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满堂心里揣着事,第二天起了个大早,自己切下一块腊肉挑了个漂亮的萝卜,又剥了一把花生。
腊肉跟萝卜切丁,抓两把米,和剥好的花生粒通通丢进锅里熬了一锅香浓的腊肉稠粥。
一个人吃饭不好控制量,刘满堂中午不想开火,早上特意煮得多一些分两顿吃,省事。
刘满堂不怎么会做面食,做出来的馒头不喧软,他便很少做面食,经常熬点红薯粥,配着咸菜吃,偶尔买点肉也是乱炖。
刘二毛学会做饭后就教他做肉粥,把食材一锅煮,简单又好吃,没有肉添点猪油也是一样,煮出来香喷喷的。
稀饭能这样做,干饭也可以,喜欢吃啥菜加啥菜,刘满堂掉了两颗牙,这样的饭吃起来不费劲,一个月有二十天这样吃。
吃饱后刘满堂照旧坐在院子里晒太阳编箩筐,有人在他这里定了些箩筐,后天来拿,今天他得都编完。
就这么忙到中午,刘满堂起来活动了一会,把院子简单收拾一下,热了早上的剩饭填饱肚子,又坐下编。
待到半下午,算着时间差不多了,刘满堂把编好的箩筐收进屋子,再将院子整理干净,拍拍身上的碎屑去刘家找郁知秋。
天气好的时候刘满堂会溜达到刘家逗逗蛋黄,看看孩子,他到刘家来串门,大伙都觉得很正常。
“满堂爷爷,您来了,我家昨天种了几棵果树,我带您去看。”刘百灵在院门口跟蛋黄玩,她最先看见刘满堂,露出笑容大声喊他。
刘满堂瞧着长高了的侄孙女,怎么看怎么喜欢,拿出托人带回来的蜜枣:“给,拿着吃,边吃边给爷爷带路。”
“谢谢爷爷。”刘百灵双手接过蜜枣,甜甜道谢。
她娘说了,满堂爷爷给他们的东西,除了银子之外别的都可以接着,那是满堂爷爷对他们的爱,他们收下满堂爷爷才开心。
刘满堂跟着刘百灵走进院子,刘家人看见他来了都跟他打招呼,刘满堂听着一声声爷爷,笑得满脸褶子。
看完三棵果树,刘满堂跟刘二毛和刘三河说了会话,瞧着李家父子出去背柴火了,他才说找郁知秋有事。
郁知秋心头疑惑,她平日里每次让刘家兄弟问刘满堂有没有要帮忙的地方,他都拒绝,今儿居然会主动找她说事。
老爷子莫不是遇上什么难事了?
担心老爷子不好意思开口,郁知秋先一步问他是不是生活上有什么困难。
感受到侄媳妇的关心,刘满堂心头暖意浓浓:“不是我的事,我日子过得很好,不愁吃不愁穿,没啥困难。”
在郁知秋面前,刘满堂没啥不能说的,不等她问,他就将他昨夜看见的都说了出来。
“小康给刘月送粮食?还不止一次?我不知道这事,估计小康爹娘也不知道,他俩要是知道的话,不会不跟我说。”郁知秋说得很肯定,周氏攒了多少银子都跟她说,这些事更不会瞒着。
刘满堂捋着胡子道:“小康娘要是知道,哪还用小康自己偷偷摸摸去送啊。侄媳妇,我倒觉得两个年轻人挺合适的。”
“小康一家人都不错,他自己勤快肯干,爹娘也是厚道人,俩孩子又在一个村子住着,刘月嫁过来还能照顾妹妹跟奶奶,两头都不耽误。”
“ 刘月以前是嫁过人,但她那是为了救她爹,她是个好姑娘,老头子我不忍心看她孤独一生。”
当媒人这事,郁知秋算是有过一次经验,先前郑松和胡莺的亲事,是她两头牵的线,没想到这么快就要当第二次媒人了。
郁知秋没及时回刘满堂的话,刘满堂以为她不太愿意这门亲事,追问道:“ 侄媳妇,你是不是觉得这门亲事不合适?”
“满堂叔,这事轮不到我给意见,小康亲生父母在,刘月家中也有长辈,他俩的事我做不了主,也不该我做主。 ”
“ 只要小康跟刘月自己愿意,他们两家人满意,我一点意见也没有。”郁知秋一向认为婚姻自由,刘月跟李小康不是她的孩子,她无关干涉这些事。
刘满堂挑高眉头:“小康毕竟是你家的人,你得把把关,若是娶个不好的,岂不把你家也给搅乱。 ”
郁知秋顺着老人的话接下去:“ 您老提醒得对,因为是刘月我才这么放心,她家里的情况我都清楚,她是什么样的人我也知道,换作是别人,我不会答应这么快。”
刘满堂知道郁知秋是个有能耐的人,他不过多提醒一句,没打算说太多摆长辈谱。
事情已经被刘满堂看见,不能任由李小康再悄悄做什么,刘满堂能看见,难保不会被别人看见。
这事如果被别人看见,李小康最多被笑话几句,伤害最大的是刘月。
流言杀人于无形,刘月已经够苦了,郁知秋心疼她的遭遇,自然不愿意看她再受人非议:“ 满堂叔,这事你先别跟旁人说,我私下跟小康娘说一说,看他们怎么打算。 ”
“ 能成,当然更好,若是不能成,满堂叔就当昨天什么都没看见。村里关于刘月的闲话太多,这事传出去对她名声有碍。 ”
婚姻之事,向来是媒妁之言父母之命,刘满堂也觉得该由长辈出面,他应道:“ 我谁也不说,你既然知道了,事情也就交给你了,我一个老头子对这种事不擅长。”
郁知秋心说,她也不擅长啊,上回郑松跟胡莺,那是郑松自己找上门的,这回得她去找小康娘说事。
刘满堂在刘家略坐了坐便回家了,晚饭后郁知秋胡乱寻了个借口把周氏叫到她屋里,把李小康做的事告诉周氏,问周氏如何想的。
周氏听后十分高兴,还称赞儿子有眼光,儿子早到了成亲的年纪,碍于如今的身份,她不好给儿子张罗婚事,心里正发愁。
没想到那小子自己悄悄看上了刘月,村里别的姑娘周氏不了解,对刘月她熟得很。
去年刘月在刘月做活,周氏那是天天跟她在一块,无数次感叹刘月人能干只是命太苦。
自家儿子若能娶到刘月,周氏是一千个一万个愿意。
不过她也有自己的担心,李家始终是奴籍,她怕刘月一家不同意,两家人的事,一头热成不了。
郁知秋安慰她先别失望,等她问过刘月的想法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