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骜乘船返回倭国时,正值大明水师建设全面铺开的关键时期。
朝廷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向水师倾斜,使得以俞通源、俞通渊兄弟为首的一众水师老将忙得脚不沾地。
他们既要监督各地造船厂的战船建造进度,又要组织水师将士进行海上训练,几乎连休息的时间都没有。
因此,倭国都护府的日常事务,便全部移交给了李景隆与徐增寿二人打理。
李骜一回到都护府,李景隆和徐增寿就立刻迎了上来,笑着称呼道:“骜哥儿,你可算回来了!”
听到这话,李骜笑着点了点头,问道:“我离开的这段时间,倭国这边情况怎么样?”
李景隆率先开口汇报:“回骜哥儿,一切都还算顺利。之前迁徙倭民服役所引发的不满情绪,现在已经彻底淡化了。”
“咱们大明带来的先进耕种技术,比如水稻插秧、水车灌溉等,让倭国的粮食产量翻了好几倍。”
“而且,我们对待倭民一视同仁,只要他们安分守己,就可以和大明百姓一样享受朝廷的优待政策。”
“所以,现在倭民反抗的声音越来越小,很多人甚至主动向我们示好,希望能加入大明的户籍呢。”
李骜听后,微微颔首:“嗯,这就好。民心安定,我们才能更好地开展后续的工作。”
李景隆笑了笑,又说道:“骜哥儿,我还遇到了一件趣事,说出来你可能都不信。”
“有些倭民真是骨子里卑贱,为了攀附我们大明的将士,竟然想方设法地讨好。”
“甚至还有人不惜把自己的妻女送来侍奉,就为了能和将士们拉上关系,谋求一官半职或者一些好处。”
李骜听后,脸上没有丝毫惊讶,反而露出了一丝不以为意的神色。
“这很正常,倭人干出这种事情,一点也不奇怪。”李骜淡淡说道。
后世美丽软在倭国的驻军,不也是如此吗?
那些驻军在倭国,简直就像是土皇帝一样,逍遥快活,倭人还不是照样巴结奉承?
他们在倭国拥有治外法权,犯了法倭国政府也无权管辖。
他们可以在倭国的土地上为所欲为,横行霸道。
他们的军营周围,总是围着一群想要攀附关系的倭人。
这些倭人为了能从驻军身上得到一点好处,不惜放下尊严,百般讨好。
有的为他们提供各种服务,有的向他们行贿送礼,还有的甚至像李景隆说的那样,把自己的妻女送上门去。
而倭国的政府,为了维护与美丽软的关系,对这些驻军的所作所为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甚至还会主动为他们提供各种便利条件,生怕得罪了这些“大爷”。
这种现象,已经成了倭国社会的一种常态。
倭人似乎已经习惯了被外来势力驻军,习惯了向强者低头哈腰。
说白了,他们的骨子里,就带着一种奴性。
只要你足够强大,他们就会对你俯首帖耳,百般顺从。
这和现在倭民巴结大明将士的行为,简直是如出一辙。
所以,李骜对李景隆说的这件事,一点也不感到意外。
因为这就是倭人的本性,是刻在他们骨子里的东西。
李景隆和徐增寿听后,都露出了恍然大悟的表情。
李骜随即脸色一沉,语气严肃地说道:“景隆,你立刻以都护府的名义通知全军将士。”
“倭人的这些伎俩,玩玩可以,但绝对不能走心,更不能因为私事而耽误了公事。”
“如果有人敢因私废公,触犯军法,不管他是谁,一律严惩不贷!”
“是,骜哥儿!”李景隆立刻躬身领命,心中对李骜的严谨和果断更加敬佩。
随后,徐增寿上前一步,汇报起了东海贸易的情况:“骜哥儿,目前的东海贸易,进行得可谓是如火如荼啊!”
“自从我们拿下倭国,打通了东海的贸易航线后,前来贸易的商船就络绎不绝。”
“光是长崎港口,每个月停靠的商船就有上百艘,征收的关税和商税加起来,就高达百万两纹银。”
“这些商船来自大明各地,还有一些来自东南亚的国家,他们带来了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又从这里运走倭国的白银、硫磺、海产品等物资。”
“贸易量越来越大,港口的吞吐量也在不断增加,我们不得不加派人力来管理。”
“而像长崎港这样规模的港口,在倭国还有十多个,比如大阪、神户、横滨、名古屋等。”
“这些港口也都非常繁忙,每个月的税收都很可观。”
“这就意味着,每年光靠这些港口的税收,就能为朝廷增加上千万两的收入。”
“这笔钱,对于我们正在大力发展的水师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
“而且,这还不包括我们正在开掘的金矿和银矿。”
“我们在倭国发现了多处金矿和银矿,目前已经投入开采的有五处。”
“那些矿场的产量也越来越稳定,每个月都能为朝廷输送大量的金银。”
“其中,位于九州岛的一座金矿,月产量就达到了上千两黄金。”
“这些金银的涌入,大大充实了朝廷的国库,也为我们后续的海外探索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
“另外,我们还在积极开拓与朝鲜、琉球等国的贸易往来。”
“目前已经和他们签订了贸易协定,双方的商船已经开始互通有无。”
“相信用不了多久,这部分贸易也能为朝廷带来可观的收入。”
顿了顿,徐增寿又补充道。
“不过,随着贸易的蓬勃发展,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有一些不法商人,为了谋取暴利,开始走私货物,偷税漏税。”
“还有一些地方官员,利用职权之便,与商人勾结,从中谋取私利。”
“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将会严重影响东海贸易的健康发展。”
“我已经派人进行调查,掌握了一些线索,正准备进行整治。”
“但这件事涉及到一些地方势力,处理起来比较棘手,所以想请骜哥儿指示。”
李骜听后,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东海贸易的蓬勃发展,不仅为水师建设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也大大增强了大明的国力。
“很好,增寿,你做得不错。”李骜赞许地说道,“贸易这块,你要继续盯着,不能有任何松懈。”
“一旦发现有人从中谋利,不管他是什么身份,有什么背景,都要直接连根拔起,绝不姑息!”
“只有保证贸易的公平和透明,才能让东海贸易持续健康地发展下去。”
“请骜哥儿放心!”徐增寿坚定地说道,“我一定会严格监管,绝不让任何人损害朝廷的利益。”
李骜点了点头,又问道:“对了,我之前让你们准备的那造船厂,都安排好了吗?”
李景隆立刻回答:“都安排好了,骜哥儿。我们从各地挑选了五百多名技术精湛的造船工匠,已经在长崎的造船厂集合完毕,就等你回来下令了。”
“很好。”李骜满意地说道,“明天一早,我就去造船厂看看!我们要尽快造出一批能够远航大洋的大船,为探索新大陆做好准备。”
“是!”李景隆和徐增寿齐声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