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大壮直接转身离开。
一院子的吃瓜群众,都难以置信极了。
王二丫都当众跟妇人对骂了,这宋大壮傻了不成,还给那么高的彩礼,要把这丫头给儿子娶回去。
方才诋毁王二丫的宋氏,忍不住冲着宋大壮和傻柱的背影冷笑:“不听好人劝,等着吧,保准有你们后悔的时候!”
南锦璃悄悄瞪了那宋氏一眼,从抱着她的妇人怀里爬了下去。
哼,明明是那妇人的儿子先不对,凭啥当着这么多人说二丫姐姐坏心眼,还在这种场合,这不是明摆着破坏人家亲事吗?
那就等着吧,二丫姐姐肯定会越过越好的!
南锦璃朝着傻柱追了上去。
一群小孩子也跟着追去。
宋大壮给了老先生二十文,先生便给了最近的一个黄道吉日。
距离那黄道吉日,还有八日。
南锦璃跑回去,告诉了娘。
苏梅听说彩礼给了八吊钱,还挺吃惊。
不过这是大壮家娶的第一个儿媳妇,自然要重视许多。
而且那姑娘又吃苦能干。
八吊钱,倒也合情合理。
这一日,苏梅又找了三家人,把十五亩荒地承包了出去。
吃过午饭,她去辣椒地里巡视,好几个妇人都找上她,也想让自家男人开荒赚工钱。
苏梅便道:“荒地已经都承包出去了,不过后面如果还缺人手,我再找你们。”
妇人都乐开了花,“那感情好,三丫娘,咱们可就说定了,以后再缺人手,可一定要找我。”
“还有我,我家男人也都闲着。”
“……”
苏梅一一应下,转身又去了里正家。
巧的是,里正家这会儿正热闹。
一群小孩子也凑在里正家看热闹,南锦璃也在。
瞧见娘来了,南锦璃立刻赖到她怀里。
苏梅不解问:“咋这么多人?”
南锦璃笑眯眯地道:“我听说咱们村又要多两个读书人了,一个是大壮叔叔家的银柱哥,一个是里正爷爷家的石蛋哥,现在正商量着让里正爷爷明天送他们去学院。”
苏梅恍然,便也站在边上看热闹。
村里能去读书的孩子,要去学院办理入学,就得里正出面。
苏梅后来还是听村里八卦得知,当初宋四宝能去镇上读书,也是里正送去的学院。
当时老宋家的人可神气了,好像他们家多厉害一样,一副命令的姿态,让里正必须把宋四宝送去学院。
宋里正能忍着怒火没拒绝,也是为村里着想。
毕竟村里能出一个读书人,那是整个村子的荣光。
而现在,宋大壮带着银柱也来找里正了。
他却很谦卑,在给束脩费时,还多给了里正十文钱,当做明天耽误里正一天劳力的工钱。
里正自然不能要,把读书人送出村子,是他作为里正的职责。
况且他还要送自家孙子去学院。
可宋大壮非要给,搞的里正也是无奈。
院子里热闹非凡,都有着对读书人的期盼。
苏梅看的,心里也有些火热。
暗暗有了一个决定。
“三丫,村里能送出去一个读书人太不容易了,纸墨笔砚都很贵,只怕暂时不会买,他们进了学堂,可能也只能看着别人用,我想……”
苏梅顿住。
南锦璃立即道:“娘想干什么就干吧,我都支持娘。”
“我想给石蛋和银柱把纸墨笔砚买了,我问过许先生了,最便宜的一套纸墨笔砚得一两银子,可惜是麻纸,不是宣纸,但麻纸练字也够用了。”
南锦璃点头,“娘的主意很好啊,这样两个哥哥读书就不用羡慕别人了。”
苏梅看向怀里的丫头又问:“三丫想要吗?娘给三丫也买一套,买的多了或许还能便宜点,三丫有了纸墨笔砚,就不用拿木棍在地上画了。”
南锦璃想了想,点头道:“想要!”
苏梅便决定,到时候给大丫二丫三丫,都买一套。
虽然都认为丫头识字没必要,但她也是女人,做起生意来才发现识字太重要了,所以她绝不会拦着她的女儿识字,而且还要鼓励她们识的越多越好。
这时,钱氏瞧见苏梅,立刻凑了过来。
笑嘻嘻地道:“三丫娘,我家大山闲着的,也去给你开荒吧,我一闲下来也去,二婶子都送她家娃儿去读书了,我也想赚点工钱送我家小虎去读书。”
苏梅皱了皱眉,说道:“我荒地全包出去了。”
钱氏顿时傻眼,“啊?都包出去了?那你咋不给我们留点?上次我不说了吗?咱们可是自家人!你咋胳膊肘往外拐?”
苏梅无奈道:“我今天来就是想跟你们说说地里的事,我瞧着一些辣椒快红了,当初雇你们种了四亩地辣椒,我想再加上我之前种的两亩辣椒,你们明天开始就得去地里转着摘一摘了。”
“啥!要摘六亩地辣椒?”
“只摘红的,摘下来还得晒干,一旦有雨就得立即收起来。”稍顿,知道钱氏顾及啥,又道:“摘另外两亩地的辣椒我会给工钱,由于是我们自己种的,你们只负责摘,所以给你们一亩二十文。”
钱氏现在只想赚大钱,心里顿时有些瞧不上这二十文一亩。
但是想到之前已经收了工钱种地,就得负责收割,也就忍住没说了。
“那你去跟我公婆说吧,我说啥他们不信我的,我要是传错了话,又得挨骂了。”钱氏说完,就走开了。
苏梅很无奈,这钱婶子只想拿钱,不想干活,也就只有里正和冯老太能治她。
钱氏又溜达去了赵氏那边,想让她带她去镇上帮工,赚了大钱也送小虎去读书。
本以为二婶子好说话,哪知道赵氏一口就回绝了。
“那里不要人了。”
钱氏白了眼她,刚要再说什么,旁边一男人的汗臭味涌来,她忽然一阵反胃,捂着嘴就跑开了。
赵氏有些担心,追了过去。
“大嫂,你咋了?”
“怄——”
赵氏有些担心,喊来了婆婆。
冯老太一看钱氏那样子,心里便有底了。
“都快三十的人了,居然又有了。”
赵氏一阵担心,“大嫂又有了?”
她嫁过来没两年,大嫂就生了小虎,但出了很多血,郎中说伤了根本,最好以后都别要孩子了,而且也很难再怀了。
哪知道,小虎十岁了,大嫂又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