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8章 延庆之行
炎宗1970-01-01 08:003,307

延庆县张山营乡,位于燕山山脉的丛山峻岭之中,妫水西北。

延庆县城建设的还不错,因为靠近八达岭长城,那是中国旅游名片,但一出县城往西北山区走,就差很多,这才是京城远郊的真实面貌——车队一路行来,满眼的土坯房,可谓地瘠民贫。

两台警用摩托车拉着“无敌无敌”的警笛开道。

后面是两辆旅游中巴,坐着卢嘉锡和卢灿爷孙,以及一帮欢迎、向导、保卫以及基金执行的工作人员;最后一辆是小货车,拉着卢家爷孙购买的各种学习文具、糖果、牛奶等小礼物。

陪坐在卢家爷孙一个车厢的,是侨联、延庆县,以及共青团幸福基金的工作人员。据他们介绍,过了妫水河就到张山营,不过,距离今天的目标——营东村幸福小学,车子还要翻一座山。

县教育局的一位苏姓工作人员,正在给卢灿介绍延庆的历史。

尽管笑容亲切,时不时还应和一声,其实卢灿的心思并不在谈话上。

延庆的历史还用你介绍?

百里山水画廊、莲花山公园、八达岭长城公园、世博公园、国家滑雪中心……

我知道的你未必知道!

倒是这位苏主任提到的张山营乡名字来历时,认为其得名于“曾经驻扎八个营的李自成闯王军”,让卢灿有些兴趣,随口说道,“哦?这么说,刘芳亮的部属曾经在张山营驻扎过?”

那位苏主任顿时噎住,心道,这就一传说,我哪知道是不是刘芳亮部属。

倒是坐在后排的一位老农模样的营东村小学校长,呵呵一笑,接过话题,“卢先生真是通晓历史。您说的没错,当年李自成大顺军进军京师,兵分两路。一路主帅为李自成本人,攻克太原,走今天的石家庄,克居庸关,抵临京师。另一路偏师,主帅为大将刘芳亮,下真定、克保定,与李自成会师于今天的延庆、昌平一带。”

“刘芳亮偏师要比李自成主力军先到会师之地,他尝试攻克八达岭,未能成功,便安札八营士兵,委任下属陕北老汉张山为八营督管,监视八达岭明军副将李建英。”

“因而才有今天的张山营这一称呼。”

大顺军进军京师的线路,熟读历史的人,还有可能知道,但能连史书上未曾记载的驻军首领名称,都说了出来,这就很了不起。

卢灿回头对老农校长拱拱手,“孙校长,受教!”

讲真,卢灿知道大顺军的行军路线,知道发生过哪些战斗,也知道有哪些忠臣战死哪些佞臣投降,他还真不知道当时更细节的东西。那是需要熟读地方志,才能查阅到的信息。

眼前这位营东村小学校长,也是迎接卢家爷孙的一员,只是,他排在欢迎队伍的最后,侨办的人,介绍时简单说了句“这是营东村幸福小学的孙校长”。

没想到,这位孙校长对于地方志,还真是精通!

“当不得,当不得!老头子我就是喜欢看点杂书。”那位孙校长,连连摆手。

和卢灿坐在一起的教育局苏主任,见这位校长为己方挣得面子,连忙笑着介绍,“这位是孙庭广孙校长。他在我们营东村幸福小学工作了整整三十个年头,工作踏踏实实,一直埋头基层,是一位富有经验的基层教学骨干。”

“苏主任,过奖,老头子我除了教书,什么都不会。”孙庭广拱拱手,“说起来,还真要感谢卢老先生和卢先生的仁义慈善,出钱给我们营东小学,哦不,现在叫幸福小学,盖好校舍,政府又给牵来电线,孩子们现在读书环境好太多……”

老教育工作者,普遍有个毛病,那就是话多,一开口就刹不住车,偏偏还没什么眼力劲,根本没注意到旁边的苏主任已经有些不耐烦。

卢灿对于这位孙校长还是挺佩服的,能在山区任教三十年,不容易。当然,也许他自己不这么想,毕竟,教师这份职业可谓铁饭碗,要比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强出很多。

正因为卢灿对他多了几许尊敬之心,也就时不时和他搭几句话,以至于抵达幸福小学之前的二十分钟时间内,主要是他在和卢灿聊,另一位苏主任,沦为配角。

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学生献花敬礼……

卢灿对这一套说不上喜欢,却也明白这是地方上所能拿出来最能体现他们心情的感谢方式。卢嘉锡则不停地和孩子们抱抱,要么就是摸摸孩子们的脑袋、后脑勺什么的。

有工作人员按班级,分发卢家带来的小礼物。

卢嘉锡和卢灿俩人,又则被众人拥簇着,参观新教学楼。四层的方形建筑,中规中矩。

教学楼靠东边的墙上,刷着卢嘉锡之前给幸福小学工程的题词: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卢灿发现墙上的题词,有点小问题。

这句诗摘自朱熹的《偶成》,可是,墙上的题词后面的破折号,则写着“卢嘉锡”名字。

卢灿扭头看看爷爷,琢磨着要不要提醒,免得日后闹笑话。

很快,卢嘉锡也发现这个“小误会”,指着题词,对陪在身边的幸福基金执行经理郑明笑道,“郑经理,我只是窃取晦翁先生的话,勉励孩子而已。这么好的劝学诗,我可写不出来哦。”

陪同的孙校长,一拍手掌,“哎呀,那天我就看着有点别扭,卢老先生这么一提,还真是!我马上安排人改过来!”

算是一个小插曲。

一所小学,其实没什么可参观的,教学楼、操场、食堂,还有一排平房办公室,仅此而已。

等大家简单参观之后,操场上准备的“全校师生大会”,已经完善,卢嘉锡和卢灿等人,又被请上主席台,台下一水的坐在条凳上的孩子,操场外面站着很多看热闹的村民。

卢灿此行,纯粹是陪同爷爷来的,说话都很少,更勿论会上发言。卢嘉锡顶在前面,在全校师生大会上,勉励了学生一番后,又对老师们进行一通赞扬,洋洋洒洒七八分钟。

老卢是脱稿讲话,能听出来,他说的是真心话。

可是,那浓重的港腔,也不知台下的孩子能听懂几分。

大会结束后,卢嘉锡谢绝了县委办的回程午餐提议,又笑吟吟地接受校方邀请,中午在食堂就餐。看起来似乎有点假,可卢灿能理解老爷子的行为——虽然创办慈善基金的背景有些说不出口,可卢嘉锡确实有心去做慈善,而不是仅仅流于表面。

距离饭点还有一段时间,大家在会议室喝茶聊着闲话。卢灿有些无聊,忽地想到一事,回头问道,“苏主任,昨天我特意找几位朋友打听延庆张山营乡有什么好玩地方的,有个朋友告诉我说,张山营有一座石窟,挺大的,离这儿远不远?”

此时可没什么旅游热,苏主任根本没听说过,被卢灿问得茫然,刚好孙校长端着茶杯进来,连忙招招手,“老孙,你们乡……是不是还有一座石窟?”

孙庭广的脸,如同枯树开花,放下茶杯笑道,“苏主任,你说的是古崖山石窟吧。有的,就在营东村西山谷。怎么,有兴趣去看看?我带大家去,不远,就在村西头山谷里。”

“石窟?这村里有石窟?是和龙岗石窟一样的佛门窟?”卢嘉锡对这些东西很感兴趣,立即问道。

“哦,那倒不是。我们村的是穴居窟,也就是石壁上挖的住人的山洞洞,大大小小山洞一百多间,能住进去好几百人呢。早年间,一遇到战乱,村里的人就往石窟那边跑。”孙庭广叉着腰介绍。

卢嘉锡一怔,反问,“不是一个大的洞穴……而是一间一间的?”

“是一间一间的石窟,能住人的房间。我带你们去看看?不远的。”孙校长指指外面。

大家说的张山营石窟,也就是后来的延庆古崖居,号称中国古代洞窟聚落遗址,此时还没有正式名称,一直到九十年代王光英同志游览之后,提名为“古崖居”,才有了正式名称。

这个地儿,卢灿“曾经”去过,很有趣的一个地方,他知道爷爷对这些事感兴趣,故而特别提起。

果不其然,卢嘉锡撑着桌面起身,一抬手,“走,去看看。”

自然没人反对。

这次,大家挤在一辆中巴车上,往村西口山谷走。因为对张山营石窟熟悉,可以做导游,孙庭广的座位被安排在卢氏爷孙的后侧,算是挤进圈子核心。

出村子往西走几分钟,孙庭广就勾着腰指着前面,“看,那就是张山营石窟。”

顺着他手指的方向,就看见一座灰扑扑的石壁上,被凿出来一个个方正的黑窟窿。

没错,那就是卢灿印象中的延庆古崖居,只是没那么多围栏与后来凿出来的台阶。卢灿看了眼后,回头问道,“孙校长,您通晓县志,不知县志上有没有介绍,这些石窟,干嘛用的?”

“县志上没看到记载,不过,我自己瞎捉摸过一段时间,倒是有些推断。”

孙庭广的话,让卢灿一怔,他自己瞎捉摸?

又听孙庭广笑道,“卢先生,您看这片山谷,南接妫水河,北接燕山,草木茂盛,又有山谷避风,是不是天然的养马之地?”

“在历史上也有记载,燕北这一片地儿,在古代时,是一片牧马地,也就是游牧民族放马的地方。契丹人、东夷人,以及后来的金人,都曾在这一带养马。”

“当时还没有张山营和营东村,因此,这些养马人,就在这片山上开凿石窟过冬生活。”

还真是乡野有遗贤!

这一说法,要比后世有关古崖居用途推断,更合理。

后来的历史学家怎么推断的?其一是唐末东夷部落的居住地;其二是古代粮仓;其三是汉长城烽火台遗址……就没一个靠谱!

继续阅读:第589章 奇特遭遇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相宝2:秘物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