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静沉不和徐龙象在空中对撞,脚尖凌空一点,双袖一卷,身形更上一层楼,刚好出现在徐龙象头顶。
龙虎山静字辈第一人猛然使出千斤坠,双脚踩在徐龙象肩上,喝声道:“大胆痴货,给我下去!”
徐龙象一身蛮力无处可使,只能硬生生坠入溪中。
“你才是痴货啊。”
赵静沉才悠悠飘回岸边,便依稀听见一声感叹,一位酣睡老道从逍遥观拔地而起,鹞子一般掠至当空,俯冲刺入溪水,溅起无穷水花,水流一滞,便像是老道士将这青龙溪给斩断了一般。
老道士拎起徐龙象回掠逍遥观,沉声道:“你们速速回山顶!”
老道士似乎不敢再多拎徐龙象半点时间,将这披发少年丢掷了出去,伤感道:“唉,这一千八百年逍遥观估计是保不住了。”
赵静沉首次见到希抟爷爷如此焦急失措,不敢逗留,带上赵凝运便火速登山,只是听到逍遥观那边传来一声震慑魂魄的嚎叫,像极了当年莲花顶斩魔台上的六魔吠日。
逍遥观附近的喧嚣尘土一直从正午延续到黄昏。
暮色中,老道士道袍破败,须发凌乱,唉声叹气,逍遥观破败了大半,坐在残垣断壁上。
总算恢复平静的枯黄少年撅着屁股,趴在后院一口古井边上,一只老龟带着两三只小龟一齐冒头,爬到了井缘上,似乎跟少年的关系并不生疏。
老道士感慨万分,这口古井名“通幽”,可见极深,逍遥观的老一辈曾笑言深到了九泉,而且这一井通武当,与武当小莲花峰上的“通玄”是孪生井,老道士当然不信这种说法,只不过从书信中得知世子殿下在武当山修习后,便乐得跟徒儿徐龙象说这口井可达武当,于是毛发皆黄肤色更是枯黄的徐龙象除了采摘山楂,心情好学上点龙虎道门吐纳,心情不好时便趴在古井边,也不怎么说话,只是望着古井发呆,久而久之,不知怎么就跟古井里那一家几口的山龟熟络了。
徐龙象抓了一把山楂小心丢进井水,憨憨道:“哥,吃山楂。”
老道士重重叹息一声,“这事儿让我咋去跟世子殿下那位混世魔王说?说还是不说?”
识人相面观九宫在龙虎自称第二无人敢说第一的老道犹豫了下,想起徐凤年那张笑眯眯脸孔后的煞气,苦涩道:“还是如实相告,就当是给天师府提个醒。”
若说龙虎山是仙府道都,那上阴学宫便是圣人城。
学宫随着那场九国春秋乱大战落幕,百家争鸣的景象已经不再,可士子人人平等学术不分高下的浩然风气仍然流传了下来,一般而言,建筑恢弘的上阴学宫除去唯有祭酒可入内的功德林,其余各处都去得,各书都读得,只不过一些不成文的规矩千百年来也根深蒂固起来,这些规矩并非历代祭酒创立,多半缘于学宫内某位大学士过于名声鼎盛,后辈出于崇敬,便自动遵循起来,例如上阴学宫有一座大意湖,种植青莲无数,湖水不深,只有两人深度,可清晰见底,一株株青莲可见枝蔓根须,泛舟于上,便像是浮舟于天,宛如仙境。
寻常学宫士子不敢来大意湖泛舟游赏青莲,一则这是黄龙士的成名地,二来一位女子的住所就在湖畔一座阁楼。
这五六年上阴学宫的风头,可都是被她一人给抢光了。
她初次踏入学宫求学,便显现出家世的优势,直接拜师于王祭酒和一位兵家领袖,两位大家一起倾囊相授,有人不服,来大意湖挑衅,这位带剑入学宫的女子也不曾理论什么,直接拔剑斩落为首一名学子的发髻,第二次讨伐的阵势更为浩大,她便二话不说拔剑当场格杀了一个,虽然她被学宫禁足,可再没有人愿意来太岁头上动土,这位相貌不算好看的姑奶奶,可是会杀人的。后来她创立纵横十九道,广为流传。
再后来她点评天下文人成就,与人在大意湖上当湖十局,都是赞誉与骂声对半。最近几年求学上阴的各国士子,不少都是冲着她而来。别管她招来了多少骂名,最大的事实是当世能被她骂的,又有几人?屈指可数啊。别看宫外的文人骚客骂得最凶,与她下过当湖十局的年轻男子早就一语道破天机,那些骂得最起劲的,一旦真对面上了她,肯定是转弯最快的墙头草,风骨如野草,弯了再弯。
大意湖畔的阁楼并不彰显侯门气派,只不过出自学宫工匠之手,机关灵气,不落窠臼。楼外养了一些鸡鸭,间隔着几块菜圃,都是要用作下肚果腹的,没有老学子们半点养鹅养鹤栽菊植梅的雅气。这便是徐渭熊了。
今日徐渭熊听完课,回到楼内吃过自给自足的午饭,便开始书写《警世千字文》,开头写于北凉王府,起初是闲来无事,有那么个终日游手好闲的弟弟,便想撰文劝诫一番,后来见效果全无,便搁置下来,后来到了上阴学宫,重新提笔,隔三岔五写上几句感悟心得,滴水穿石,千字文已有六百余字,开头七八十字便读起来便十分振聋发聩:“人事可凭循,天道莫不爽。一家大出小入,数世其昌。一族累功积仁,百年必报;一国重民轻君,千年不衰。如何夭折亡身,说薄言,做薄事,存薄心,种种皆薄。如何凶灾恶死,多阴毒,攒阴私,喜阴行,事事都阴……”
今日写至:“如何刀剑加身,君子刚愎,小人行险。如何投河自缢,男人才短蹈危,女子气盛凌人。”
写到这里,徐渭熊愣了一下,微微一笑,文思涌动,下笔并未停滞,“如何暴疾而殆,色欲挖空;如何毒疮而亡,肥甘脂腻。”
反倒是事不关己的这里,徐渭熊冷哼一声,笔尖狠狠一顿,因此“腻”字最后一钩显得格外墨浓凝重,锋芒十足。
似乎是想起了那个烦心的弟弟?
徐渭熊心情大恶,放下狼毫笔,走出阁楼,解开孤舟绳索,独自泛舟游湖,湖面涟漪阵阵,偌大一座湖,便只有一人一舟,若不是那千万棵亭亭青莲,确实有些寂寥。
她躺在舟中,抬起手腕,系着一颗绳线钻孔而过的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