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敬天摇摇头,“都没把握。天池老人性格怪癖,除非打赢他,否则,不可能将他请出来。林大豹子是土匪,这些年祸害了不少人,除非赦免他的罪,并花大价钱才有可能请动他。邢雪剑倒是好说话,但他住在高耸入云的雪剑峰,还在半山腰布下了剑阵,就算是武神,想要登上去都有一定的难度。”
聂空听了却是脸上浮现出了一抹喜色。
“那就从邢雪剑开始!”
随后,他站了起来,大声道:“北疆是我们的家,我们必须守卫它!绝不能让晋狗踏入北疆半步,所以,接下来大家各司其职,务必做到万无一失。至于我则去雪剑峰一趟,一定把‘邢雪剑’请出来。”
“至于其他的战略,就按白银将军的建议去做。”
“有太子在朝廷做内应,相信这一次,朝廷绝不会再克扣我们的粮饷。”
聂空没有提宰相的儿子‘高玉剑’,也没有提礼部尚书‘陈和安’,因为他还不想暴露自己是五皇子的身份。
“好了,大家都行动吧。”
说完,聂空就离开了大厅,准备做热气球去雪剑峰一趟。
……
楚都,郢阳城。
皇宫。
景和皇帝端坐在龙椅之上,脸色阴沉如水。
“诸位爱卿,北疆好不容易即将迎来大丰收,晋国却在这个时候调动百万大军,准备南侵!这是对我大楚赤果果的蔑视!”
景和皇帝声音冰冷,“诸位爱卿可有应对之策?”
兵部尚书‘魏延’第一个站了出来,义愤填膺道:“对于晋国的挑衅,我们必须以牙还牙,以血还血!”
户部尚书也随后站了出来,不过,他脸上流露出的神情却不是愤怒,而是苦涩。
“魏尚书主战,微臣没有异议,但粮饷从何而来?晋国号称百万大军,就算有所夸大,八十万也是有的。而我北疆驻军只有二十万,兵力相差太悬殊!”
户部尚书道,
“所以,我们必须从各城各州调兵过去,不说多了,至少五十万将士要吧?”
“这么多人的粮饷,一路上人吃马嚼的,还有各种武器装备……这每一项都是一笔巨大的开支,钱从而来?”
魏延看向户部尚书,“自从陛下登基以来,我大楚年年风调雨顺,难道还拿不出这一笔开支?”
户部尚书:“国库的收入的确是每年都在增长,但开支也同样在增长啊!先不说各级官员的俸禄,就是每年兴修水利、开垦荒地、修葺宫殿、铺路建桥等等,都是一笔大开支……”
宰相高进:“好了,户部尚书不要哭穷了,你就说我们能支援北疆多少?”
户部尚书闻言,神情不由得一怔。
高宰相不是一直都跟北疆作对的吗?
今天怎么如此反常了?
虽然心中疑惑,既然高宰相问了,户部尚书也不得不回答,“回禀高宰相,微臣最多能拿出支撑三十万将士的粮饷,两百万两……”
“不够!”
说这话的,居然是太子。
“眼下是国战,不是北疆一地的事情,我们必须举全国之力去支援!”太子大声道,“如果国库银两不够,本宫愿自掏腰包五十万两支援北疆。”
此话一出,全场哗然。
景和皇帝猛地眉头一挑。
太子很反常!
自从太子从北疆回来之后,就一直透着一股古怪,处处都在维护北疆的利益。
外人都以为太子是因为拿下了北军的军权,才这么做的。
实际上,只有皇上知道,太子只是名义上拿下北军军权而已,实际军权还在黄家手中。
只不过,皇上一直都没有点破。
他在秘密调查,太子变得古怪的缘由,只是几个月过去了,依然没有什么头绪。
派去北疆的密探至今也没有传消息回来,估计是遇害了。
还有高宰相这段时间也有些怪怪的。
根据密探的禀报,是因为宰相的独子‘高玉剑’去了一趟北疆,再回来,高宰相就变了。
“又是北疆!北疆难不成还真成了龙潭虎穴?”
就在众位臣工讨论之际,景和皇帝却走神了。
他心中忽然闪过一个阴狠的想法。
“太子忧国忧民,感慨解囊,朕心甚慰!”
景和皇帝阴沉的脸上露出一丝笑意,“诸位爱卿,既然太子都带头了,你们不表示一下?”
众人一阵愕然。
不是在商讨出兵的事吗?
怎么一转眼就变成募捐了?
一个个文武大臣都恨透了太子,却又敢怒不敢言,只有礼部尚书‘陈和安’向皇上躬身道:“回禀皇上,太子乃国之储君,值此国家危难之际,拿出五十万两也是分所应当,当然,也的确是臣等心中的楷模。”
“不过,老臣以为,不论是为公也好,还是为名也罢,最好的还是要量力而行。”
“老臣家中虽然有马商支撑,但今年以来,连连遭灾,已经入不敷出,所以,老臣只能尽力而为,出五百两!”
五百两?
所有大臣都震惊地看着陈和安。
陈尚书,你是来搞笑的吗?
在皇上面前,竟然只出五百两?
这不是打皇上的脸吗?
景和皇帝果然大怒,“陈尚书,你是认真的?”
陈和安连忙跪下,却并无半点惶恐,“老臣只有这个能力,还请皇上恕罪!”
景和皇帝眼神冷厉,“好,很好,陈尚书……”
陈和安忙道:“皇上,老臣是为国捐款五百两,自然是很好的!当然,如果是皇上硬要银两,老臣就算是砸锅卖铁也一定会凑够五十万两的。”
一句话就把皇上架在了火上烤。
皇上如果继续怪罪陈和安,那就是硬要,就会遭到不少臣工的鄙夷。
如果就这样放过陈和安,皇上的面子又下不来。
太子瞥了眼陈和安,心中却很是恼怒。
他很清楚,陈和安敢这么怼皇上,就因为他深信自己绝对会帮他说话。
否则,以陈和安的心机,哪里会做出如此幼稚的事情。
“父皇!”
太子虽然明知陈和安是在逼他,他却不得不忍耐下来,在皇上再次发怒之前,劝慰道,“陈尚书能出五百两,那也是一片心意。孩儿认为当予以肯定。”
“朕也知道他是一片好心,但这数量……”
景和皇帝赞赏地瞥了眼太子,连忙顺台阶而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