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回忆过去(一)
事情回到上个世纪80年代末,1987年6月,孙路明,高中毕业。因为那时上大学机会,不象现在这么普及。高考二三百分,也能读过高职专科。因此,那时,上大学的机会,非常小。之后,他又在城区另一所重点中学,补习了几年。其中,有一年,以高考总分463分,被当地电大录取,一年学费3000多元。同年,读省重点高中的弟弟,为减轻家里经济负担,早点出来工作,高考后,选择到省城一所中专学校读书。由于父亲,在孙路明读高二时患病去世,家里经济困难,没有什么经济来源;再加上弟弟,到省城上学要钱,就没有上电大了。当时,他从母亲手里,接到电大录取通知书后,打开看了一下。当看到一学期要几千元的学费时,就把电大录取书,撕成几片,丢在门前的一堆木柴上。
孙路明父亲,86年去世后,留下母亲一人,在城郊乡下种七亩多地的田地。当时,他大哥,顶了父亲职;但因为有病,单位迟迟不让他上班。不上班,就没有收入。大哥的病,是他20岁父亲在世的时候开拖拉机时,拖了一车子的砖;有一天,路过酒厂的马路上时,被一辆大卡车,撞到酒厂对面的河里,精神受到惊吓刺激,回到家以后,情绪一直低落,吃饭时,朝父亲大吵大闹。父亲,带他到医院,前后看了几次医生,医生说大哥精神出了问题。于是,孙路明的父亲,便把拖拉机卖了,给大哥治病。父亲死后,撑起家庭的重担,便落在母亲身上。为了给大哥治病,为了供年青的孙路明、弟弟、妹妹上学,母亲一边种好乡下几亩薄田,一边利用农闲时节,到城里大街上,用七张蛇皮袋,风里雨里,在街上摆地摊,以补贴家用。在年青孙路明的眼里,母亲就是一个女丈夫,她,一人,用一个女人羸弱的肩膀,撑起一个风雨中鼎立的家。
在父亲死后孙路明补习过程中,母亲,曾带着年青的孙路明,拎着在农贸市场买的几条乌鱼,到一个曾经帮忙把她户口转为城镇户口的领导家里,以希望这位领导,再次帮忙把年青的孙路明农村户口,转为城镇户口。这样年青的孙路明,即使高考落榜了,也没有后顾之忧。因为有城镇户口,就可以参加城里招工,或者招干考试。有一份工作,这样,以后生活就不用愁了。谁知那位领导,在父亲死后,人走茶凉,根本也不给母亲面子。把母亲送他的几条乌鱼,扔到门外去了。呜呼,人走茶凉,世态炎凉。这古老的一幕,又真真切切地,在年青的孙路明眼里,上演了一遍。求人,是多么可怜,是多么卑微低三下四。象路边的小草一样,没有半点人的尊严。这一刺动人心的一幕,给年青的孙路明心中,留下一个巨大的阴影。
之后漫长的失业期间,年青的孙路明,撇开母亲,自己一人,去求过几次人,但都遭到拒绝。一个是与自己有点远亲的工厂领导,求他帮自己在工厂里,找一个事情做做。“厂里人都满了,现在不缺人。”那位多多少少与自己还有点沾亲带沽的工厂领导,是这样地,回绝了年青的孙路明。还有一次求人,就是他大哥,因为身上有病,单位迟迟不允他上班。大哥不上班,则家里,就少了一份收入。年青的处于失业状态的孙路明,就去找单位领导,看看能不能让自己来顶大哥的职,来上班。毕竟家里有人上班,则家里,多一份收入,母亲身上也相应减轻了一些担子。不知是年青人的冒失,还是哪句话说的不当,遭到那位领导的断然回绝。嗯,求人真可怜!不仅低三下四,而且没有半点人的颜面。因此,在那个没有过硬的资力能不能求到人“拼爹”的年代,“与其低头求人,不如跪下来求自己!”的誓言,在年青的孙路明心中,慢慢形成了。
为了弥补读书的不足,在弟弟读完两年中专,并分配了棉花加工厂工作,以及,有病的大哥,在母亲一再努力下,上班后,年青的孙路明,从书店里,买回一本《艾青诗选》,自己一人回到城郊的乡下。在四周一片寂静的夜晚,没有电视机,也没有收音机,也是抗拒夜晚孤独与寂寞潮水一般汹涌来袭。年青的孙路明,在老屋,一盏昏黄的电灯下,把《艾青诗选》摊开在四方木桌上,大声朗读艾青先生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大堰河——我的保姆》《我爱这土地》《黎明的通知》《向太阳》等等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歌。声音,响彻在空荡的屋里,消除了夜晚寂寞的侵袭;同时,心房,也相应地,升起了一股暖流。也就在这时,孙路明开始摩仿艾青先生的风格,练习写诗。当灵感来临时,年青的孙路明,就在纸上,写写画画,将心中流淌的心音,写在纸上,修修改改,在一个月亮挂树梢的静静的夜晚,终于,他写下《你要珍惜你自己》这首首尾圆合押韵押得非常好的诗歌。这首献给天底下一切柔弱心灵的诗歌,它告诉天底下柔弱的心灵,珍惜自己,不虚度时光,在漫漫人生路上,把快乐美好的生活创造寻找。结合自己后来的人生经历,现在回想起来,这首献给天底下一切柔弱心灵的诗歌,所诞生的时代。还有另一层涵义,它就是:海浪来了,大海深处啮啃人的雪白的牙来了,你准备好了吗?
这首读起来朗朗上口的诗歌,一经诞生,就象一位缪斯女神一样,站在岁月的山冈上,给了孙路明年青的生命,以莫大的信心。让他相信:自己也能创造。看着他带着一腔的热血,奔向未来风雨凄迷无畏的人生。不仅如此,他还在乡下静静的夜晚,写下了《生与死》这样反映他人生观价值观的格调硬朗的小诗:
如果是生,即使他身无分文
也阻止不了他打开时间的大门
如果是死,即便他有万贯家产
也抑止不了他栖在岁月的坟里
这首格调硬朗爱憎分明的小诗,促成年青的孙路明,白天在黄豆地里,用锄头锄草,与清风共舞,与溪流一同欢歌。晚上,枕着门前哗哗流淌的浏泉河水入眠。清晨,沐着东方天空第一缕霞光,在屋后浏泉泵闸前大埂上练习长跑。有规律的夜晚能读书的生活,使年轻的孙路明的乡下生活,过得恬静而快乐!可是这种诗一般,恬静而快乐,充实而自在,象河流的水一样,一动一静的生活,好景不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