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书房内的气氛凝重得几乎让人窒息。
朱元璋手指轻轻敲击着龙椅扶手,目光在李骜和朱标之间来回扫视,显然太子标那番有理有据的分析,已经让他心中的天平彻底倒向了反对的一方。
“骜儿啊,”朱元璋终于开口,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朕知道你心怀大志,也相信你所言非虚。但标儿说得对,大明现在经不起折腾。”
他顿了顿,声音沉了下去,“那新大陆远在天边,就算真有黄金白银,也得有命去拿!水师的情况你不是不清楚,强行出海,就是把活生生的人往海里扔。”
李骜嘴唇微动,似乎还想争辩,朱元璋却抬手阻止了他:“朕意已决,此事不必再议。你在倭国立了大功,好好休息休息,但海外探索之事,以后休要再提。”
眼看老朱就要拍板定论,李骜心中急如焚。
他知道,一旦朱元璋说出口,再想改变主意就难如登天。
就在朱元璋准备挥挥手让他退下时,李骜突然往前一步,大声道:“陛下!臣还有一言,关乎大明国运,恳请陛下容臣说完!”
朱元璋眉头一皱,显然有些不悦,但见李骜神色急切,不似作伪,便笑着道:“说吧,朕倒要听听你还有什么说辞。”
李骜深吸一口气,压下心中的激动,沉声道:“陛下,臣之前所言的黄金白银,不过是那传教士的片面之词,臣并未全信。但臣真正在意的,并非那些身外之物,而是那片大陆上的三种高产粮食作物!”
“高产粮食?”朱元璋和朱标同时愣住,异口同声地问道。
“正是!”李骜语气肯定,“那传教士曾向臣详细描述过,那三种作物分别名为玉米、番薯和土豆。此三种作物适应性极强,无论山地、丘陵还是贫瘠之地均可种植,且产量极高——足以达到亩产二三十石!”
“二三十石?”朱标下意识地重复了一遍,随即皱起眉头,语气中带着明显的怀疑,“阿骜,你是不是听错了?我大明最优质的水稻,在江南鱼米之乡,亩产也不过两三石。就算是北方的小麦,亩产最多也才一石有余。亩产二三十石,这怎么可能?怕不是那传教士故意夸大其词,哄骗于你吧?”
亩产二三十石?!
这是什么概念?
在大明,即便是在最富庶的江南鱼米之乡,采用最精细的耕作方式,水稻的最高亩产也不过是两三石;而在北方旱地,小麦的亩产通常只有一石左右,遇到灾年甚至会颗粒无收。
所以,二三十石的产量,是水稻的十倍甚至是小麦的二十倍。
这意味着同样面积的土地,过去只能养活一个人,现在可以养活十几甚至二十个人!
可是……世间真有这般高产的作物吗?
他话还没说完,一直沉默的朱元璋突然猛地从龙椅上坐直了身体,眼中爆发出惊人的光芒,厉声打断了朱标:“标儿!住口!”
朱标被父亲突如其来的暴怒吓了一跳,下意识地闭了嘴,不解地看向朱元璋。
朱元璋却根本没看他,目光死死地盯着李骜,声音因激动而有些颤抖:“骜儿你再说一遍!那粮食作物,当真能亩产二三十石?”
李骜郑重地点了点头,一字一句道:“陛下,太子殿下,臣所言千真万确!那传教士手持一本画册,上面清晰地画着那三种作物的形态,并明确告知臣,在他们西洋,已有国家引种成功,亩产确实能达到二三十石!”
当然,这个时候西方国家没有引种成功,李骜这样说只是为了增加可信度罢了。
“二三十石……二三十石啊!”朱元璋喃喃自语,双手紧紧攥成了拳头,指节因为用力而发白。
朱元璋猛地从龙椅上站起身,双手背在身后,在御书房内快步踱来踱去。
他的目光死死地盯着地面,仿佛要在金砖上看出个洞来。
亩产二三十石!
这个数字像一道惊雷,在他脑海中炸响,让他这位见惯了大风大浪的开国皇帝,一时间竟有些手足无措。
他想起了自己少年时的光景。
濠州的荒年,父母兄长一个个因为饥饿和瘟疫离他而去。
他曾亲眼见过百姓为了半块发霉的饼子大打出手,见过饿殍遍野、易子而食的惨状。
那时候,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能有一口饱饭吃。
后来,他投军起义,南征北战,从一个放牛娃一步步走到了皇帝的位置。
在无数个浴血奋战的夜晚,支撑他走下去的,除了推翻暴元的决心,还有一个深藏心底的宏愿——等他当了皇帝,一定要让天下的百姓都能吃饱饭,穿暖衣,再也不用受他当年所受的苦。
建国这些年,他宵衣旰食,殚精竭虑。
他下令休养生息,鼓励农桑,兴修水利,减免赋税。
他以为自己已经做得够多了,可每年各地上报的灾情奏折,还是让他夜不能寐。
江南的粮食虽多,却要耗费巨大人力物力运往北方,一旦漕运受阻,北方就可能爆发饥荒。
朱元璋深知,粮食就是大明的根基,是百姓的命。
只要粮食够了,百姓才会安居乐业,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可他穷尽心力,也只能将亩产提高那么一点点。
他甚至以为,这已经是土地的极限了。
可现在,李骜告诉他,有粮食能亩产二三十石!
这不是梦!这是真的!
朱元璋的脸上,震惊的表情渐渐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难以抑制的狂喜。
他的嘴角不自觉地向上扬起,眼中闪烁着异样的光芒。
他仿佛已经看到了,不久的将来,大明的田野上,再也不是稀疏的庄稼,而是金灿灿的玉米、沉甸甸的番薯和饱满的土豆。
百姓们再也不用为了粮食发愁,孩子们能吃饱饭,长得壮壮的。
国库的粮仓会堆得满满的,再也不用担心天灾人祸。
他朱元璋的宏愿,终于有机会实现了!
朱标站在一旁,整个人彻底懵了。
他张了张嘴,却发现自己什么话都说不出来。
他从小在皇宫长大,对粮食产量有着极其清晰的概念。
他知道,大明之所以能维持稳定,全靠江南的粮食源源不断地运往北方。
一旦遭遇天灾,粮食歉收,各地就会爆发饥荒,甚至引发民变。
如果真的有能亩产二三十石的粮食,那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同样的土地,能养活十倍甚至更多的人!
意味着大明再也不用担心饥荒,意味着可以开垦更多的荒地,意味着国家的粮食储备将变得无比充裕!
“父皇……”朱标终于找回了自己的声音,语气中充满了难以置信,“这……这是真的吗?世上真有如此高产的粮食?”
朱元璋停下脚步,看向李骜,眼神中充满了急切:“骜儿,你可有把握?那传教士的话,可靠吗?真有这般神奇的作物?还有那三种作物,真的能在我大明种植成功?”
眼见老朱这心急如焚的模样,李骜脸上顿时露出了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