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底的奉化,气温并不高,剡江边的微风依旧有着一丝寒意。
卢灿竖起衬衣的立领,拢着胳膊,跟在董一平和骆兆平的身边,走上河堤。陈晓和丁一忠,一前一后打着手电筒,为几人照路。
卢灿经历的鬼市可不少,京城鬼市、羊城鬼市以及斗门鬼市,都有涉足。甬城鬼市相比这三处,又有不同:单排,摊位之间间隔甚大,稀疏绵延,在河堤右侧成一条线。
这种摆法,非常便于游客看货购买,主顾之间讨价还价,相邻摊位肯定听不见,另外,这种直排,只需要顾客走一趟,就能看完所有摊位。
鬼市规模不大,百十来米长,两三米一只气死风灯,卢灿估摸着也就三十家左右。
抵近第一只马灯时,卢灿把陈晓手中的手电要过来,在摊位上晃了一圈。
麻袋为摊布,上面摆放着五件货品。
两件上面还粘着新泥,似乎是新坑,为青铜角和角盖。
卢灿看了眼就没兴趣。
青铜角是高古时期的一种酒器,器物造型与爵相似,不同之处是口沿无柱,流变形成与爵尾相同的尖形角状。这种器型在西周中期以后就不复存在,也就是说,这两件要是真品,肯定是商代和西周早期物品。呵呵,商代和西周早期物品,在江南这种湿润的地方新出土,还能保存如此完整的器型……
可能吗?
作假做得如此漏洞百出,自然不值得细看。
还有一件瓷盘,手电筒光线一扫而过时,呈现哑光现象,也不用细看。
精品瓷器绝大多数为玻璃光,折射光线时很漂亮、清澈。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玻璃光是高温瓷器必有的表现,而高温瓷器又往往是精品瓷器的前提。
还有一部分瓷器,会带有中性光的滋润。
中性光为偏冷光,瓷器带中性光,往往是由于釉色中的色渍过重,再加上釉色、包浆不均造成的。中性光瓷器,其实是可以细看的。
那么,有没有哑光瓷器呢?
有的!某些民窑瓷器为了省钱,釉面单薄,在使用时磨损,也会呈现哑光现象。
另一种哑光瓷器,是指瓷窑温度不够,导致釉面玻化不足,光线散射呈哑光状态。
无论是哪一种瓷器,价值都不会高。
世人常常惊叹于卢灿鉴定速度之快,却不知他看过多少古董文物,积累了大量鉴定经验,仅仅光线一门,他就能在手电筒扫过的一瞬间,大致判断器物的真假和基本价值。
还有两件文玩,卢灿的目光停留了几秒,最终也放弃了。
一件是拂尘葫芦,另一件是黄铜八卦。
拂尘葫芦就是缀在道士所使用的拂尘柄部的小葫芦,黄杨木雕刻,据说有驱邪避祸之效,安装在拂尘尾部,也有纳鬼捉邪的寓意。
黄铜八卦,也是镇宅镇邪的法器。
这两件东西是真品法器,不过,价值都不是很高,要是能送到香江的风水街——九龙黄大仙祠临近的竹园街,应该还能卖点小钱。
这点利润,卢灿自然看不上。
他扭头对陈晓嘀咕两句——他看不上的,陈晓和丁一忠却能收获一笔小财。
越过这家摊位,董一平扭头看了眼留下来的陈晓,笑眯眯问道,“怎么,卢先生看中什么好东西了?”
卢灿笑着摇摇头,“我看那葫芦和八卦,应该是风水老器,让他们买下,带回香江送到风水店,能让他俩赚点茶水费。”
“卢先生还真是体恤员工啊。”骆兆平笑笑捧场。
卢灿微微一笑,手电筒已经照在第二家摊位上。
这是一家书籍摊位,布单上摆着几本破旧的线装书,以及一些零散的近现代书籍。
这家摊位得看看,毕竟,甬城地区,古籍众多。
卢灿蹲下来,伸手翻看。
第一本就是好东西——1937年“还朴精庐”整理辑录,商务书局出版的《鉴谱》。
“还朴精庐”是杭州西湖旁的西泠印社中的一栋颇为知名的建筑,最早是西泠印社创始人吴隐的办公地,这栋建筑也是吴隐的侄孙、民初企业家吴善庆,为叔爷所建。
吴隐,原名金培,字石泉、石潜,号潜泉,又号遯盫,今作遁盫(音安),近代篆刻家、文化企业家,“天下第一名社”杭州西泠印社创始人之一。
他不仅精于篆刻,还善于经商,其经营的“潜泉印泥”及其印谱、书画出版至今仍为文化人士所钟爱。吴昌硕为这个企业亲写招牌,并选定深玫瑰红的色调,又赐予“美丽殊砂印泥”的好名字。
吴隐很有钱,西泠印社内过半的建筑,都是他和他的家族捐建,因而也有“创社四英之财神爷”的称呼——创社四英为叶品三、吴隐、丁辅之、王福庵四人。
此人在印存、印谱、鉴谱方面的研究,非常深入,先后印行古铜、古砖、古陶、古泉等印存,又汇辑《遯盫(音盾安)印存》丛书二十五种、《印汇》一百五十二册等,为整理和推广中国印鉴文化,做出卓越贡献。
不过,眼前这本《鉴谱》所标明的“还朴精庐”并不代指吴隐,因为1937年的时候,吴隐已经去世十五周年。
之所以用“还朴精庐”,卢灿估计,这本《鉴谱》的辑录工作,就在还朴精庐中完成,还参考了大量吴隐之前的作品资料。再进一步推测,也有可能是负责此书辑录整理工作的叶品三等人,对故友的一种纪念。
卢灿小心地翻阅这本书册,书籍有些残破,不过,内页尚好。
内页为黑白图文册,以图文形式,辑录了上至战国秦汉时期的泥封印,下至近现代名家鉴藏印,共计六百多件各类印章图谱及释文。
哈哈,真心不错!年代不算久远,可学术意义重大!
卢灿怀疑这东西,杭州西泠印社总部都未必有!
没辜负自己半夜起床赶鬼市!值回票价!
将这本图鉴放在手边,卢灿又伸手扒拉另一本。
额,竟然是一本超厚的《牛津英语习语及句法词典》,中华书局民国三十四年印,印数为3000册。
喔噢~哦噢!
又是一本好东西!
这是国内最早版本的《牛津简明词典》!
《牛津词典》的编撰,从1857年牛津大学教授R。C。特伦齐在英国语文学会提议,到1884年编成第一分册,再到1928年出版最后的第十分册,前后耗时七十年整。
牛津词典详细追溯了每个英语词的历史演变,为英语成为世界级普及语言,奠定基础。
眼前这本超厚的《牛津英语习语及句法词典》,所翻译版本并非直接来自英国,而是来自东洋。
早在1940年,东洋政府雇佣英国语法学家阿尔伯特·悉尼·霍恩比等人,将《牛津词典》翻译为日文。霍恩比教授认为不需要全本翻译,只需要翻译《简明词典》即可,他带领团队耗费两年时间,于1942年完成《牛津简明词典》的日文翻译工作。
同一年,东洋政府出版该书,并更名为《英语习语及句法词典》。
卢灿手中的这本,是中华书局组织人马,在日文版的基础上,进行的再翻译。
这个版本的《牛津简明词典》,卢灿还真没见过!
连着两个收获,让他兴致勃发,正准备继续翻第三本。
旁边的骆兆平胳膊肘碰了碰他,递来一本线装本。
喔噢~!书签上楷书墨笔,写着“宋本东观余论重校之正卷”,纸张古朴褐黄。
又是一本好东西!
黄伯思,字长睿,別字宵宾,号云林子,闽省邵武人。
四库全书中对黄伯思的介绍非常详细,也很推崇——黄伯思学问淹通,自六经及歴代史书、诸子百家、天官地理、律歴卜筮之说,无不精诣。纵观册府藏书,尤好古文奇字,对洛下公卿家商、周、秦、汉彝器款识多有研究。其勤学警悟,又精于考证书画碑帖与书学研究,凡所见所思俱能引经据典,考证详审,为北宋晚期颇为重要的文字学家、书法家、书学理论家。
黄伯思一生多有著作,如《东观文集》《博古图说》《翼骚》《石渠录》《洛阳九咏》等等,其中又以《东观余论》对后世影响最广。
那么《东观余论》又是本什么书呢?
淳化三年,宋太宗命待诏王著,续正法帖。王著是北宋翰林学士、兵部郎中,著名的学者文臣,他带人集成《淳化阁帖》十卷。
黄伯思在看过《淳化阁帖》之后,认为其谬误很多,遂即自己下场,编写《法帖刊误》两卷,辨析《淳化阁帖》录书之真伪,庞杂考引,考证详审。
《法帖刊误》两卷,再加上一卷《古器说》,以及日常言论,合辑为《东观余论》。
《东观余论》是后世帖学研究的重要著作。
卢灿手中的这本《东观余论》,说起来和卢灿还有点关系,是天籁阁项元汴的哥哥项笃寿,校勘重印的版本。
打开书页,赫然见红色朱文印“嘉禾项氏万卷堂梓”和白文印“桃花村里人家”
“嘉禾项氏万卷堂”就是项笃寿的藏书楼正式名称;“桃花村里人家”则是项笃寿的别号。
这本书还真出自于项家。
再翻,又见一朱文圆印,为“车书楼楚东明父”,这是项家后人项桂芳的收藏印。
项桂芳是项圣谟的堂弟,项元汴的侄孙,字楚东,号明父,书斋名为“车书楼”。
书版框高二十三公分左右,宽十六公分出头,半页九行十八字,左右双边,细黑口,单鱼尾。油墨亮泽,字迹清晰;纸张为白棉纸,三百年过去,依然有韧劲。
印文清晰,油墨和纸张均为上品。
好货!
再往后翻,又见一跨栏朱文印“研斋主人”。
这是项桂芳儿子项玉笋的号。项玉笋是清初画家,景陵知县
书籍末页,又见阴文印“友华”。
此人为项炳森,是天籁阁项家后人,道光年沐阳知县,善书,工篆刻,又善弈。
最后一枚印章为“桐隐”,这是项炳森之子项凤书的字号。
项凤书是道光朝生人,喜饮酒,工八分,能篆刻,通画学,病疫于同治朝。
《玖宝阁秘录》中,有一笔项炳森父子的记载,此后再无消息。
黑市交易,原本是忌讳打听消息的,可是,卢灿入手这本项氏后人藏书后,怎么也忍不住。他将三本书拢在一起,抬头看了看坐在对面的摊主面目,朦胧马灯光影中,隐约有个四十来岁?
“方便问一声,这本《东观余论》,哪儿来的吗?”
对面摊主似乎有些诧异卢灿问出这种话,犹豫了片刻,来了句,“家传的。”
卢灿眉头微蹙,又问道,“贵姓……工页项?”
如果对方是项家后人,不看僧面看佛面,卢灿怎么也得出手帮一把,毕竟,他家老祖宗还有不少好东西,在自家虎博藏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