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娘!”
南锦璃喊了两声,苏梅才忽然一惊回神。
“咋了?”
“娘你咋了?我跟你说话呢,你咋发起呆啦?”
苏梅有些尴尬,“没什么,刚刚说到哪了?”
南锦璃有些奇怪,娘从来都不会这样,为啥提到醉香楼,娘就突然变了脸色,还走了这么长时间的神呢?
有问题,一定有问题!
“刚刚说道醉香楼挑了七个丫头带走了。”南锦璃观察苏梅的表情,“那些丫头以为我养不起她们,都是自愿跟着醉香楼里的老妇人走的。那老妇人打扮的可好看了,脸上扑了白白的粉,头上还别着一朵超大的牡丹花……连坐的轿子都是粉红色的。”
苏梅忍不住道:“那是醉香楼里的妈妈,以后看见那些颜色的东西,就离远点。”
南锦璃明知故问:“为啥呢?真的好好看。”
苏梅竟有点不敢看南锦璃的眼睛,她怕被女儿洞察到她的身世。
那样不光彩的出生,若被女儿知道了,肯定会造成女儿的负担。
“没有为什么,总之不许靠近!”苏梅难得这么严肃,又道:“那些丫头也是可怜,既然收留了,那就养着,咱们苏记又不是养不起。”
南锦璃眸光微微闪了闪,随即笑眯眯地重重点头:“嗯,我也是这么觉得,所以我才收留了她们。就是……没有提前跟娘商量。”
“你比娘会拿主意,以后遇到这种事也不用跟娘商量,娘都听你的。”
南锦璃笑的更开心了,亲昵的挽上了苏梅的胳膊,“娘,那……我想支点银子,给那些可怜的丫头置办点过冬的衣服和褥子,她们还穿着夏天的单衣。”
闻言,苏梅一惊,“眼瞧着都快落雪了,咋还能穿着单衣?那得冻成啥样了,可别冻风寒了。”
说着,苏梅就从身上掏出了一张银票,是前些日子医馆找给苏梅的二十两银票。
“我这只有二十两,不够了再去钱庄拿点。”
“够啦够啦。”南锦璃接过,说道:“回头伙食费不够了,二姐再去钱庄拿就行。”
南锦璃拿上银票,便去买了二十八床小褥子,和可以铺通铺的八床大褥子,花出去了十两银子。
又让布庄里的伙计,帮忙般到了院子,给了二十文的跑路钱。
一群丫头看见漂亮的新褥子,都高兴的抱着又哭了一场。
南锦璃又让布庄伙计给这些丫头量尺寸,给每人做一套冬衣送过来。
一套冬衣最便宜就得三吊钱,那还是最劣质的粗布麻衣,一下子又花出去八两多银子。
二丫看着银子这么不经花,有些发愁,“这投资的太猛了,啥时候才能回本啊!”
二丫听到小妹说了次“投资”后,就记住了,后面愣是问出了啥意思。
然后她就算,让这些丫头都给苏记干活的话,得几年才能回本。
这一算不得了,近几年内,根本不可能回得了本!
南锦璃无奈地点了一下二姐,“着啥急?这些丫头的以后都是不可限量的,咱们顶多养她们十来年,她们回报咱们的可是几十年。”
二丫一想,一拍脑门,“对呀,我咋就没想到这茬,嘿嘿,那以后有人给我养老了。”
南锦璃:“……”
才多大点,居然都想到了养老!
二丫正愁养那些丫头银子花太快,没想到第二天就有人给她们送银子了。
翌日下午。
苏梅依旧坐在床上缝衣服。
南锦璃盘腿坐在旁边,捧着本书看。
二丫也在看书,但看的却是铺子开销的账本,越看越觉得银子不经花。
外面突然传来了敲锣打鼓的声音。
南锦璃下意识抬起头。
二丫道:“谁家在接亲吗?咋这么晚才接新媳妇?”
这都快傍晚了。
南锦璃本来就觉得无聊,此刻立马跳下床跑出去看。
却不想那声音越来越近,跑到门前一看,敲锣打鼓的一行人竟径直朝他们院子里来了。
“娘,二姐,你们快出来呀!”
放活后在院子里休息的帮工也都跑了出来。
“呀!这是要干啥!”
“是不是走错地方了?咋来咱们院子了?”
为首的是几个敲锣打鼓的人,后面还跟着亭长大人和几个官差,以及一群看热闹的人。
其中有个官差手里端着一个托盘,不知道里面放了啥,上面盖着一块红色的布。
“亭长大人来了!”有帮工喊道。
苏梅和二丫也都忙跑了出来。
亭长穿着官服,戴着乌纱帽,所以院子里的人都立马跪下行礼。
“见过亭长大人!”
敲锣打鼓的人走进院子,便停了下来。
亭长抬手,“都起来吧,今日我是来给苏娘子报喜的,就不用行礼了。”
所有人站起身,都望着亭长很疑惑。
院子院外都是人,人群里还混着几个南锦璃眼熟的人。
宋二宝宋四宝,和刘寡妇的两个儿子,宋大锤宋二锤。
她现在没心思管他们,也疑惑的望向亭长。
“亭长大人,是啥喜事还要敲锣打鼓,我还以为是谁家接新媳妇呢!”
“哈哈哈哈……”亭长被逗得忍不住笑了几声,收起笑才说道:“前几日我就该给苏娘子报喜了,奈何县里文书没下来,就等了几日,方才我才收到县里的文书,为这次苏娘子带着三个女儿孤身犯险,勇闯虎穴,剿灭人牙子老巢,抓获人牙子头目做出嘉奖。”
亭长往后示意了眼,端着托盘的官差便立即上前,掀开了上面的红布。
人群顿时响起了抽气声。
只见托盘上,放着四个大银锭子。
竟有足足两百两!
亭长大人继续说:
“苏娘子和苏大小姐,苏二小姐,苏三小姐,都非常正义和勇敢,是人之表率,县上府衙为鼓励和嘉奖四位,特意给每人奖励了五十两银子。”
官差上前,朝着苏梅递上了托盘。
苏梅看着那些官银,心情十分紧张和激动,还有种难以言喻的复杂心绪。
上次官差送来官银,还是在老宋家,宋三狗为国牺牲那次……
一转眼,已经四年多过去了。
再次看到官银,是靠着她和孩子的本事得来的。
她心情复杂的伸手,接下了沉甸甸的托盘。
“谢官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