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屋人,看着篮子里被油灯照的明晃晃的铜钱,都一脸目瞪口呆。
冯老太和钱氏,都倒吸一口气。
宋里正也愣了好半响,才深吸一口气缓过神。
不敢置信地问:“三丫娘,那荒地已经许多年都没人买过了,你真要买?还一次买二十五亩这么多?”
苏梅肯定的点头,“嗯。不过现在风调雨顺,荒地还是一亩两吊钱这个价吗?”
宋里正道:“荒地多年来价格都没变过,还是那个价。”
冯老太忙道:“三丫娘,这可不是开玩笑,那么多荒地你们几母女咋干的出来?先不说以后咋种,就说开荒,二十五亩荒地要开到啥时候去?”
苏梅笑着道:“我准备雇人开荒,至于以后咋种,我已经打算好了。里正叔,婶婶,你们就不用担心了,到时候你们就知道了。”
钱氏赶忙就想说,雇人开荒别雇外人,就雇他们自家人。
可一想到上次吃的亏,和那二十五亩很难开荒的荒地,到嘴边的话又咽了回去。
但她还是问道:“三丫娘,你雇人开荒,准备给多少工钱一亩地?”
苏梅回道:“和种地一样的工钱,五十文。”
钱氏眼睛一亮,就想揽下这个活计。
开荒和种地可不一样。
开荒只需要把上面的草树石头拾掇干净,地挖出来就行。
可种地,却要包揽松土,撒种子,施肥,除草,收割等等繁琐的活计。
她刚要开口,冯老太就知道钱氏又动了歪心思,忙冷声呵斥:“大山媳妇,衣服洗完了吗?就在这偷懒!”
钱氏悄悄撇嘴,只能出去洗衣服。
耳朵却竖得老高,听堂屋里的动静。
宋里正见苏梅坚持买荒地,而且村里也好几年没有进项了,现下急需要银钱把河堤修一修,不然再发几次大水,去往镇上的这条路只怕会被冲垮。
严重一点,大水还会冲到村里来。
便道:“行,那我就把二十五亩荒地卖给你了,我先过过钱。”
倒不是不信任苏梅,而是五十吊钱不是个小数目,他必须理清楚,才能存放起来。
一时堂屋里只剩下宋里正和宋大山数铜钱的声音。
几个孩子凑在旁边看热闹,被冯老太赶了出去。
“去去去,都外面玩去,帮不上啥忙,还在这挡光。”
宋里正理好钱,不多不少,正好是五十吊,每一吊也正好是一百个铜钱。
他拿出家里备的麻纸,和缺了口的砚台,自制的毛笔,开始写地契。
宋里正以前走南闯北过,习得一些字,但也只能勉强写个地契。
而且,一边写,一边还得回想字是怎么写的。
一张地契写完,他整个脑门子都是冷汗。
年纪大了,一些字更模糊了,险些在苏梅跟前丢脸。
苏梅也不识字,看不懂地契,全凭着信任里正,直接摁了手印。
宋里正道:“明日我就去给你把荒地丈量出来,做好标记。”
苏梅收起地契,感激道:“那就辛苦里正叔了。”
回到家,苏梅照旧把地契拿出来,给南锦璃看。
南锦璃起初没当回事,毕竟娘买了那么多地,地契她都看过了,都是很正常的地契。
可这一份地契,她问道:“里正爷爷刚写的吗?”
苏梅点头,“对呀,没想到你里正爷爷写的字还蛮好看的。”
南锦璃嘴角一抽,没好意思说,地契上写错了好几个字。
但好在错的都不是关键字,只是写了几个别字,影响不到正常地契,就是看着,挺令她诧异的。
一村之长,文化水平居然这么差。
南锦璃忍不住捧着脸长长的叹了口气。
宋家村是周边村子里,人口最多,却是最穷困潦倒的一个村子。
听说上百年来,都没出一个读书人。
哦不对,目前终于出了一个,是老宋家的宋四宝。
但效果咋样,没人知晓。
“三丫,你咋还叹起气来了?”
苏梅看的想笑,小小的丫头叹起气来都这么可爱。
南锦璃望着油灯,双目明亮地道:“我听小伙伴说,别的村都有好几个读书人,就咱们村最落败,这么多年了才出了一个读书人,还是我最不喜欢的人,要是里正爷爷家也能出个读书人就好了。”
苏梅一愣,她偶尔去找里正的时候,就瞧见里正在教几个娃儿识字和算术。
里正定然也是有心,想让孩子读书。
奈何读书的束脩费太贵,每个月至少八吊钱,逢年过节,还得给夫子送礼。
除此之外,还有生活费,住宿费,纸墨笔砚费。
算下来,一个月至少一两多银子。
普通的农户家根本供不起一个读书人。
老宋家的宋四宝能去学堂,还仰仗着宋三狗的五十两抚恤金,再者他们还有一大片竹林,每年的竹笋也能陆陆续续卖二三两银子。
不过,现在里正家有了赵婶子和二山哥在镇上帮工,每个月也有十吊钱的进项。
再加上,雇佣种地的进项……
苏梅盘算着,有了这些进项,里正家应该能供得起一个读书人了。
“三丫,你瞧着你里正爷爷家,谁有读书的天赋?”
南锦璃摇摇头,“我不知道,但我觉得,只要想读书的都有读书的天赋。”
苏梅想明天跟赵婶子和二山哥商量商量,看能不能再送一个读书人出去。
这毕竟关乎宋家村的兴衰。
一个村的读书人多了,自然整个村子的脸上都有光。
并且一旦能考上童生,家里便能免掉每年的税收。
要是还能考上秀才,那亭长便会亲自进村视察,往下拨款,在村里修建启蒙学堂。
次日,苏梅在铺子打烊后,便把这事儿说了出来。
“赵婶子,二山哥,你们有没有想过,送个孩子去学院读书?”
赵氏和宋二山闻言,眼睛都是齐齐一亮。
不等他们回答,孙氏就激动道:“哎呀三丫娘,你跟我想一块去了,我想把我家银柱送去学院,现在我们两口子在铺子里帮工,每个月十吊钱的进项,家里之前卖地,还有给你家种地,都有不少的进项,完全供得起一个读书人。”
孙氏跑过去坐到了苏梅身边,热情的挽着她道:“昨儿个晚上我还跟大壮商量这个事来着,没想到咱们这么,这么……诶,那个成语怎么说来着?总之咱们可真是心意相通!”
一旁的许仲贤补充道:“心有灵犀。”
孙氏笑道:“对,就是心有灵犀,你看,读书人就是不一样,以后我家银柱要是能像许先生这样有文化,我就知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