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沈凝自己也明白,这帮黑衣人其实也并不知道陆南渊的什么情况,陆南渊身边的人可是都是最精锐的人马,什么情况和消息都是第一时间知道的,但是她还是跟着走了。
朝廷上已经没有人可以阻拦得了莫澜这个疯子了,大肆屠杀了一群朝廷老臣,把原太后手下的朝臣全部换掉,还把原本一些属于陆南渊一边下面的忠良之臣也换得七七八八,新上任的大部分是一些资历比较年轻的人,而且大部分都是沈德安推荐上位。
可谓说现在整个朝廷来看,红人就是沈德安了,太后手下的人马里就属沈德安没有换下来,而且还被现在阴晴不定的皇上委以重任,推荐上位的人全都当上了朝廷大官,可不就是红人吗?
莫澜这一次牟足了劲,而且手段比起陆南渊有过之而无不及。
但是这个“过之”就有些偏颇了。
怎么说呢?!
陆南渊这个人虽然手段狠辣,从来不给人第二次机会,但是他也不是一个随便就会处置别人的人,陆南渊是非分明,做错了的事情他确实不留一份情面,但是没有过错之地他也绝不强加一分。
所以很多人怕陆南渊,也很多人敬佩陆南渊,他的名声响亮,说白了就是拥护者也很多。
朝廷上太后一党的人其实也是承认说陆南渊的能力的,只是他们老一辈会觉得朝廷被一个异性王爷这样操控着,实则不是一个良好的现象,所以才会排陆南渊。
陆南渊的强大,导致了朝廷只能维持表面上的安定,实则早已波涛汹涌。
宇文濯的双重人格打破了这个平静的湖面,莫澜更是把太后给杀了,这浪花都已经抑制不住自己的动作了,好在陆南渊一向能稳住大局。但是结果是现在陆南渊被派去西北,莫澜杀了柳氏一族,朝廷人心惶惶,还一举把朝廷的人员来个大动乱的,就完全抑制不住了。
朝廷,京城,全部都笼罩在一个阴阴沉沉的氛围之下。
加之陆南渊返程路途中突然沉船,现下落不明,白兰国入侵浩浩荡荡,这样一众的消息更是让许多人崩溃,现在开始有很多人离京,前往安定的江南等地去了。
沈凝此刻也难以相信陆南渊出了什么事情,陆南渊在她的心里一直是一个特别强大的人,能够处理一切的事情。
但是她说不慌是假的,要是陆南渊真的出了什么事情怎么办?所以她才会这样冲动地跟着这一群黑衣人走。
不过这一群黑衣人除了刚刚想着带她走的时候讲话不是很好听,其他时候还是对她很客气的。包括让她蒙上眼罩也是极其客气的。显然就是不敢得罪她。
而且这群黑衣人身后的那个绑她的人显然也很明白卫景的身手,这群黑衣人虽然人多但也完全不是卫景的对手,明显就是看准了时机才出手。
沈凝不用都知道是谁要绑她。
没有了柳心柔等柳氏一族的人,只可能是莫澜这个疯子。
但是她敢跟来就是想看看是不是莫澜动了手脚,不然好端端的船怎么可能说翻就翻?而且以陆南渊的能力,还不至于连掉进水里了还出不来。
所以此趟浑水她必下无疑。
要是陆南渊真的有什么事情了,她大不了就跟莫澜同归于尽,随着陆南渊去了罢了。
不过沈凝不是很明白为什么要蒙上她的眼睛,反正都是去宫里的,她又不理解宫里的构造,即使给她时间她也难以快速从宫里逃出来。
可能要带她去另一个宫殿吧,否则何必大废周章。
但是可惜沈凝只猜对了一半,绑她的人是莫澜无疑,但是却不是绑了她去了哪个宫殿,而且一个谁也找不到的地方。
这是同时也是为什么这群黑衣人要把沈凝的眼睛蒙起来的原因。
沈凝自己也觉得有些不对劲。
虽然说她被蒙住了眼睛,但是外面光线的变化她还是能够准确地判断出来。
黑衣人就是把她带往宫里的方向去了,但是却不知道是哪个宫殿的。
沈凝听到一些机关转动的声音,然后这群黑衣人就呆着沈凝往里面去了。
而且光线一下子就变暗起来了,而且气息也一下子变得浑浊起来。
而且还是往下走的,明显就是一个地下室。
沈凝的心咯噔一下子就提起来了。
蒙住她的眼睛可不就是为了不让她看见怎么进来的吗?
地下室!
那陆南渊要是回来了怎么来救她?陆南渊怎么会知道他藏在了这里?
但是现在重要的不是她自己,而是还是下落不明的陆南渊。
只要陆南渊能够回来,他就一定不会忘记自己,就一定会来救自己,还怕这区区地下室吗?
当然不会。
所以沈凝才会想着陆南渊一定要平安地回来。
仿佛走了很久,黑衣人的头领才帮沈凝摘下了眼罩,以及松绑,然后这群黑衣人就迅速地像消失了,只剩沈凝一个人在这里。
沈凝慢慢睁开眼睛,适应着周围的光线。
等她看清楚周围了,她果然猜得没错,这里就是一个地下室。
不过这里倒还是稍微了装修了一些,什么东西都有,还很精致,但是就是视线比较昏暗。
这里伺候沈凝的人就是上两次在凤夕宫伺候她的宫女。
沈凝也不指望这个宫女能帮她点什么忙,莫澜既然能选她出来,自有这个宫女的厉害之处。
沈凝稍微试探过,确实不管从武功还是能力来说都是很可以的,而且嘴巴特别严实。
沈凝这里一天到晚都是一种昏昏暗暗的感觉,除了一日三餐有人来给她送饭以外,沈凝是不知道是什么时候的。
沈凝怎么能不担心,她进来这里大概有三天了,不仅莫澜这个疯子没来,除了那个宫女,好真是什么人都没有见到过,更别说什么知道点什么陆南渊的消息了。
沈凝思虑重,根本吃不下什么东西,而且终日在这里呆着,实则更提不起什么兴致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