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9章 高丽灭亡!李成桂上书请封!
朕闻上古2025-10-12 14:402,344

  就在大明境内实业兴旺、军务稳固,处处呈现欣欣向荣之势时,隔海相望的韩国却突然传来剧变——蛰伏多年的韩国大将李成桂,终于按捺不住野心,迈出了篡权夺位的最后一步。

  此前,李成桂凭借平定倭寇、抵御北元的战功,早已在韩国军中积累了极高威望,麾下心腹遍布朝野。

  这一日,恭让王按照此前与李成桂的约定,准备从北泉洞宫出发,前往楸洞的李成桂府邸举行同盟仪式,以此稳固双方关系。

  宫中仪仗早已整齐排列,侍卫、内侍各司其职,恭让王身着正装,正要登辇启程时,李成桂的党羽——守门下侍中裴克廉,却突然率领数百名甲士包围了北泉洞宫,阻断了恭让王的去路。

  与此同时,裴克廉的同党则直奔内宫,向恭愍王遗孀王大妃安氏逼宫。他们手持早已拟好的“废王诏书”,以“恭让王执政无方,致使韩国内忧外患,百姓困苦”为由,逼迫王大妃签署诏书,废黜恭让王的王位。

  王大妃势单力薄,面对甲士的威胁,深知反抗无用,只能含泪从命,在废诏上盖下印玺。

  恭让王得知消息后,无力回天,最终被裴克廉等人软禁,正式被废。

  次日,王大妃按照裴克廉等人的安排,下旨命李成桂“监录国事”,暂代韩国政务,为李成桂登基铺路。

  随后,李成桂的心腹日官柳芳泽、卢乙俊等人,以“占卜天象、推算吉时”为由,宣称七月十七日乃是“天命所归”的良辰吉日,最适合举行登基大典。

  七月十六日,裴克廉率领五十余名文武官员,一同前往李成桂的府邸“劝进”。面对众人的拥戴,李成桂却故意表现出惶恐不安的样子,命家丁紧闭府门,拒不接纳众人,还让人传话说“自己无德无能,不敢觊觎王位”。

  裴克廉等人早已摸透他的心思,见状直接推开府门,簇拥着进入院内,将象征韩国王权的国印双手捧到李成桂面前,再次恳请他登基。

  李成桂依旧假意推辞,以“自古王者之兴,非有天命不可,余实否德,何敢当之”为由,反复强调自己“只想辅佐明主,不愿僭越称王”。

  如此推脱数次后,见“劝进”的氛围已足够浓厚,李成桂才装作“顺应天命、难违众意”的模样,松口答应考虑。

  到了七月十七日这天,裴克廉等人早早便率领文武百官、宫中仪仗来到李成桂府邸。

  在众人的簇拥下,李成桂身着早已备好的王服,缓步走出府邸,登上王辇,前往寿昌宫。

  抵达寿昌宫后,他在大殿之上接受百官朝拜,正式登上王位,韩国的王权就此完成了从王氏到李氏的更迭。

  但李成桂深知,仅凭武力夺权远远不够——韩国作为大明的藩属国,新君即位若得不到宗主国的认可,不仅难以服众,国内那些忠于王氏的土大夫群体更会借机发难,甚至可能联合外部势力掀起叛乱。

  这韩国儒学源自于中原王朝,自唐宋以来便深度融入其政治与文化体系,所以同样讲究宗法礼制,甚至比之中原儒学更加固守传统、看重正统。

  在韩国士大夫眼中,“君权天授”需依托“宗主认可”来印证,王氏家族统治韩国数百年,早已被视为“正统”的象征,而李成桂以武力废王自立,本就不符合宗法礼制,若再得不到宗主国大明的册封,便会被贴上“僭越者”的标签。

  这些士大夫大多深受儒学熏陶,将“忠君”“正统”视为立身之本,一旦认定李成桂的政权“非正统”,便会不惜一切代价反对——或著书立说抨击其合法性,或暗中联络王氏残余势力,甚至可能勾结北元、倭寇等外部力量,搅乱国内局势。

  届时,李成桂即便掌控了军队,也会陷入无休止的内耗,刚建立的新政权随时可能崩塌,这也是他为何急于求得大明认可的核心原因。

  因此,他即位当天便召集心腹商议,定下了“尊明示忠”的策略。

  即位第二天,李成桂便以“权知韩国国事”的名义,派遣门下侍郎赵胖为使者,携带厚礼出使大明,向朱元璋通报自己即位的消息。

  为表谦卑,赵胖出发前,李成桂特意叮嘱他:“见大明皇帝时,需行三跪九叩之礼,言辞务必恭敬,不可有半分傲慢,务必让大明知晓我对宗主国的尊崇。”

  与此同时,李成桂又挑选艺文馆学士韩尚质为副使,让他带着两个国号方案一同前往——一个是“朝鲜”,取自上古时期的古国名,寓意“朝日鲜明”,既有历史渊源,又显祥瑞;另一个是“和宁”,既是李成桂的出生地,也是他早年的封爵号,暗含“以和为贵,安宁治国”之意。

  李成桂此举意在表明:新政权的国号由宗主国皇帝裁定,自己完全遵从大明的意愿——他主动将国号这一象征政权合法性的核心权力交由朱元璋决定,而非自行定夺,既是向大明彰显“藩属臣服之心”,表明新政权绝无脱离大明宗藩体系的野心;也是借大明的权威为自己“正名”,向韩国国内传递“新政权得到宗主国认可”的信号,以此削弱反对势力的舆论基础。

  更深层的考量在于,通过这种“尊上让权”的姿态,换取朱元璋的信任与认可——只要大明点头承认他的王位合法性,不仅能让国内忠于王氏的土大夫群体失去“非正统”的抨击借口,减少政权稳定的阻力;更能借助大明的威慑力,防范北元等外部势力对韩国事务的干涉,为新政权的稳固争取宝贵的时间与外部保障,确保李氏家族的统治能够长久延续。

  韩尚质临行前,李成桂私下对他说:“国号之事,全凭大明皇帝定夺!若陛下选‘朝鲜’,便遵陛下之意;若陛下选‘和宁’,也需叩谢圣恩。记住,唯有得到大明的认可,国内的士大夫才会消停,否则必酿巨变,我等多年心血将毁于一旦。”

  李成桂望着使者队伍远去,回想起与李骜的承诺,心中也多少有了底气。

  割让济州岛算不得什么,只要能够顺利改朝换代,稳固李氏在韩国的统治,这点“牺牲”根本不值一提。

  在李成桂看来,眼下最重要的是换取大明的认可,让新生的政权站稳脚跟,至于一座岛屿的得失,不过是权宜之计。

  他心中早已盘算清楚,只要等自己的王国发展起来,国力逐渐强盛,军队战力提升,而大明作为庞大王朝,总有经历兴衰更替、国力疲软的那么一天。

  到那时,凭借李氏政权积累的实力,再重新商议济州岛的归属也不迟——或许是通过外交斡旋讨回,或许是借局势变化强行收回,甚至可能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扩大势力范围。此刻的让步,不过是为未来的长远布局埋下伏笔,暂时的妥协,是为了日后更大的掌控。

继续阅读:第520章 诚意满满!李成桂下血本!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大明暴徒,老朱绷不住了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