族、后族二部落之家,若不奉北主之命,皆不得与诸部族之人通婚。”至辽朝中期,辽圣宗曾再次诏令“横帐三房不得与卑小族帐为婚。凡嫁娶,必奏而后行”。辽廷欲由此维护和强化王族与外戚“相为唇齿,以翰邦家”的目的。此一婚制基本为辽太祖以后历代辽帝所遵循,在辽代九位皇帝之中,除辽世宗以外,其皇后均为萧氏。就是辽世宗,在有一位汉人皇后甄氏的同时,还有一位契丹皇后萧氏,此就当与“王族唯与后族通婚”的规定相关。这种制度保证了当皇位继承一旦出现危机时,势力强大的后族可保证皇位由阿保机的后代所继承,而不致大权旁落。
但由于皇族与后族内部条件相当者人数有限,故而常常出现不论辈分尊卑进行婚配的现象,即契丹婚姻“不限以尊卑”。如辽太祖与述律后之女质古,即下嫁述律后之弟室鲁,是为甥舅相配-而辽景宗与萧皇后之女耶律观音奴,亦下嫁萧皇后之弟萧继先,同样为甥舅婚配。如此事例甚多且相当普遍。在这里,契丹统治者为了保证自己的政治特权不被削弱,而将原始社会中一些群婚习俗作为-种度加沿用了。
对于辽朝后族称萧氏的原因,有两种说法:其一,据《辽史•后妃传》记载,辽太祖阿保机登上皇位以后,仰慕汉高皇帝刘邦的不世功绩,故为皇族耶律氏取汉姓称刘氏,而将“世任其国事”
的姻族乙室、拔里氏等比拟刘邦之相国萧何,遂为其取汉姓称萧氏。其二,辽太宗人汴京时,述律皇后之兄小汉被授官宣武军节度使,小汉之妹为辽太宗之皇后,辽太宗为小汉取汉姓名称萧翰,此后其家族亦以萧为姓。再后来,乙室氏、拔里氏也以萧为姓,于是整个契丹后族皆为萧姓。结果,皇族之汉姓刘姓虽未得普遍认同,而后族则一概以萧为姓,不再用原来的契丹姓氏。辽朝还专设大国舅司,以管理后族事务。在《辽史》中,辽朝初年的乙室氏、拔里氏和述律氏三家族之人,除述律皇后之外,皆称萧姓,这显然出自后世的追述,而非当时就是这样。此外,辽代奚族贵族也因与契丹皇族通婚,故而取汉姓称萧,但此奚族萧姓与后族萧姓并非一家。
辽朝灭亡后,金朝契丹人改耶律氏为移剌氏、改萧氏为石抹氏,而清代满族中的伊拉里氏和舒穆鲁氏,即契丹移剌氏和石抹氏的异译。
这种独特的皇族、后族互为婚姻对象之制,使得萧太后在政治上所倚重的贵族大臣和所倾轧的政敌,不是其父党之叔侄兄弟,就是母党或夫家的亲戚近属,从而在激烈且不乏血腥的政治斗争中显现出一种颇为诡谲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