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思铭和李鹤鸣一直到等着厂公发言了,到底所谓何事请客吃饭?
刘瑾终于开口,道:“今天宴请李大人过来,是有一些唐突,不过事出有因,实在是没有办法……”
也不知道太阳是从那一面出来了,这位厂公大人的语气,居然能够如此的礼贤下士,刷新了众人的三观。
越是这样,越是把李鹤鸣吓个半死,都不知道到底出了什么大事,越引得这位权倾朝野的大人物,肯放下段位,同他客气如厮!
“厂公,您有吩咐,就只管吩咐,我等虽然不屑,不过能帮上忙地方,自当赴汤蹈火,在所不惜了。”
有了这个表态,刘瑾的脸一下和缓了许多,忽然道:“家母病得很重,看了很多大夫,都不管用,开了不少的方子,吃了药之后,病情就更加的重了,素闻李大人妙手回春,在朝廷里出名得很,所以……”
搞了半天,是这个事。
陆思铭没差点儿笑了出来,看不出来啊,这李鹤鸣还是神医。
其实李大人的医术,起初并没有名气,不过去王府,给几位王爷治疗好了几位王爷的病,故而口口相传,大家都知道了他的医术是很高明的。
李鹤鸣的祖上都是习医的,一路传下来,他的父亲感觉学医并没有太大的出路,就在李鹤鸣十二岁的年纪,不再传授医术,反而将他送去了私塾习文,赶巧了这小子的悟性极高,没有十年光景,科举就入围,从此踏上了仕途。
当然他的医术根底还在,可与传说中的那样的神乎其神,还是差了很多。
刘瑾的要求一提出来,李鹤鸣的额头汗水就斗大一颗冒了出来。心中暗想:“若是没有治疗好,那我可不是死罪一条?”
人怕出名猪怕壮,不知道什么时候,把他会医术的事情给传出去了,还传得有模有样,有一点儿华佗在世的错觉了。
“怎么?大人不肯?”
刘瑾的眼神,忽然变得犀利了起来。李鹤鸣连忙回道:“岂敢,我不过是略懂医术,都是同僚们拿我来开涮,要是厂公大人不嫌弃,倒是愿意到府上一试,不过万一下官才疏学浅,还请厂公大人勿怪……”
好家伙的,先把丑话说在前头,把路给铺垫上,果然是够老道。
刘瑾露出了喜色,道:“放心,大人尽力就好,要是现在有时间,大可以吃完饭就走……”
这个时候还吃什么饭?李鹤鸣道:“病人要紧,现在就走。”
厂公自然是高兴,现在心急火燎,就是希望能够出现奇迹,御医来了一波又一波,现在是江郎才尽了,请李鹤鸣其实心疼,多少有点死马当活马医了。
到了刘瑾的府邸中,离皇宫外大街并没有多远,有一处三进三出的小院子,并没有多少的奢华,不过大门口外,站了好几名侍卫,也足见此府邸主人的身份尊贵。
最后一个院子里,房屋内的光线不错,周围站了好几个伺候的丫头。
卧床上的老夫人,已经面色苍白,有气无力的样子,似乎已经病入膏肓了,望了刘瑾一眼,却说不出话来。
有丫头过来,端来了椅子,让李鹤鸣坐下来号脉。
李鹤鸣观察了对方的气色和嘴唇,再来慢慢的号脉,他虽然算不上神医,不过一个郎中的资格还是够得。
等了许久,李鹤鸣心中是有数了。却见到了陆思铭查看了病人的舌苔,眼睛。不知道这个家伙来捣什么乱?
在后面的刘瑾,好奇的问道:“临川老弟,你也懂么?”
陆思铭道:“嗯,我学过几年,也是略懂一二。”
刘瑾道:“那你说说看,到底家母是怎么了?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陆思铭道:“老妇人得的不是什么大病,不过是平日里偶感的风寒,绝就绝在,小小的风寒,怎么会发展成如此的顽疾?”
“说得是!……”
李鹤鸣马上赞同的说了出来,不住的点头,因为刚才他心中的疑惑,全部给陆思铭讲了出来。
不过刘瑾心中就高兴了,叫两个人过来,是要解决问题的,不是来提出问题的,不能解决问题,来了又有什么意义?
其他的人还没有说话,陆思铭却喧宾夺主,道:“把府上看病的郎中给叫过来!”
刘瑾微微一笑,道:“去把宫中的张御医和李御医都叫过来。”
搞了半天,给老妇人看病的,都是宫中的御医了,都是这个级别了,还没有治疗好,看来老夫人的病,不是这么轻易能够摆平的事。
不过多久,两名御医都被请过来了,现在能够有资格在宫外请动御医的,也就只有刘瑾刘大人了。
两个人恭敬的站在了卧床前的一边,陆思铭详细的询问病情,基本上也知道了,老妇人得了风寒之后,用了不少的方子,不过越吃病越厉害,一直拖到了现在,有病入膏肓的症状。
陆思铭问道:“你们两位,现在有什么意见?”
其实这个两个人的意见,刘瑾意见当成了狗屁,毕竟吃了这么久的药,都不见好,什么宫廷御医,分明是来混饭吃的家伙,若不是碍于皇帝的面子,这两个老家伙意见被拖出去斩掉了。
“脉相是风寒,却不知道为何,开了一些调理的方子,不见效果也就罢了,却是越吃越糟糕……”
两位御医的眉头,都缩成了一道浓墨!
就在说话的功夫,老夫人似乎没有了精神,又昏昏的睡过去了,两位御医心中均知道,要是再这样下去,肯定是要见阎王的,就是不知道厂公会不会怪罪他两。
陆思铭过去,又给了老夫人号了一回子的脉,朗声道:“嘴唇是泛红,虚火很盛,应该会诊没有问题。”
作为21世纪穿越过来的人,陆思铭心中是知道的,风寒的诱因特别的多,夜晚受了寒,或者是饮食出了问题,又或者是肿瘤,癌症等等,导致了免疫力的下降,生成了这样百治不好的病,要是那样就出大麻烦了,毕竟大明朝,可没有大型的检测仪器,一切都凭个人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