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7章 徭役?倭民不是现成的嘛!
朕闻上古2025-10-18 14:402,608

  朝会结束后,李骜便奉旨前往御书房。

  此时的御书房内,烛火通明,朱元璋正与太子朱标围坐在一张紫檀木桌旁,桌上摊着一幅大明疆域图。

  见李骜进来,朱元璋抬了抬下巴,示意他坐下,开门见山地问道:“骜儿,朕将倭国定为罪民区,你觉得如何?”

  还未等李骜开口,太子朱标便率先问道:“阿骜,倭国虽有罪,但将其定为罪民区,是不是太过严苛了?毕竟倭国百姓多为无辜,如此一来,恐会引起他们的怨恨,日后难以管束。”

  李骜闻言,神色凝重地站起身,拱手道:“太子大哥有所不知,倭人本性卑劣,向来是‘知小礼而无大义,拘小节而无大德,重末节而轻廉耻’!”

  “他们平日里讲究繁文缛节,看似彬彬有礼,可一旦涉及国家大义、民族根本,便会毫无底线。他们畏威而不怀德,实力强盛时便会化身盗寇,劫掠沿海,残杀我大明百姓,抢夺我大明财物,毫无半点怜悯之心;实力衰弱时则会卑躬屈膝,假意臣服,献上些许贡品,便想换取喘息之机。”

  “父皇当年派使者前往交涉,他们竟敢斩杀天使,如此狼子野心,昭然若揭!若是给他们任何利益,哪怕只是一个藩属的虚名,一旦有机会,他们必定会再次反叛,重蹈倭寇之祸的覆辙!”

  “到了那时,我大明将士的鲜血岂不是白流了?沿海百姓的苦难岂不是要再次上演?”

  他顿了顿,语气更加坚定:“如今大明境内,徭役繁重,百姓苦不堪言。徭役之苦,十倍于赋税!”

  徭役之苦,十倍苦于赋税!

  这并非是李骜在夸大其词,而是底层百姓最真切的血泪心声。

  赋税虽重,百姓尚可通过辛勤耕作、省吃俭用勉强应付,至少还能守着自家的一亩三分地,有个念想。

  但徭役一来,便意味着要背井离乡,投身于那些艰苦卓绝、甚至九死一生的劳役之中,其痛苦程度,远非赋税所能比拟。

  首先,徭役的征调毫无规律可言,且极其频繁!

  朝廷兴修水利、修筑城墙、开凿运河、营造宫殿等,无一不需要大量劳动力。

  一旦有工程启动,地方官便会按户摊派,无论你家中是否有老弱妇孺,是否正值农忙时节,都必须有人应役。

  农忙时,正是播种或收获的关键时期,家中主要劳力被征走,田地便会荒芜,一年的收成也就没了着落。

  可官差只管催逼,容不得半点拖延,否则便是抗旨不遵,会招来牢狱之灾甚至杀身之祸。

  江南地区曾有农户,因丈夫被征去修河,妻子独自带着幼儿耕作,遇上旱灾颗粒无收,最终只能卖儿鬻女,自己投河自尽。

  这样的惨剧,在大明各地屡见不鲜!

  其次,徭役的劳动强度极大,条件极其恶劣。

  被征发的百姓往往要承担超体力的劳动,如搬运沉重的石料、泥土,在酷暑或严寒中持续劳作十几个时辰。

  他们吃的是掺着沙子的粗米,喝的是浑浊的河水,住的是简陋的草棚,甚至连遮风挡雨的地方都没有!

  许多人因此累垮了身体,患上重病,却得不到任何医治,只能在痛苦中死去。

  更可怕的是,一些高危工程,如修建长城、开矿等,死亡率极高。

  百姓们如同蝼蚁般被驱赶到危险地带,稍有不慎便会坠入深渊、被巨石砸死或死于矿难。

  山西大同的铁矿场,曾有一次矿难,一次性掩埋了三百多名矿工,官府却只派人清理了矿道,第二天便又征调了一批百姓下矿,仿佛什么都没发生过。

  一条人命在他们眼中,甚至不如一件工具值钱。

  此外,徭役还伴随着无尽的虐待和盘剥。

  负责管理徭役的官吏和监工,大多贪残暴虐,对百姓非打即骂!

  他们会肆意克扣百姓的口粮,将原本就少得可怜的粮食中饱私囊,只给百姓留下勉强能活命的残羹剩饭。

  同时,他们还会索要贿赂,美其名曰“孝敬钱”,若有百姓反抗或无法完成任务,便会遭到毒打,甚至被活活打死!

  山东某地曾有监工,因一名百姓没能按时完成搬运石料的任务,便下令将其绑在树上,用鞭子抽打了整整一个时辰,最终那名百姓血肉模糊,气绝身亡!而监工却面不改色,只是让人将尸体拖走,继续催促其他人干活。

  许多百姓为了能少受些苦,不得不变卖家产,向官吏行贿,最终落得家破人亡的下场。

  最让百姓绝望的是,徭役的期限往往很长,短则数月,长则数年。

  在这漫长的时间里,他们与家人天各一方,生死未卜。一封家书,往往要辗转数月才能送达,甚至石沉大海。

  家中的妻子儿女无人照料,老人无人赡养,许多家庭因此妻离子散、家破人亡。

  留守的妻子,不仅要独自承担起田间的劳作,还要应对官府的各种摊派和地痞流氓的骚扰。

  她们白天在地里累死累活,晚上还要为远方的丈夫担忧,常常以泪洗面。

  许多妇女不堪重负,或病倒,或被逼无奈改嫁,只留下年幼的孩子无人看管。

  家中的老人,失去了儿子的赡养,生活更加艰难。

  他们年迈体衰,无法劳作,只能靠邻里的接济勉强糊口。

  一旦生病,更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最终往往在孤独和病痛中死去。

  年幼的孩子,失去了父母的关爱和教育,只能像野草一样生长。

  他们有的流落街头,成为乞丐;有的被拐卖,沦为他人的奴仆;有的甚至因为饥饿和疾病,早早地夭折。

  即便有幸能活下来,回到家中,也往往发现家园早已荒芜,亲人早已不在,只剩下断壁残垣和满院的杂草。

  曾经温馨的家,如今变成了一片废墟。这种物是人非的凄凉和绝望,足以让任何一个坚强的人崩溃。

  有的百姓回到家后,发现妻子已经改嫁,孩子不知去向,只能在空荡荡的屋子里痛哭流涕,最终选择了流浪或自尽。

  还有的百姓,虽然家人还在,但长期的徭役已经让他们身心俱疲,百病缠身,再也无法像以前一样劳作,只能拖累家人,在愧疚和痛苦中度过余生。

  陕西有位老兵,被征去戍边三年,回来后发现妻子早已被恶霸欺凌致死,儿子不知所踪,家中的田地也被邻居侵占,他万念俱灰,最终在自家的破屋中上吊自尽。

  这样的故事,在大明的土地上每天都在上演。

  因此,对于底层百姓来说,徭役就是一场灭顶之灾,其痛苦程度,确实要十倍、甚至百倍于赋税!

  既然徭役如此之苦,百姓怨声载道,那为什么不解放徭役呢?

  这不是有现成的倭民吗?

  倭国刚刚被平定,那些曾经的武士、大名,以及普通的倭国百姓,都是罪民。

  既然是罪民,就该为他们的罪行付出代价。

  将他们征调到大明来服徭役,替代大明百姓去做那些最苦、最累、最危险的工作,既能惩罚倭人,又能解放大明的劳动力,让百姓们专心从事农业生产,这难道不是一举两得的好事吗?

  大明的百姓可以不用再背井离乡,不用再忍受虐待和盘剥,不用再担心家人的安危,他们可以守着自己的田地,过上安稳的日子。

  而那些倭民,他们本就犯下了滔天罪行,让他们服徭役赎罪,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他们的生死,根本不值一提!

  这样一来,大明的粮食产量会增加,国库会充盈,百姓会感恩戴德,朝廷的统治会更加稳固。

  如此百利而无一害的事情,为什么不做呢?

  李骜的这个想法,虽然听起来有些残酷,但却是解决大明徭役问题的最佳方案。

继续阅读:第538章 狠辣毒计?这是利国利民啊!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大明暴徒,老朱绷不住了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