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婆子没打听到想要的消息,一路上都在骂骂咧咧。
恰巧刘寡妇挎着篮子往地里走,迎面撞上,便问:“张婶婶在说啥呢?咋一脸不开心?”
瞧见刘寡妇,张婆子立刻有了倾诉对象,张口便抱怨:“还不是那个大山媳妇,以前也没见着她跟苏氏有多好,今天竟然为了苏氏呛了我几句,也不知道里正是咋教的儿媳妇,都不知道尊重长辈!”
刘寡妇很诧异,“大山媳妇不是最讨厌苏氏吗?听说上次她回娘家,就是被苏氏气回去的,咋可能为了苏氏呛张婶婶你?”
张婆子咬牙切齿道:“我咋知道她是哪根筋不对,我就打听了下苏氏干的啥生意,雇他家男人种地给的多少工钱,她不但不告诉我,还让我去问里正。你说说,我不过是路过顺口问问,她就这样故意为难我,一点晚辈的样子都没有!”
“钱氏咋这样啊!”刘寡妇跟着埋怨了句,接着便震惊道:“张婶婶,你说苏氏去镇上做生意了?难怪我瞧着那驴车上放了好多盆和桶,干的啥生意?”
“我哪知道,但肯定赚钱了,不然咋能雇人去她地里干活。”
刘寡妇下意识往苏梅的地里望了眼。
张婆子也跟着看了过去。
宋大山宋二山正挥舞着锄头在松土。
刘寡妇语气很酸地道:“这大山哥二山哥连自家地都不干了,跑去给苏寡妇干,只怕给的工钱不低,那生意也肯定很赚钱吧!”
张婆子羡慕又嫉妒,她家男劳力就两个,比不上里正家一屋子男劳力。
想去苏梅地里赚工钱,都匀不开人手。
刘寡妇也满心嫉妒,苏氏连个儿子都没有,咋就能去镇上做生意赚大钱?真是让同为寡妇的她太不服了!
两人闲聊几句,就各自去干各自的活计了。
哪怕张婆子没打听到有用的消息,但也把苏氏去镇上做生意赚大钱的消息传开了。
不少人自然是不信的,一个寡妇带着三个吃白饭的拖油瓶,地里的庄稼都还没干明白,咋可能去镇上做生意赚大钱?
张婆子立即指着村口的地道:“不信的话你们去看看,那大山二山正在苏氏地里忙活,苏氏要是没赚大钱,咋可能雇劳力干活?”
有人还专门跑去村口看了眼,当看见在苏梅地里卖力干活的宋大山宋二山,都很不敢置信。
有的还跑去打听,问大山二山苏梅去镇上干啥生意了?
宋大山宋二山早就被里正交代了,闭口不言,只说他们也不太清楚。
村子里稍微知道点行情的,便立即猜测道,苏梅给的工钱至少是三十文一亩,一天去镇上赚来的钱也至少有个二三十文,不然不会拖家带口的跑这一趟。
传言越传越烈,传到里正那,已经是苏梅去镇上一天能赚上百文。
里正听后竟是笑了起来,“要是真能赚上百文就好了,几母女就不用那么辛苦了。”
在庄稼人的认知里,一天能赚上百文,那绝对是顶好的大生意!至少规格得像镇上的酒楼那样。
但他们却不知道,苏梅赚的可远远不止上百文。
昨天做了二十斤小麦粉的面浆,总共蒸了140张。
苏梅几人到镇上后,每人吃了一碗,又弄了一碗免费品尝。
由于昨天卖的声势浩大,今天卖的也非常顺利。
总共卖了133碗。
前10碗六文,后123碗七文,总计是921文。
刨去成本,小麦粉二十斤,辣椒油,蒜水,香醋,配菜,桌凳四套,碗筷二十套,驴车钱……成本总计308文。
盈利便是613文。
足足半两银子多!
苏梅惊喜的半天回不了神。
大丫二丫看着地上元野算出的高额盈利,眼睛瞪的老大,嘴巴张的能装下鸭蛋,也许久回不了神。
南锦璃开心地道:“太好啦,今天又是大赚的一天!”
不过娘和姐姐们都好辛苦,肉眼可见的黑眼圈挂了一整天。
南锦璃便道:“娘,我们明天不来了,休息一天 ,后天再来吧!”
苏梅回神,看着钱袋子几乎快装不下的铜钱,坚持道:“这么赚钱的生意咋能不来,明天咱还得来。”
南锦璃皱起小眉毛,“可是娘和姐姐昨晚为了蒸面皮,都没睡好觉,今晚再熬下去身体会垮掉的,钱随时都能赚,身体是咱们的本钱,要是身体垮掉了,要钱还有什么用呢?”
苏梅看了眼面色都很疲惫的大丫二丫,觉得三丫说的有些道理。
身体是她们最大的本钱,要是身体熬垮了,赚再多钱也没用。
“那行,我们休息一天,后天再来。”
南锦璃便提议,“我们可以隔一天来镇上一次,这样娘和姐姐们就不用为了蒸面皮熬夜啦,精神好了,赚的钱才会更多!”
苏梅想了想,也觉得三丫说得对。
家里还有那么多地没种呢,山上的菜园子还没去收拾,还有那些腊肉也没拿下来……
反正家里挺多事要做,总不能为了卖面皮,她们天天不着家。
“行,就听三丫的,隔一天来镇上卖一次,这样时间也充裕,不用那么累。”
“好耶!”
大丫二丫举手欢呼。
她们也的确太累了,昨晚忙到半夜没咋睡,今天一到镇上就有人买面皮吃,一直忙到现在,累得头都晕乎乎的了。
苏梅只装了五吊钱,剩下的一百一十三文,奖励给了几个丫头和夜云峥元野。
今天来的客人多,苏梅大丫二丫忙不过来,元野还来帮忙了。
苏梅要是再不给点铜钱表示下,就太说不过去了。
元野怪不好意思的,但还是收下了。
哪怕只是屈指可数的二十枚铜钱,却让他觉得比他荷包里的金子银子还要有重量。
这可是他通过劳力得来的!
至于荷包里的金子银子,都是上头给下来的,算不上工钱,只是他和小主人的生活费而已。
往镇口走的路上,苏梅碰到了卖小鸡仔的,她没犹豫,买了十只。
村里的人家,几乎家家户户都养的有鸡,公鸡早在旱年时就被吃光了,只剩会下蛋的老母鸡。
苏梅既然在宋家村安顿了下来,也觉得应该买些鸡养着。
养大了不仅有蛋吃,想吃肉了,也能随时杀一只炖汤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