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章:幽静小楼谋远图
禾帆子2025-08-19 09:593,084

  伍秉鉴吃了一惊,看看四周,低声说:“此处不是说话的地方,甘先生随我来吧。”

  甘林点点头,伍秉鉴走出会客厅,对门口的侍从低声吩咐一番,然后自己径直走了,侍从对甘林说:“甘先生,请随我来。”

  二人穿过这座大厅,进到内院里,沿着一条红沙岩路一路朝内院中心走去。

  甘林抬眼看看四周,这是一片花园,四周种满了各种各样的花朵,有东方人喜闻乐见的牡丹和曼陀罗,也有洋人爱看的鸢尾花和郁金香,香气四溢,曲径通幽,在这片闹市中,端的是一处美丽的去处。

  穿过这片花园,就来到了后院的中心地区,这里有一片水池,池中间是一间外表典雅的中式小楼,侍从领着甘林来到这座小楼面前,这才说到:“浩官大人随后会亲自过来,还请阁下在这里略为等候。”

  说完,侍从就匆匆忙忙地离开了。甘林抬头,看到小楼门上的一块巨大的牌匾,上书“怡心阁”三个大字。过往什么哥特式、复兴式、巴洛克式建筑见得太多了,如今看到这间小小的二层中式小楼,甘林感到无比地亲切。他轻轻迈过暗红色的门槛,走进这间小楼,眼前立刻呈现出了一间四四方方的书房,各种文房四宝摆满了面前的书桌,四周全都是书架,上面摆满了各种装帧精美的古书,在角落还有两排西式书架,上面也摆了一些洋文书籍。

  书房正中间的顶上,裱着一幅巨大的书法:“义利并举”四个大字。甘林抬头,看着这四个字,心思飞快地旋转。

  过了好一会儿,才听到身后伍秉鉴的声音:“甘先生久等了。此处是在下平时静思独处的小院,没有我的命令,这里谁都无法进来。”

  甘林急忙扭头,朝伍秉鉴拱拱手:“于闹市之中独享如此静谧之所,浩官大人品味卓著,在下佩服万分。”

  伍秉鉴摆摆手:“呵呵,不要看这里繁花似锦,亭台楼阁,好似一片欣欣向荣之象,其实作为商人啊,我们才真的是凡事小心,如履薄冰呀,日常烦心事情多了,在下就会在这所小院里,点起一壶熏香……好啦,说这些倒也无用,甘先生要秘密觐见圣上,为何不去找官府?却偏偏找到我这么个商人?”

  在大清国,士农工商四民当中,商人,是社会的最底层,最被人看不起的存在,民间常言‘无奸不商’,虽然历史上出过不少有名的大商人,比如春秋时期的陶朱公范蠡,战国时期的吕不韦,元末明初的沈万三等等,但纵观整个中国社会,商人一直都是‘虽有万贯家资,本身仍是贱民’的存在。别说见皇上了,就是见个广东巡抚,那眼睛都不能高过巡抚官袍上的第九个扣子……

  “若是上朝觐见,自然需要去投奔衙门寻求引见,但是……7年前,在下在北京被四处通缉,闹得满城风雨,最终好不容易才从京城里逃出来,如今……”

  伍秉鉴微微一笑:“原来当初被骂‘蛊惑人心、图谋不轨’的,就是甘先生啊!”

  甘林刚穿越,就在京城里闯下了大祸,差点被当时的军机大臣和珅给砍了脑袋,此处前文已经提过,暂且按下不表。

  甘林点点头,继续说道:“之后为何流亡国外,皆因在下向皇上进言,提倡学习西方,推进工业化,发展生产,在如今洋人步步紧逼的情况下,兴我华夏,与西方抗衡……唔,当今世界,唯一有能力与西方抗衡的国家,就只剩下我大清王朝一家而已……”

  “此事在下也略有耳闻,只是,甘先生可有想过,当年的朝廷是什么样,如今,仍然是什么样,甘先生何以断定,此番回国,就能有所改观呢?”

  “这也是我之前一直给军机处写信的原因。在欧洲期间,我深刻领会到,如今我大清,正在渐渐落后于欧洲列强,若是不能急起直追,现在我们还能平平安安地贸易,但不久的将来,当英国人、法国人、美国人、荷兰人,他们的实力越来越强大以后,我大清,势必会成为他们手里的待宰羔羊……”

  “有这等事?”

  “鸦片贸易,就是前奏!洋人对于我天朝的物产,早就垂涎三尺,当我们将茶叶、丝绸、瓷器等东西卖给他们,白银源源不断地流入我大清时,这些嗜钱如命的商人们,难道会善罢甘休吗?浩官大人既是商贾,自当晓得自古商人逐利,如今,欧洲很多地方,这种逐利的行为,已经渐渐形公开化,制度化,规范化,他们甚至公然鼓吹,只有赚够足够多的金钱,那才是他们受了祝福的象征……在这种浪潮下,洋商来我大清,次次都是出超的话,如果您是洋商,您会怎么想?”

  伍秉鉴默默沉思,捋着自己下巴上的一撮胡须:“甘先生此言,确有一定道理,然我一介草民行商,却又如何能帮得到您去见圣上?”

  甘林急忙拱手行礼:“在下自然是不能,但浩官大人可就未必了。据我所知,前朝圣上,包括当今圣上,都对洋人的很多小东西特别好奇,十三行有不少货物,都有专门上贡的渠道,可以直通大内……”

  “你好大的胆子!知不知道这样做一旦被抓,后果可不是你一个人承担!”伍秉鉴勃然大怒,他以为甘林是想化装潜入皇宫内部,这么做不但危险重重,一旦出事,就连十三行,都逃不了干系。

  “浩官大人,您听我把话讲完,王宫大内,戒备森严,单凭我个人之力,如何进得了那里啊?我是希望由您,或者帮忙联络江浙地区的商人,是否可以策划一个皇帝的南巡……”

  “呵,当今圣上勤于政务,怕是不如先皇那般,喜好下江南咯!”伍秉鉴苦笑一下。

  当今的嘉庆皇帝,因为国内连续的内乱,再加上东南海盗的猖獗,每日虽然勤于政务,却依然无法弥补财政亏空,到处是拆了东墙补西墙,若不是当年雍正皇帝的‘摊丁入亩’政策,大清朝恐怕崩溃得就要比预期还要快得多了。

  “在下那100多封信,全是为了这一刻而准备的。若是见不到皇上,这些信件就全都无用了……”甘林于是附在伍秉鉴耳边,悄悄地说上了一条计策。

  伍秉鉴点点头,随后又问:“就算如此,此事依然难于登天,一旦失败,怡和行怕是……”

  “在下手上有不少工业化的方案,但这些方案都需要钱……”甘林又将欧华航运的事情,和伍秉鉴交了个底,并表达了愿意和怡和洋行合作的意愿。

  “浩官大人,此时若不抓住这个机会,若干年后,当洋人的战舰真的开进珠江口时,官府若要筹集军费抵抗,会先从谁身上开刀?”甘林压低声音,“沈万三的例子,难道大人忘了么?”

  伍秉鉴何等聪明之人,他当然知道元末明初第一商人的故事,或者说,本朝的晋商、江淮的盐商们,命运也都差不多。他捋着胡子,静静听着甘林,将一些具体的措施继续讲完。

  “投资?分红?你这个想法倒是挺新鲜,愿闻其详。”

  “浩官大人,这也不是什么新鲜事,其实就是一个‘将零散的钱财聚集起来办大事获利,再给所有参与的人分利息。如果大事没办成造成亏损了,也可以由众人一起来承担,每个人身上所要担负的风险,就会小很多。’这么个原理而已。”

  伍秉鉴点点头:“所以,就像刚才阿斯特那么个情况,他一下子欠下了我怡和行7.2万美元,可如果是十三行每人都给他一部分钱,那么,这个7.2万的债务,就可以十三家共同均摊,每家的风险就大大减小了。可若是这么一来,那十三家里,若是没个管事的,那岂不是会乱?”

  “没错,所以只需要将‘股份’按照比例制定好,谁的股份多,那么谁就说话算数,另外,通过一个‘控股公司’,来掌握旗下的‘实体公司’,另外,控股公司里面,也需要这些,还有这些……”甘林又在伍秉鉴面前一番比划,给他讲解一番公司做大后,少数领导者通过股权与合同,来保证对公司整体控制权的原理。

  这种管理理念,在甘林的时代里,是一种见怪不怪的管理模式,但是在19世纪初,这仍然是一种非常新奇的管理制度。不仅伍秉鉴没有听说过,就算是换了内森·罗斯柴尔德他老爹过来,估计也得琢磨一阵子。

  甘林将这些秘密,都保留在了回国之后,才渐渐一点点公开,而且这些公开,也不是对所有人,而是只对个别人公开,只有达到这个级别,才能晓得这个级别所该知道的内容。

  这一点智慧,还正好就是和石匠工会学习的。因为不是所有的东西,都是知道得越多越好,有的人,没有驾驭这些知识的能力,这样的人,知道这些以后,反而会害了他们,所以,甘林做这些事情时,就非常小心。不该开口时,绝不开口,免得给自己惹麻烦。

继续阅读:第184章:盛宴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1805:师夷长技以图强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