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亨四年(982年)九月,一向羸弱多病的辽景宗在秋猎之地焦山撒手西去,使辽朝政局顿时陷人动荡之中。是时,皇后萧燕燕年方三十,而皇太子耶律隆绪才十二岁,孤儿寡母,主少国疑,而诸王宗室二百余人拥兵握政,盈布朝廷。虽然长期患病的辽景宗处理朝政只是画诺而已,萧皇后已经“以女主临朝,国事一决于其手”,但辽景宗毕竟是一朝天子,故其在世时群臣各安其位,不敢萌生别念。至此辽景宗忽然驾崩,“事出仓卒”,使得萧皇后因“少姻援助,诸皇子幼稚”而在诸强臣的虎视眈眈之下处境险恶,“内外震恐”。在此危殆之际,南院枢密使韩德让不负辽景宗、萧皇后的信任,出面收拾危局,力挽狂澜。
当时,随辽景宗进行秋猎的韩德让也在焦山一带,当他获悉辽景宗病危的消息,不等诏令来召,即“密召其亲属等十余人”,即隶属于天子但由他统领的“宫分军”并赴皇帝“行帐”,以武力协助萧皇后摄政,辅佐小皇帝顺利继位。韩德让建议萧皇后更换执政大臣,将不可靠的大臣调离要职,并敕令诸王各归第,不得私下聚会和宴会,从而随机应变,夺取了他们的兵权。此时有宗王多人留守上京,并未随天子来到秋猎之地,所以韩德让又奏请萧皇后悉召“其妻子赴阙”,使这些宗王因妻子、儿女在萧皇后的掌控之下,而有所顾忌。等到这一切均布置已定,萧皇后、韩德让才于辽景宗驾崩后的第二天,召集契丹、汉大臣百官至行帐,宣布辽景宗的“遗诏”,共同拥立太子耶律隆绪在辽景宗的灵柩前即位,是为辽圣宗-改元统和,大赦天下。萧皇后被尊为皇太后,奉遗诏摄政,“军国大事”听其处置。
史载萧太后初“摄国政”时,曾泣告心腹大臣道:“母寡子弱,族属雄强,边防未靖,奈何?”耶律斜轸、韩德让闻言齐声表态+“信任臣等,何虑之有!”于是萧太后以耶律斜轸、韩德让分掌北、南枢密院,“参决大政”于朝廷,并让韩德让“总宿卫事”,执掌宫卫禁兵,委任于越耶律休哥“以南边事”,从而基本上控制了朝廷内外大权。其具体安排为:
在朝廷上,统和元年(983年)正月,枢密使兼政事令室昉“以年老请解兼职,诏不允'二月,以惕隐化哥为北院大王、解领为南府宰相-三月,以大父帐太尉耶律易鲁宁为惕隐等。
在地方上,于辽景宗死后次月,萧太后即命南院大王勃古哲总领山西诸州事,北院大王、于越耶律休哥为南面行军都统,奚王和朔奴为副都统,与同平章事萧道宁分领本部军马屯驻南京-次年正月,南京留守、荆王耶律道隐死,萧太后便以耶律休哥接任南京留守,并赐南面行营总管“印绶”,总领南面“边事'四月,以枢密副使耶律末只兼侍中、为东京留守;十月,以吴王耶律稍为上京留守,行临潢府事等。
同时,萧太后还颁行措施强化社会控制,如“禁所在官吏军民不得无故聚众私语及冒禁夜行,违者罪之'以奉行“遗诏”为名,召见被贬责的辽景宗之庶兄质睦(即只没#复封宁王,从而缓解皇族内部颇为激烈的矛盾-将皇女长寿公主下嫁国舅宰相萧婆项(萧幹)之子萧排押、延寿公主下嫁萧排押之弟萧勤德,以加强其与后族贵戚的联络。通过这一系列的果断措施和缜密安排,萧太后在契丹、汉心腹大臣的鼎力支持下,大大巩固了自己的权位,于是心腹大臣就以“太后预政,宜有尊号”为名,让有关官署“详定册礼”。统和元年五月,辽圣宗诏令近臣商议皇太后“上尊号册礼”,枢密使韩德让即将后汉皇太后垂帘听政的“故事草定”上奏。六月,辽圣宗率大臣百官上皇太后尊号曰承天皇太后。七月一日,萧太后正式临朝听政,参决军政大事,由此开始了辽代历史上著名的“承天太后摄政”时期。
此外,为表示其当国之不同凡响,萧太后又对国号作了改动+大同元年(9&7年#辽太宗灭后晋,进占汴京,曾改契丹国号为大辽以为纪念。至此统和元年,萧太后复改国号大契丹。此后咸雍二年(1066年)又改称大辽,直至1125年辽亡。虽然其国号屡有变化,但人们仍习称辽朝。故本书为行文方便,亦概称之为辽。
既然政局已趋稳定,萧太后便屡屡举行契丹传统的祭祀天地和“再生礼”,以昭示“天意'统和元年三月、五月,两次以青牛白马祭天地-七月,辽圣宗行再生礼-十二月“千龄节”,祭日月,礼毕,百官称贺。二年五月,祠木叶山-七月,萧太后行再生礼。三年四月,祠木叶山。四年五月,以青牛白马祭天地;九月,萧太后行再生礼;十月,萧太后复行再生礼,为辽圣宗“祭神祈福'十一月,以青牛白马祭天地-十二月,以黑白二牲(即青牛白马)祭天地。
契丹始祖乘青牛、白马会于木叶山下的传说故事,已见前文,辽廷为此常常举行以青牛白马祭天地或祠木叶山的仪式,此不详述,下面主要介绍一下那颇具神秘感的“再生礼”究竟为何种仪式。
再生礼,亦称复诞礼。《辽史•国语解》云+“再生礼,契丹旧俗,每十二年一次,行始生之礼,名曰再生。惟有皇帝与太后、太子及夷离堇得行之。”又《辽史•礼志》称“凡十有二年,皇帝本命年前一年季冬之月,择吉日”举行之。但从《辽史》记载来看,再生礼并非每隔十二年一次,亦非在“季冬之月”举行,更不一定要在本命年前一年。如辽圣宗生于保宁三年(辛未,971年),统和元年(癸未,983年)行再生礼时正是其本命年-而在统和十二年(甲午,994年)十一月再次举行再生礼时,为其本命年的前一年。又如萧太后生于应历三年(癸丑,953年),其在统和二年(甲申,984年)、四年(丁亥,987年)先后举行的三次再生礼,亦显然与本命年没有关系。因此,契丹君王除了在本命年前一年举行再生礼之外,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如庆祝战争胜利、祭神祈福、优待功勋重臣时,亦往往举行再生礼。萧太后统和四年两次举行再生礼,即与当年辽军大胜宋军有关。
《辽史•礼志》中介绍了契丹皇帝的再生礼仪,但未记载有关太后的再生礼仪,可能大同小异。太后的再生礼仪,可能大同小异
在天子本命年前一年之最后一月内选择一吉日,举行仪式前,于禁门之北设置再生室、母后室、先帝神主舆。再于再生室东南倒植四根歧木(即有枝杈之树木#行礼之日,以童子及产妇置于室内。一妇人执酒,另一男性老者持矢菔(皮革制成的箭囊#立于室外。司仪请神主降舆,致奠。祭毕,皇帝出寝殿,直至再生室。童子随皇帝三过歧木之下,接生之老妇同时致辞,拂拭皇帝身躯。童子过歧木七次,皇帝卧于木侧。老者拍击矢菔,呼道+“生男矣。”太巫蒙住皇帝之首。群臣称贺,再拜。产妇持酒进献皇帝,太巫奉襁褓、彩结等物赞祝之。另有七位老者手书皇帝名字系于彩带之上,进奉皇帝。群臣亦进献襁褓、彩结等物。皇帝拜过先帝画像,然后大宴群臣。
从再生礼上有产妇致辞、拂拭皇帝身体,以及太巫、群臣献襁褓等物,可见其在模拟皇帝出生时的过程,所谓“再生”“复诞”之称,显然由此而来。契丹再生礼中若干习俗,为后世北方的本命年风俗所沿袭。如今日北方人在本命年里的“扎红”习俗,小孩穿红背心、红裤衩,成人系红腰带等,与契丹再生礼中的“襁褓”“彩结”等物颇为相近。此外,往往与再生礼后先举行的柴册礼,是另一极具特色的契丹礼仪,此礼仪留待后文介绍,此处从略。
萧太后通过屡次举行再生礼等祭祀活动,从而在契丹国内确立了绝对的权威。萧太后鉴于自辽穆宗以来的“中衰”局面虽有所好转,但契丹社会矛盾依然十分严重,而且“族属雄强,边防未靖”,如处置欠妥,必将危及其统治的稳固。因此,萧太后摄政之后,依靠蕃汉大臣,在政治、军事、经济诸方面进行大胆改革,以强化其专制统治。
在政治上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萧太后首先设法夺回诸宗王的兵权,将军队牢牢控制在手。即通过把贵族所拥有的部曲落籍于州县、奴隶编为部民、没收部分头下军州等方法,限制大首领部落军的规模,以削弱其对皇权的威胁。此处所谓“头下军州”,也写作“投下军州”。辽朝诸王外戚大臣及诸部首领在战争中所俘掠的人口,可于潢河流域契丹本部设置州县集中居住、奴役,称为“头下”。辽制规定,仅皇族诸王公主和后族贵戚所领有的“头下”可建州城,其他只能聚集为若干堡寨,即所谓“不能州者谓之军,不能县者谓之城,不能城者谓之堡”。当时,辽廷又规定头下州县改行赋税制,头下户向州县官府交租,向头下领主交税,故被称为“二税户”。这一变革,有效地削弱了那些贵族们的实力和对头下户的控制力。萧太后又改兵制,自己亲统国内精兵,如《契丹国志》所载,契丹“国中所管幽州汉兵,谓之神武、控鹤、羽林、骁武等,皆太后自统之”。萧太后为保持禁军的精悍骁勇,还多次下令简汰禁军士卒,诏北皮室军(皮室军为契丹部族精兵之一)“落不任事者免役”,命诸道军将勇健者之名上报朝廷。萧太后还于当国不久,即下令州县官吏不得曲从贵族大臣的意旨,而必须忠诚于朝廷,此后又在“东边”诸部族中各设都监,以此强化中央机构对地方州县和部族的控制。
萧太后颇为注意整顿吏治,诏令诸道“举荐才行之士,纠察贪官酷吏,抚问老年,禁止民众之奢侈、僭越行为”,表彰州县“长吏有才能、无过失者”,并对衣冠迎合上意的太师柘母处以“挞之二十”的惩罚。萧太后还主张各级官员要“留心听断”,减轻刑罚,并屡次亲决滞狱,处理重大、疑难案件-敕令“诸刑狱有冤,不能申雪,听人至御史台陈诉,委官覆问'并派得力官吏去各地分决滞狱,由此大大减少了各地滞留案件。同时,萧太后针对辽穆宗时“刑罚无章”的乱局,坚决施行“赏罚信明”政策,故萧太后当国期间,“国无悻民,纲纪修举,吏度奉职,人重犯法”,使得契丹社会矛盾相对缓和。
针对契丹国内赋税沉重、征战繁多等情况,萧太后采取了减免赋税、奖励开垦、赈济灾荒、发展生产等措施。据《辽史•圣宗纪》不完全统计,萧太后当政时,辽廷颁行有关减免赋税和赈济灾民的诏令多达39次,且绝大多数是统和十九年(1001年)以前的,表明在萧太后当国后期,契丹境内的生产和百姓生活条件已有了相当大的改观。
萧太后在劝农桑,薄赋徭,确立纲纪,修明内政的同时,也未忽视严整军备,巩固边防。萧太后除命令耶律休哥为南京留守,总管防宋事宜之外,并命韩德威等人讨伐党项、阻卜-命齐妃(萧太后姐)领兵三万屯驻西边驴驹儿河,西捍鞑靼,修筑可敦城,作为契丹西北边防重镇-命令耶律阿没里等将领东征高丽、女真,经营东北,迫使高丽“称臣奉贡'又结好西夏,封党项首领李继迁为西夏王,从而稳住辽朝东西边防,得以全力抗击宋朝收复燕云十六州的企图。
此外,萧太后深知要巩固其统治、让辽国强盛,必须顺应历史发展,进一步效法中原汉族政权的一整套统治理念和方法,在契丹实现封建化。为此,她大胆任用汉臣,除开贡举使更多的汉人士大夫得以通过科举进人仕途外,还注意从战场上被俘的宋人中选有才干者授官任用。如统和七年(989年#有宋进士七十七人携家眷来归契丹,萧太后命有司考察其中进士及第者,补授国学官,其余的都授予县主簿、县尉-十二年(994年#又诏令诸部将所俘虏的宋人中有官吏、儒生、“抱器能者”的名字上报有司,以备录用-二十一年(1003年#宋朝大将王继忠被俘,萧太后“知其贤,授户部使”,王继忠“亦自激昂,事必尽力”。
史称萧太后任人不疑,信赏必罚,“明达治道,闻善必从,故群臣咸竭其忠又称她“神机智略,善驭左右,大臣多得其死力”。萧太后在由韩德让、耶律休哥、耶律斜轸、室昉等蕃汉大臣组成的统治核心集团的同心辅佐下,安内攘外,励精图治,效法汉制,厉行封建化改革,促进了契丹社会经济、文化迅速发展,弼成辽圣宗时期四十年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