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跟太子十几年,对太子非常了解。别看他平日里唯唯诺诺,就是故意装出样子让父皇看的,实际上,他早就想要篡位登基了,只是碍于李林甫和杨国忠的势力太大,他不敢轻举妄动罢了!”李璘说,“现如今,李林甫已经死了,杨国忠也被他们父子仨用阴谋诡计除掉了,这就相当于没有人能束缚他们父子仨了,这才故意在扶风郡整出一场关中父老劝阻的场面来!”
“父王说得太对了!”李偒附和道,“我怎么觉得,从马嵬驿兵变到扶风郡劝阻,都是太子父子仨在幕后操纵,他们目标明确,就是要留在关中,自立为朝廷,凭借军功来达到篡位称帝的目的。先让陈玄礼在马嵬驿除掉杨国忠这个最大的绊脚石,然后在扶风郡导演一出父老乡亲来劝阻的把戏,最后,把皇爷爷架在火上烤,迫使他不得不同意太子到西北另立朝廷。”
“对,就是这样。”李璘断言道,“不过,父皇也许已经察觉了他们父子仨的企图,至少在普安郡已经醒悟过来了,所以,才会下达诸位王子分领天下节度使的命令。盛王李琦到扬州,就是保障平叛的财赋重地不能乱;丰王李珙到武威就是保障平叛的兵马重地不能乱;父皇让我到江陵,一来我原本就遥领荆州大都督,二来,就是让我拱卫在巴蜀的东边,保护他的安全,提防太子在西北称帝。”
“父王,我们父子俩也不能坐以待毙呀!必须有所行动。”李偒迫不及待地说道。
“嗯!”李璘使劲儿点了点头。
他们哪里知道,李亨父子仨已经早一步,在灵武称帝了,只是囿于山川阻隔和战事影响,他们父子不知道罢了。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还要从马嵬驿兵变说起。
李璘猜想的没错。这的确是李亨父子仨导演的一出好戏。
玄宗的前太子是李瑛,开元三年就成了太子,一直到开元二十五年他被废杀害,整整过去了二十二年,一直还是个储君。
李亨从开元二十六年册立为太子,至今也过去了将近二十年,奈何李隆基身体太好,精力旺盛,李亨跟李瑛一样,依旧是个储君。
谁都知道,储君是万矢之的,经常被别人觊觎陷害。李瑛就是个前车之鉴。
即便是李亨小心谨慎,依旧被李林甫和杨国忠陷害过无数次,韦坚案险些被废,杜有邻案再次牵连到他,李亨都快要风声鹤唳了。他怎么不担心?每天提心吊胆地生活着,这种日子早就受够了。
想不到,安禄山打出了“清君侧诛杀杨国忠”的旗帜,李亨不由得暗暗叫好!
虽然他也不想让安禄山造反,但是,安禄山造反的理由却让他怦然心动,他很想借助安禄山的手,把杨国忠给除了。
怎么除,杨国忠是父皇身边的宠臣,杨玉环是父皇的宠妃,兄妹俩一个把持着后宫,一个把持着朝政,放眼望去,几乎全是杨国忠的党羽和爪牙,单靠他们父子仨,根本就不是杨国忠的对手。
好在事情的发展,远远超出了他们的想象,安禄山太厉害了,竟然在短短半年时间就轻松搞定了东西二京,逼迫着李唐宗室不得不搬迁到巴蜀。这让李亨看到了契机,他暗中指使东宫太监李辅国拉拢龙武大将军陈玄礼。
西逃入蜀的皇室护卫亲兵一共有三千人,全部由陈玄礼带领,可是,这三千人中有两千人实际上是太子李亨在殿后带领,其中就包括了最精锐的飞龙禁军。更让李亨有恃无恐的是,他的儿子李俶和李倓都在殿后队伍中,这给李亨提供了一个政变的绝佳机会。
当大队人马行进到马嵬驿,禁军将士们饥疲劳顿牢骚满腹。队伍的骚动太子为李亨发动政变提供了绝好时机。他当即受命陈玄礼,见机行事,首先除掉杨国忠,然后又以杨贵妃是杨国忠的堂妹为借口,逼迫父皇杀了杨玉环。就此政变取得了实质性突破,除掉杨氏兄妹俩,第一阶段成果已经实现。
队伍里没有了杨国忠和杨玉环,其他人基本上是砧板上的鱼肉,手里没有兵权,只能听命于他们父子仨。
果不其然,马嵬驿兵变后,就连威风凛凛的李隆基也深受打击,像一只被人拔去牙齿的老虎,对手握兵权的陈玄礼和李亨忌惮三分。
李亨趁机责令他的长子李俶和李辅国一起,整了一出关中父老劝阻的好戏,再次迫使李隆基做出了让步,同意他们父子仨留在关中平叛。
谁都知道,一旦李亨到了灵武,手里有了兵权,基本上就是放虎归山,拥兵自立为帝就是个时间问题。
果不其然,李亨离开扶风郡后直接去了自己的封地朔方节度使驻地灵武。一路上,收拢了从潼关败退回来的残兵,遇到不听从使唤的太守和县令直接斩杀。一夜狂奔三百里,六月十九日,终于抵达平凉郡,从关山军马场得到数万匹军马,监牧兵数百人,声势浩大地向着灵武进发。
七月九日,父子仨带领大军抵达朔方军驻地灵武城。七月十二日,李亨在杜鸿渐等人劝谏下,直接登上了灵武城的南城门,举行了登基仪式。
从时间上来看,李亨距离马嵬驿兵变不足一个月,距离抵达灵武城才仅仅三天,如果说他没有拥兵自重自立为帝的想法,谁信?
由此不难看出,李亨从西逃入蜀走出长安城的那一天开始,就已经开始谋划篡位登基的事情了,马嵬驿兵变也许就是要一举夺取李隆基的皇权,要不是看到陈玄礼依旧愿意效命于李隆基,说不定当即就废了李隆基的皇帝位。
所以,扶风郡的关中父老劝阻完全是一场假面舞会,就是自导自演的一场父子分道扬镳的戏,故意演给别人看的,李隆基岂能不知?
要不,怎么会直接让高力士将皇帝印信直接交给他得了。
这分明就是李隆基在暗中讽刺他,未免太过于心急了。
李亨当然也要顾及一下父子双方的颜面,否则,肯定会被别人指责他篡权,这吃相就不雅观了。
在李亨看来,自立为帝是早晚的事儿,只要顺利抵达灵武,父皇就鞭长莫及,无法控制局面,想什么时间当皇帝,不是自己说了算?
至于有没有皇帝印信,重要吗?
只要自立为帝,没有了兵权的父皇还不是马上将皇帝印信送过来。要不,谁听他的号令?
所以才有了七月九日抵达灵武,七月十二日就宣布称帝,将父皇推向了太上皇的宝座。事不宜迟,李亨当天就派人向父皇报告这个消息。
如此先斩后奏的操作,摆明了就是把生米煮成熟饭,不给父皇后悔的机会,就此断绝了其他人染指帝位的念想。
他哪里知道,别的兄弟没有想着跟他争夺皇位,他一手养大的弟弟李璘却反目成仇,起了野心。
其实,李璘除了生母郭顺仪是个昭仪,地位较低外,一点儿也不比他势力弱。
郭顺仪的哥哥是郭虚己,那可是李隆基身边的大红人。郭虚己,并州太原人,出身于太原郭氏,十岁可以诵读老庄经典著述。
天宝五载,拜工部尚书、御史大夫、剑南节度使,先后打败吐蕃、羌族、南诏,威震边疆。天宝七载,攻破千碉城,擒获吐蕃宰相。天宝八载,郭虚己率军破摩弥、咄霸等八国四十余城,设置了金川都护府来震慑边陲小国。只可惜,在青藏高原上感染了冷瘴,回到蜀郡就病逝了。他的部将鲜于仲通接替了他的位置。剑南兵将就是李璘的基本盘!
李璘的老婆是右羽林军长侯莫陈超的女儿,剑南禁军就是李璘的基本盘。
李璘的老丈人和舅舅都是行伍出身,在军队中,有着很深的根基。加上他的儿子一共有六个,而且个个都遗传了母家的基因,膘肥体壮,英勇好斗。李璘也自认为比李亨聪明果敢,根本就不把懦弱的李亨放在眼里。
有了江陵这个膏腴之地,又有了江南运过来源源不断的财赋,李璘何惧太子李亨?
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背景。
永王到了襄阳,遇到了薛缪、韦子春、李台卿和蔡垧等谋士,这些人一听说李璘要招兵买马,准备弄大事,两眼放光,看到了机会,纷纷投入府下,充当幕僚。
这些人都是什么成色,简单来说,就是一群遭受朝廷打击仕途不顺的文士,这跟安禄山在幽州收拢的那群人有些相似。
就拿薛缪来说吧,这人来自河东薛氏,是皇族的连襟。父亲薛儆任太常寺少卿,娶睿宗女鄎国公主,所以,薛缪应该管李隆基叫舅舅。而且,薛缪的哥哥薛锈娶了玄宗女唐昌公主。薛儆的女儿嫁给了废太子李瑛,由此可见,这一家人两代驸马一个太子妃,在玄宗朝的地位有多高。
倒霉的是,太子李瑛被李林甫和武惠妃陷害后被杀,薛锈卷入其中,也被赐死。薛缪受到牵连,也被流放到了荆州,恰好遇到李璘招兵买马,组建幕府,旋即便加入其中。
大家可以想见,这样一个仕途不顺备受打击的没落之人,加入李璘幕府,他能给李璘出什么主意?
其他人情况跟薛缪类似,这些人投靠永王李璘,无非就是政治投机,反正自己已经没落了,索性跟着永王赌一把,如果输了,无所谓,把命交出去得了;如果赢了,那就咸鱼翻身,跟严庄和高尚一样,位极人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