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达望着李骜年轻而充满朝气的面庞,往事如潮水般在脑海中翻涌。
想当年,他追随朱元璋从濠州起兵,一路披荆斩棘,南征北战。
鄱阳湖血战陈友谅,平江围城灭张士诚,挥师北伐驱除鞑虏……每一场战役都铭刻着他与朱元璋的兄弟情义,也见证着大明王朝从无到有的艰辛历程。
如今,岁月的风霜早已染白了他的鬓角,曾经并肩作战的战友袍泽也大多垂垂老矣,而新一代的年轻人正在历史的舞台上崭露头角。
在众多勋贵子弟中,李骜的出现,无疑给徐达黯淡的视野注入了一道耀眼的光芒。
这些元勋宿将的后代,大多养尊处优,不堪大用。
徐达的嫡长子徐允恭(徐辉祖),自幼饱读兵书,弓马娴熟,深得徐达真传,是他为数不多能寄予厚望的后辈。
至于其他人,李文忠的儿子李景隆,空有一副俊朗皮囊,腹中却无半点真才实学,只知声色犬马,贪图享乐;常遇春的儿子常茂,虽继承了父亲的勇猛,却性情暴戾,听闻还觊觎父亲的小妾,做出有悖人伦之事,实在令人不齿;而蓝玉,常遇春的小舅子,虽在战场上勇猛过人,却恃才傲物,行事张扬跋扈。
每每想到这些,徐达心中便满是失望。
鲜花着锦之后,往往盛极难继。
他们这些开国老将,日益渐老,新一代将领又大多平庸。
大明开国以来,虽已平定大半江山,但辽东尚未收复,北元残余势力依旧在塞外虎视眈眈。
徐达深知,在这关键时期,新一代将领的培养至关重要。
他们这些开国老将日渐凋零,可年轻一代却难挑大梁,这让徐达的心始终悬着,难以安定。
直到李骜在云南一战成名,徐达在北平得知消息时,震惊之余,更多的是惊喜。
傅友德、蓝玉、沐英等一众沙场宿将,竟都成了李骜的陪衬,三十万大军寸功未立,而李骜却凭借一己之力,巧用奇谋,兵不血刃地平定了云南。
徐达曾反复思量,若换作自己,能否做到如此地步?
最终,他不得不承认,李骜的临机应变之能,远超常人。
要是换做他徐达,说不定连大理城都到不了,就跟元军对砍起来了。
这就是李骜啊!
此子不仅骁勇善战,更能在关键时刻以奇谋破局,还善于鼓舞士气,实乃天生的将帅之才。
“李小子,你觉得蓝玉如何?”徐达目光深邃地盯着李骜,突然开口问道。
李骜一愣,眼中满是不解。
他没想到徐达会突然问起蓝玉。
呵呵,蓝玉?
这是个什么东西?
论功绩,远不如徐达、冯胜、李文忠、傅友德等人。
蓝玉虽然也立有战功,可在这些名将统帅面前压根就排不上号。
而且此人行事风格,实在令人不敢恭维。
当然,李骜也不是什么狂人,所以还是谨慎地斟酌着言辞:“蓝将军作战勇猛,是员虎将,在战场上确实能屡立战功。”
“但你似乎还有话没说?”徐达似笑非笑地看着他,眼神中透着洞悉一切的锐利。
李骜见瞒不过,索性直言:“只是这蓝玉性情太过跋扈,行事张扬无忌。在军中,他常以军功自傲,不把同僚放在眼里,甚至仗势欺人鞭笞军士;在朝堂,也不知收敛锋芒……如此下去,恐非社稷之福。”
徐达微微点头,神色凝重:“你能看出这些,说明眼光独到。”
“老夫今日与你说这些,是想让你明白其中隐秘。在我大明新一代将帅中,陛下日后多半会从蓝玉与沐英二人中挑选重点培养。太子朱标的正妻是常遇春之女,常茂自己不争气,做出那般丑事,早已被陛下舍弃。而蓝玉作为太子妃的舅舅,与太子有着姻亲关系,陛下定会重用他,甚至会将他扶持为军中新贵。”
“至于沐英,从陛下最近诏命中不难看出,云南不宁急需大将镇守,而这座西南门户,陛下定会交给他器重信任之人,所以沐英大概率会长期镇守云南,那蓝玉就成了新生代统帅的唯一人选。”
话听到这儿,饶是李骜都不得不承认,徐达这老登儿真是眼光毒辣、见识长远啊!
历史正如他预测的这般,沐英自云南收复后就一直镇守此地,后面子嗣后人开创了一个沐王府,几乎将云南给藩镇化,连老朱家的手都插不进去。
而蓝玉也确实成了新生代三军统帅,拜大将军印,统帅三军出塞北伐,一度在捕鱼洱海击溃北元王廷,彻底覆灭了北元,因此名声大噪,被誉为名将。
但事实上,当明军进至百眼井时,仍未发现元军踪迹,蓝玉一度想引军回撤,不敢继续深入下去,还是定远侯王弼力排众议坚持进军,这才成功发现元军,打出惊天大胜。
没有定远侯王弼,蓝玉连元军在哪儿都找不到!
所以,蓝玉真有什么拿得出手的功绩吗?
他不过是狗命好,成了常遇春的小舅子,太子标的姻亲,这才能被老朱多看一眼,直至晋升为三军统帅。
想到这里,李骜不禁冷笑一声:“姻亲又如何?若因私废公,重用这样的人,他日必成大患。蓝玉嚣张跋扈、性情暴躁,若是只做个冲锋陷阵的将领,或许还能发挥作用。可一旦掌权,手握大军,以他的性子,指不定会酿出什么祸事!”
徐达欣慰地看着李骜,拍了拍他的肩膀:“你能有这样的见识,老夫很是欣慰。蓝玉之事,你且记在心里。如今你深受陛下器重,又因是李文忠的侄儿,本就与皇家关系亲近。再加上你自身能力出众,日后陛下定会着重培养你,让你接替我与李文忠,成为三军新一代的统帅。”
“在这一点上,我与李文忠意见一致,会助你一臂之力!”
李骜心中一震,随即郑重回答道:“承蒙岳父大人看重,我定当不负所望。”
徐达满意地扶起李骜:“你能有这份觉悟就好。”
“这江山,是陛下与我们这些老兄弟一刀一枪打下来的,如今托付给你们这些年轻人,可不能出半点差错。”
“北元未灭,辽东未复,这天下还不安稳。你要多向那些老将学习,同时也要有自己的见解,切不可墨守成规。”
“是,岳父大人,小子记住了。”李骜目光坚定地说道。
徐达望着眼前这个充满朝气与才华的年轻人,心中感慨万千。
他仿佛看到了年轻时的自己,怀揣着一腔热血,跟随朱元璋踏上征程。
如今,他垂垂老矣,只能将希望寄托在李骜身上,期盼着他能扛起大明的未来,继续守护这片他们用鲜血换来的江山。
“去吧,妙清知道你来了,怕是早就等不及了。”徐达挥了挥手,脸上露出难得的笑意。
李骜恭敬地行了一礼,转身离去。
得到徐达的认可,真是不容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