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四章 内阁制?皇帝这是弄的哪出?
半两牛栏山2025-07-05 10:212,359

结束了愉快的打猎活动,朱元璋带着满满的收获和江寒那令人深思的建议回到了宫中。

  他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反复琢磨着江寒提出的设立内阁的意见。

  这个想法在他的脑海中不断发酵,渐渐变得越来越有吸引力。

  朱元璋越想越觉得江寒的建议妙不可言。

  内阁的设立不仅能极大地减轻他的工作量,让他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处理更加重要的事务,而且还能通过内阁来更好地应对朝堂上的各种声音。

  他想象着自己稳坐钓鱼台,听取内阁的意见,轻松驾驭朝政的场景,心中不禁涌起一阵快意。

  更重要的是,朱元璋从江寒的建议中看到了皇室未来的发展方向——捞钱,用钱去影响整个大明的各种利益团体。

  这让他意识到,内阁制不仅是一种政治制度的改革,更是一次经济上的巨大机遇。

  通过内阁来控制国家的经济命脉,从而加强皇室的财力,这简直是一个天才的想法!

  朱元璋越想越激动,迫不及待地想要将这个伟大的计划付诸实施。

  于是,他立刻召来了自己的几位重臣,向他们阐述了内阁制的构想。

  几位朝廷重臣听了朱元璋的话之后,面面相觑,一时间议论纷纷。

  然而,在朱元璋详细的解释和阐述下,他们逐渐明白了内阁制的优势和重要性。

  这个制度不仅能够集思广益,提高决策的效率和质量,还能有效地分散皇权,避免权力过度集中带来的风险。

  在明朝历史上,内阁制度的演变对政权运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明成祖朱棣在即位后,为了更有效地掌控朝政,对原有的政治体制进行了改革。

  他借鉴了前朝的制度,但又有着自己独特的设计。

  明成祖将原本宰相拥有的权力进行了重新分配:

  决策权由他本人牢牢掌握,议政权赋予了新成立的内阁,而行政权则分给了六部。

  这样的设计既保证了皇帝对朝政的绝对控制,又通过内阁和六部实现了政务的高效处理。

  在地方层面,他设立了分管司法、军事、行政的三司,这些机构直接对六部负责,从而形成了中央到地方一体化的行政管理体系。

  在这一体系下,国家最高行政命令从紫禁城发出,通过遍布全国的驿站和驿道,能够迅速准确地传达到国家的每一个角落。

  这种高效的信息传递系统,为明朝的统治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内阁在这一体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在成立初期,内阁成员主要是由编修、检讨、讲读等官员组成,他们并没有专门的官属,也不能直接管理各部门。

  各部门奏事时,也无需与内阁协商。

  这说明在明朝初期,内阁主要是作为皇帝的私人秘书机构存在,负责为皇帝提供咨询和建议,而并非一个独立的权力机构。

  而这时候江寒所提出的,就是要把内阁成为一个权力机构,并不止是一个皇帝秘书的作用。

  可以说,他既参考了朱棣设立的内阁制与朱元璋初期的想法相结合,更是把后世里面的议会制也拉进来了。

  虽然在他看来,这些都像是缝合怪一样的政治机构合成物,多少有些不论不类。

  但是在朱元璋看来,这种想法却是极为先进的。

  于是他当天就把这种想法告知了下面的几位重臣,让他们产生了无限的联想。

  几位朝廷重臣听了朱元璋的话之后,面面相觑,一时间议论纷纷。

  “陛下,此议事关重大,不可轻率决定。”

  一位老臣沉声说道,表面上显得深思熟虑。

  “李大人所言极是,内阁之制,影响深远,需从详计议。”

  另一位大臣接口道,语气中透露出对此事的重视。

  朱元璋微微一笑,他知道这些重臣们心中的小九九。

  “诸位爱卿,朕自然明白此事的重大。但朕已深思熟虑,内阁制将为我大明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集思广益,提高决策效率,分散皇权,这些都是内阁制的优势。”

  “陛下圣明。”

  一位年轻的大臣恭维道,

  “内阁制确实能够为我大明带来新气象。只是,内阁成员需精挑细选,方能发挥其最大效用。”

  “这是自然。”

  朱元璋点头,

  “内阁成员必须是有能力、有远见的大臣。朕希望诸位能积极参与,共同为大明的明天出谋划策。”

  听到这里,几位重臣眼中闪过一丝精光。

  他们深知,一旦能够进入内阁,就意味着他们将拥有前所未有的权力和地位。

  于是,他们纷纷表示支持朱元璋的提议,并希望能够成为内阁的一员。

  “陛下,臣愿意竭尽所能,为内阁出谋划策。”

  一位大臣抢先表态。

  “臣也愿意为内阁贡献自己的力量。”

  另一位大臣不甘示弱。

  朱元璋看着这些重臣们争相表态,心中暗自得意。

  他知道,内阁制的提议已经成功激起了这些大臣们的兴趣。

  他们都想成为内阁的一员,从而拥有更大的权力和影响力。

  而这也正是朱元璋想要看到的结果。

  然而,朱元璋也明白这些重臣们内心的真实想法。

  如果不能加入到内阁中,他们宁愿毁掉这个构思也不愿看到别人因此得势。

  因此,朱元璋需要小心翼翼地平衡各方利益,确保内阁制的顺利实施。

  下朝之后,皇帝提出的内阁制在朝臣之间激起了千层浪花。

  无数的议论和猜想在宫廷的每一个角落回荡,如同石子投入湖面,荡起层层涟漪。

  “这难道是皇帝为了确立太孙的地位而特意设计的制度?”

  一位大臣低声揣测,他的声音中充满了疑惑和好奇。

  “依我看,这更像是皇帝准备退位的征兆。”

  另一位大臣接过话茬,他的眼中闪烁着莫名的光芒。

  然而,在这些纷纷扰扰的议论声中,方孝孺和黄子澄却陷入了沉思。

  他们越深 入品味这个计划,越觉得其中透露出江寒的影子。

  毕竟,如此大刀阔斧的改革措施,需要极大的魄力和远见。

  在当今世上,敢于提出并能让皇帝积极实施的,恐怕也只有江寒一人了。

  “这计划虽然以皇帝的名义提出,但其中的理念和手法,分明就是江寒的风格。”

  方孝孺沉声说道,他的眼中闪烁着锐利的光芒。

  “没错,我也这么认为。”

  黄子澄点头附和,

  “江寒此人虽然年轻,但他的才华和胆识都是世所罕见。这个内阁制,恐怕又是他的一次惊人之举。”

  两人的对话引起了周围大臣的注意,他们纷纷凑近,想要了解更多关于这个神秘计划的内幕。

  而方孝孺和黄子澄则继续保持沉默,他们在心中默默盘算着这个新制度可能带来的影响,以及他们应该如何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随着消息的传开,更多的人开始意识到这个内阁制可能带来的深远影响。

  朝中的权力格局似乎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而江寒的名字,也再次成为了人们口中的热议话题。

继续阅读:第二百五十五章 北伐的阴影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大明:我只不过想躺平,你却让我称帝?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