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梅又给了大丫二丫元野,每人一吊钱的压岁钱。
大丫二丫都高兴激动坏了,忙将钱收进了自己的钱袋子里。
元野没想到自己也有,默默收了钱,心里十分感动。
连他的亲生父母,都没给过他压岁钱。
没想到来到这,婶婶什么都考虑到了他。
接下来便是平淡的守岁了,南锦璃觉得无聊,就让娘开箱,拿了竹牌出来,又跟夜云峥元野大战了几十个回合。
眼瞧着天都快亮了,南锦璃还是没坚持住,手中的竹牌“啪嗒”一下都掉在了地上,她也一头栽在桌上睡着了。
苏梅大丫二丫都忍不住笑。
夜云峥也在揉眼睛,也快坚持不住了。
苏梅便抱了两个小家伙,让他们先睡。
南锦璃也不知道睡了多久,被石头和铁柱咋呼的声音吵醒了。
“三丫,三丫,起床啦!”
“三丫,我们来给你们拜年啦!”
“三丫,别睡了,快起来。”
南锦璃觉得聒噪,捂着耳朵翻了身还想睡。
夜云峥倒是醒来了,瞧见石头和铁柱都跑进屋里了,就起来了。
苏梅也来喊了三丫,才把人弄起来。
南锦璃没睡好,心情很烦躁,坐在那整个人气鼓鼓的,像个气包子,看的里正一家人,孙氏一家人都在笑。
石头还拿着一个铜钱朝她炫耀,“看,我昨晚收的压岁钱,三丫你有吗?”
南锦璃哼了声,气冲冲进屋把自己的钱袋子拿出来,从里面掏出了用红绳穿着的一吊钱。
“你才一个铜板,我有一吊!”
石头愣了愣,再看手里的一个铜板,突然不香了。
夜云峥还来补刀,“我也有一吊钱,婶婶给的压岁钱。”
石头心里更不平衡了,看了眼爷爷,“哇”一声就哭出来了。
“呜呜呜,为啥我的压岁钱才一个,他们都是一吊,好多好多个呜呜呜……”
里正有些尴尬,忙把石头拎了出去。
苏梅也有些尴尬,哪知道一群孩子会比压岁钱,她给的的确多,也是瞧着孩子都懂事,会自己打理钱,才给了那么多。
她忙从屋里拿了一些铜钱,给了铁柱五个,又出去找到石头,给了他五个。
这才哄好哭闹的石头。
按说苏梅应该先去给里正家拜年,没想到不等两个小家伙起床,里正就先来了她这。
等里正回了,她忙收拾东西,准备过去。
哪知脚还没迈出堂屋,院子里又来人了,老吴带着媳妇孩子也来拜年了。
苏梅只能先把东西放下,招呼他们进屋坐,给孩子都取了一个铜板。
老吴一家人还没送走,院子里又进了人。
之后甚至两三家,一起来拜年。
搞的苏梅都有些手忙脚乱了起来,每个孩子都得给点压岁钱,孩子一多,她都不晓得谁给了,谁没给。
于是二丫便担任了给压岁钱的任务,端着一碗碎铜钱,站在院门口。
进来一个孩子,就给一个铜板。
整个宋家村,就属苏梅家最热闹了。
院里院外,都是人。
家家户户都拿的是最好的东西,地里的大萝卜大白菜,又或者几个鸡蛋,几个年饼,几尺布……
总之不到下午,苏梅堂屋都快堆满了。
孩子们拿着到手的铜板,都很是高兴,追在南锦璃屁股后面玩,踊跃的当起了南锦璃的护花使者。
一直到晚上,苏梅家院子才消停了一会。
苏梅累得差点摊在地上,但还是马不停蹄的拿上东西,去了里正家。
“里正叔,真是太不好意思了,本来一早就该来拜年,谁晓得一耽误就到了现在……”苏梅有些羞愧。
里正倒是乐呵的自在,“早晚都一样,你家的热闹我也瞧见了,这是好事,说明你彻底在咱们宋家村扎下根了。”
苏梅招待了一天的客人,虽然很累,但心里却很安心,踏实。
她也没想到,新年第一天,全村的人居然都会跑来给她拜年。
这也很出乎她的意料。
从里正家回去后,苏梅看着一堂屋的东西,忍不住笑了,眼眶却越笑越红。
南锦璃爬进她的怀里,抱着她的脖子问:“娘,你怎么哭啦?是在担心这些东西坏掉吗?可现在是冬天呀,不容易坏的。”
苏梅摸了摸三丫的脑袋,笑着道:“娘没哭,娘是高兴,今天村里人都来给咱家拜年,说明咱家在村里受欢迎,也在村里扎下根了。”
“嘿嘿,这都是娘的功劳,娘最棒啦!”
苏梅蹭了蹭三丫光洁饱满的额头,“也是三丫的功劳,三丫才是最棒的。”
南锦璃嘻嘻笑着,钻到了娘怀里。
两日后,镇上铺子也开张了。
路上有积雪,仍旧没法通驴车,铺子里的帮工在前一天中午走去了镇上。
这天一早,苏梅也走去了镇上。
自从大雪封山后,苏梅已经有一个多月没去铺子了。
铺子的生意一切照旧,依旧很红火。
苏梅去给张老太太拜了年,带了不少吃食。
老太太见小家伙们没跟来,表情不免有些失望。
苏梅知道老人家挂念孩子,笑着道:“等过些日子路上积雪化了,我再带孩子来镇上多陪陪婶婶。”
老太太的表情这才柔和下来。
冬去春来,地上的积雪开始消融,吹来的风也不那么冷冽渗人了。
寺庙也来了和尚,送来了一屉书,有十多本。
夜云峥似乎有些压力大,开始整日埋头苦读,都不出去玩了。
南锦璃叫不动他,也没了兴致学武功,开始打算起她那一亩空地。
要想育苗,得有足够的农家肥才行。
她找到苏梅,喊她帮忙。
“娘,你能帮我收集一些农肥吗?最好是动物的粪便。”
苏梅也没问收集动物粪便干啥,她知道三丫一旦提出这话,肯定就有她的用意。
“我倒是知道村里有几户人养的有猪羊,老吴家还有头驴子……收集好后堆哪?”
“先堆在空着的那一亩地上。”
得让那些农家肥发酵,等天气暖和些了,就可以育辣椒苗了。
末了,南锦璃又补充了一句。
“收集的越多越好。”
苏梅便挨家挨户的问了问。
村里不少人家从她这赚了工钱后,都去邻村买了小猪仔和小羊仔。
连里正家,都养了两头公猪。
听说她需要那些粪便,家家户户都愿意卖给她,还包揽了把粪便背去地里的活计。
苏梅也适当的给了工钱。
巧的是,张婆子家也养了猪,苏梅去问的时候,张婆子一口答应,转头却大声询问:“三丫娘,你真在镇上开了家铺子?村里出去帮工的三口子,都在你铺子里干活?”
苏梅一愣,当即皱了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