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紫禁城,东宫书房内。
太子标正伏案批阅奏折,忽闻内侍来报,说有来自倭国长崎的密信送达,落款是镇国公李骜。
他心中一动,连忙放下朱笔,接过密信。
展开信纸,太子标逐字细读,越看眼睛越亮,脸上的喜色难以掩饰。
待看完最后一行,他猛地站起身,连声道:“好!好一个李骜!这法子想得妙啊!”
说罢,他也顾不得继续批阅奏折,揣着密信,快步朝着朱元璋所在的武英殿走去——这般关乎大明国库与海外布局的大事,必须立刻禀报父皇。
此时的武英殿内,朱元璋正与户部尚书商议江南税粮之事,见太子标神色匆匆地进来,不由得皱了皱眉:“标儿,何事如此慌张?”
“父皇,您看!这是李骜从倭国送来的密信!”太子标快步上前,将密信递到朱元璋手中,语气难掩兴奋,“李骜在信中说,他已从足利幕府手中拿到了佐渡金山与石见银矿的开采权,只是单凭明军与官府之力,想要尽快攫取矿脉资源,速度太慢。他提议,咱们可以放出消息,吸引大明的士绅商贾前往倭国,让他们出资出力,参与矿脉开采与东海贸易,咱们只需从中把控方向、收取赋税,既能快速充盈国库,又能借助民间力量稳固大明在倭国的影响力!”
朱元璋接过密信,仔细阅读起来。
随着目光移动,他脸上的表情渐渐从严肃转为玩味,看到最后,忍不住笑骂出声:“这个李骜,心是真的黑啊!这是把倭国当成肥肉,要拉着全大明的商贾一起去啃呢!”
一旁的户部尚书听了,也好奇地凑过来,待看完密信后,连忙躬身道:“陛下,臣以为,李大人这法子虽看似‘狠辣’,却对大明有益无害啊!如今大明刚经历战乱,国库虽有结余,但想要支撑各地水利、边防建设,仍显不足。佐渡金山与石见银矿若是能顺利开采,再加上士绅商贾参与贸易带来的税收,不出三年,国库定然能充盈数倍!”
朱元璋点点头,手指轻轻敲击着桌案,语气变得郑重起来:“你说得没错。这法子虽让倭国被刮一层皮,但对咱们大明来说,却是实实在在的好处。而且,商贾们涌入倭国,不仅能帮着挖矿、做生意,还能把大明的规矩、习俗带过去,久而久之,倭国自然会被咱们牢牢绑在大明的船上,李骜筹办的东海贸易,也能更快铺开。”
他顿了顿,看向太子标,下令道:“标儿,传朕旨意,让通政司立刻着手准备,操控舆论!就说大明远征军在倭国平定叛乱时,意外发现两处巨型矿脉——佐渡金山储量超百万两,且矿石成色极高,每吨矿石能提炼出五十两黄金;石见银矿储量更是惊人,预估能开采出千万两白银,且矿脉埋藏较浅,极易开采!另外,再加上一条,凡是前往倭国参与矿脉开采或贸易的商贾,朝廷可免除其三年部分赋税,还会由水师护送商船,保障安全!”
“儿臣遵旨!”太子标躬身领命,心中对李骜的计谋越发佩服——父皇这番话,显然是要把矿脉的“价值”往最大了夸,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吸引士绅商贾的目光。
通政司接到旨意后,不敢有丝毫耽搁,立刻联动京城的各大报房、茶馆、酒楼,将“大明在倭国发现巨型金、银矿”的消息散播出去。
起初,还有人半信半疑,觉得这不过是朝廷为了鼓励海外贸易编造的谎言。
江南的商贾们常年与官府打交道,深知朝廷偶尔会用“利好消息”引导民间动向,更何况“百万两黄金、千万两白银”的矿脉,听起来太过夸张,倒像是话本里才有的情节。
苏州的绸缎商张万隆拿到京城传来的报纸时,还笑着对伙计说:“这通政司的笔杆子也太能吹了,倭国那弹丸之地,哪来这么多宝贝?怕是想让咱们去海外吃苦头呢!”
北方的士绅们更是谨慎,不少人聚集在茶馆里议论,有人说“矿脉定是真的,但说不定早就被明军把控,轮不到咱们分一杯羹”,也有人说“海上路途遥远,还得提防倭寇,风险太大,不如守着家里的田产安稳”。
一时间,虽有心动者,却大多持观望态度,真正愿意动身的人寥寥无几。
可没过几日,通政司便放出了一批由李骜从倭国传回的“证据”,瞬间打破了民间的疑虑。
先是在南京、苏州、杭州等大城市的官府衙门前,专门搭建了展台,将几块拳头大小的黄金、白银矿石陈列其中——黄金矿石泛着耀眼的光泽,用小刀轻轻刮擦,便能看到细碎的金屑;白银矿石更是通体泛白,质地细腻,懂行的商贾一眼便看出,这是成色极佳的富矿,提炼难度极低。
展台前还摆放着大幅的矿脉图纸,上面详细标注了佐渡金山与石见银矿的范围、矿道走向,甚至用红色标注出“已探明可开采区域”,图纸右下角还盖着“大明倭岛都护府”的官印,显得格外权威。
更让人心动的是,通政司还安排了几名从倭国回来的明军士兵,分散在各大城市的茶馆、酒楼中“现身说法”。
这些士兵穿着整齐的铠甲,说起矿脉景象时绘声绘色:“咱们去佐渡岛勘察的时候,那金山一眼望不到头!山脚下随便挖一锄头,都能看到金灿灿的矿石,有的地方甚至能直接捡到天然金块!石见银矿更厉害,矿洞宽敞得能跑马,里面的银矿石堆得跟小山似的,咱们将士们都看呆了,都说这辈子没见过这么多银子!”
士兵们还故意“透露”,说镇国公已经下令,会在矿脉周边修建驿站和防御工事,保障商贾的安全,甚至会派水师战船护送商船往返,不用担心倭寇侵扰。
这些“证据”一出,民间的疑虑瞬间烟消云散。
原本持观望态度的商贾们,纷纷涌到官府打听详情;中小地主们也开始变卖田产、筹措资金,生怕晚了一步错失良机。
苏州的张万隆更是第一时间带着厚礼拜访当地知府,请求优先登记前往倭国的商队名额;北方的几名士绅甚至联合起来,凑了数十万两白银,打算直接在佐渡金山承包一片矿场。
短短几天内,“去倭国挖矿淘金”便成了大明百姓口中最热门的话题——无论是京城的茶馆酒楼,还是江南的市井街巷,亦或是北方的乡村集市,人们三句话不离矿脉与倭国,连孩童都能说出“佐渡金山挖黄金,石见银矿赚白银”的顺口溜。
各地官府设置的“倭国商队登记点”前,每天天不亮就排起长长的队伍,队伍从衙门口一直延伸到街角,甚至有人带着铺盖卷连夜排队,就为了能尽早登记名额。
排队的人里,既有手握重金、打算承包矿场的富商巨贾,也有凑齐几两银子、想跟着商队做帮工的穷苦百姓;有经验丰富的矿师、铁匠,也有擅长记账的账房先生,甚至还有不少农户放下锄头,盼着能去倭国挣一笔“比种十年田还多的钱”。
登记点的官员忙得脚不沾地,每日登记的商队、个人数量都在激增,桌上的登记簿换了一本又一本,笔墨用了一罐又一罐。
有的商队为了能尽快拿到官府开具的“出海凭证”,还主动向官府捐赠物资,只求能插队办理;不少地方甚至因为排队人数太多,出现了争抢位置的小冲突,官府不得不加派衙役维持秩序。
民间对前往倭国的热情,彻底被点燃——有人变卖家中田产、商铺,将全部身家投入到前往倭国的筹备中;有人联合邻里乡亲,组成小型队伍,打算抱团前往倭国;还有在海外经商的商人,特意从南洋、吕宋等地赶回大明,只为加入淘金的队伍。
一时间,大明上下都弥漫着一股“去倭国淘金”的热潮,所有人都坚信,只要能抵达倭国,就能抓住改变命运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