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凌乱的心绪,李素缓缓道,“陛下,攻取辽东城既然要速战速决。”
“臣以为,这个时候应该动用震天雷了……”
李世民眉梢挑了一下,没吱声。
李素接着道,“火器一物,说到底是用在战争中的,它的作用是提升我军战胜的概率。”
“虽说不太可能决定一场战争的胜负,但它能起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高惠真如今领十万大军进驻辽东城,若靠那些寻常的攻城之法,我军将会付出极大的伤亡代价!”
“所以,这个时候咱们应该动用震天雷了,它是唯一能够用最快的时间攻下辽东城的利器。”
“诚如陛下所说,攻下辽东城后,整个棋盘便活了!”
“既然这座城池对咱们如此重要,咱们便应不惜一切代价拿下,震天雷用在此处正合适。”
李世民脸上渐渐露出犹豫之色,显然辽东城新增的十万守兵对他产生了压力。
李素见状心中一喜,急忙道,“请陛下纳臣之谏,震天雷必须要动用了。”
“臣当年创出震天雷,其初衷是为了减少将士们的伤亡。”
“此等利器束而不用,仍让将士们用性命去拼,那么臣造出此物的意义何在?”
“辽东城新增十万守兵,兵法有云,十则围之,五则攻之!”
“就算我军二十多万兵马全部用来攻城显然也是不够的……”
“此时若不出奇谋而取,辽东城下不知将增添多少伤亡,将士们的士气更不知将何等低落!”
“这还仅仅只是一座辽东城,就算用巨大的伤亡代价攻下了它,将来我们还要扫平高句丽全境,直达高丽都城平壤!”
“若人马全在辽东城下伤亡过甚,陛下扫平高句丽之雄心壮志实不知能否实现了。”
李世民终于动容,沉思片刻,狠狠咬了咬牙。
“好,明日卯时攻城,用震天雷!”
李素大喜,急忙行礼,“臣代二十多万关中子弟谢陛下隆恩。”
李世民脸上露出一丝笑意,然后叹了口气,道,“李素啊,朕知道这些日子你对朕心有怨言,朕不怪你。”
“二十多万关中子弟的性命掌握在朕一人之手,其实朕并不轻松。”
“朕也希望用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胜利,可是天不遂人愿,咱们这一战开头便诸多不顺!”
“朕与诸位将军用兵愈发谨慎,是以难免有进退踟蹰之憾。”
“然而战争终究是有伤亡的,在你的眼里,几万条性命便是天大的事了。”
“所以觉得朕昏聩糊涂,听不进良言,而致将士无谓丧命。”
“但朕是三军主帅,看见的是一整块棋盘,朕要的是整盘棋的输赢,而非一城一地之得失!”
“说起来很残酷,但古今的帝王谁不是如此?”
“阵亡的几万将士,皆是朕的忠勇之士,朕比谁都心痛!”
“可朕不能因为他们的阵亡而随意更改已经定下的战略,主帅疑心过甚,朝令夕改,更容易动摇军心!”
“若这盘棋下到最后,朕输得一败涂地,岂不是更对不起这些为国尽忠的将士们?”
“换个说法,你觉得正确的谏言,难道一定正确吗?”
“你觉得朕用错了战术,又是谁告诉你朕一定是错的?”
“谁都没有鬼神之能,谁都无法预测下一刻会发生什么,为何朕坚持自己的想法你便觉得错了,朕不纳你之谏便是朕昏聩无能?”
“就算比战阵经验阅历,朕与诸位将军皆胜你多多。”
“你说,教朕如何相信你是对的,而自己是错的?”
听完,李素沉默无语。
这番话算是有道理,如果自己无法证明自己的话是正确的。
李世民不纳自己的谏不是很正常吗?
大家都没有预测未来的能力,凭什么别人就一定要听自己的话,不听便成了昏君?
李素无法证明自己的建议是正确的,只能用最终的胜负来决定自己的对错。
可是到了那个时候,所谓的对错还有什么意义?
这是一个无解的死循环,李素发现自己无法解开,也无法再劝李世民纳谏,他甚至都无法再怨恨李世民。
“臣知错了。”李素苦笑认错。
是的,除了认错,以及闭嘴,李素已不知道自己还能干什么了。
李世民似乎体会到李素此刻心中所思,只是淡淡地点了点头,道,“待到荡平高句丽,彼国之土尽入我大唐版图那一日,事实会告诉你我究竟谁对谁错!”
“李素,在此之前,你我之争执不妨暂时搁置,君臣同心打赢这一战,如何?”
“臣,遵命!”
时间慢慢的过去。
第二日,卯时,将士饱食之后,李世民下令攻城。
一座横在唐军面前近一个月的城池,再次陷入了战火硝烟之中。
这一次攻城不同以往,李世民终于动用了震天雷。
隆隆鼓声擂响,潮水般的将士扛着云梯,推着攻城车。
震天的喊杀声中,一道道黑色的洪流如惊涛拍岸一般,狠狠拍向辽东城的城墙。
城墙上的守军早有防备,早在城外唐军集结之时便将一应守城的军械准备妥当。
当唐军大阵前擂鼓发起进攻信号时,城墙上一锅锅的滚油早已烧得沸腾,擂石滚木堆在城墙马道后方。
守军将士握剑执戈,一脸无畏地盯着远处潮水般涌来的唐军。
众人眼珠迅速充血通红,散发出决绝狠厉之色!
当攻城的唐军靠近城墙后,攻城的方式却出乎守军意料。
这一次不再是云梯和攻城车打头,领头的是一群穿着铁甲,魁梧壮硕的大汉。
人数约莫两千余,这群大汉冲锋在第一个,奇怪的是,他们手上并未拿任何兵器。
只是单手握着一支小小的火把,每个人的身后背着一个硕大的背囊。
背囊鼓起老高,不知里面装着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