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羽昶看着眼前的蒋侍郎,她突然隐约地感觉到了什么不对劲。
几个太医围着昏迷不醒的南景桓束手无策。
“殿下这样究竟是怎么了?”
“殿下的身体里有一团真火发生了异动,看起来像是走火入魔,难道说殿下做了什么功法吗?”一个太医说道。
“这怎么可能?”
练功要有诚意,我们需要正心诚意来修炼武功,很多初学者没有恒心和毅力,才是问题所在。
相对而言,有「火」才有机会「走火」。如果你不是勤力炼功,火从何来呢?又怎会走火呢?
武功修炼的「走火入魔」,其实只会在极高的修炼境界中出现,其实质是一种高阶气态,它既是一种特异且有灵力的能量,而自身又是主体,唯有其阴阳出现偏差才是真正的「走火入魔」。
当武功锻炼到气意志融和的时候,这种特异能量可以超越形质变现。在修炼者的体内,这高阶的能力会诱发形体气机与精神的重新调节。前者气机出现焚火炽热感,这极热之后会转化为一阵清凉。稍一不慎,它有可能不作转化;相反,它可以火承风势,在体内乱窜,严重伤害体内脏腑气机的运作,这就是「走火」。精神方面,由于意志要融入武功态中,炼者的神智尚未坚定,胡思乱想的话,这副「德性」便会在焚身气态中受到考验,异常的内景随之出现,这些异常内景都是考验心性的阴魔。如果心性修为不坚定,炼者便会在内景中着相,妄念、幻想、癫狂之精神状态马上出现,这时就是「入魔」,实质即是俗语说的「烧坏脑」,必须及时纠正,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走火入魔」既然是高阶武功修炼的偏差,初阶的我们就不必为此而担心,障碍了修行的路。只要明白「走火入魔」不是我们初学者应该遇到的问题,安心去打坐,可仍然有人出现所谓「走火入魔」的现象,其坚持自己看到一些异象,情绪又实在不能自控,又作何解呢?
禅——真正佛的心,它能告诉我们如何定心、净心、悟心、明心很重要的。
有说学禅会走火入魔,表面上听起来好像有道理,实际上并非如此。这是因修禅的时候,认识不清楚、观念错误、走错了路头,误认邪师于一盲引盲所致。
‘走火’属于生理上的问题,道家安炉炼丹,即是要先守丹田,运气引导,存想一个定点。这个定点就是在肚脐眼下面一寸三分的地方,用我们的意识把心念集中于此,那里就会发烧、发热,这就称为‘火’。
将火集中在这里,然后用意识来引导这个火,打通任、督二脉,甚至于转小周天、大周天。如果心情过于急躁,方法拿捏不稳,稍有不慎会产生气血逆流,致微细神经或经络受损,甚至发生呕血,或者半身不遂,严重者可武功尽废或死亡,唯有及时纠正或可恢复,重新修炼。佛法中根本就不修这个法门,这是不会发生走火的毛病的。什么是入魔?有很多学打坐的的人,坐没打好,反而变成神经兮兮的,这个原因,即是有所求。求这个加持,那个加持,长此以往,幻梦到各种神明来同其讲话,这时候其信以为真,最初有些感应,越信越深,愈执着。
以后,在白天也会自言自语,如说自己是罗汉、菩萨、佛来转世渡众生的等,渐渐地,人们误以为其有神通,即使在现代,也有很多这样的人。经过一段时间,没感应了,开始失眠、头痛,甚至于精神失常。这时候就会有人说‘你着魔了’便产生恐惧,烦恼,失去以前的信心,晚上睡觉也睡不好,又开始找师父,求上师加持、念咒,用种种方法来降伏魔恼。
这样问题就会愈严重,为什么呢?他不知道这些境界是意识变化出来的,它是自己心中生出来的幻境。自己和自己作对,慢慢地就变成精神失常,不易恢复。‘天下本无事,庸人自忧之’,如今这种人愈来愈多,这就是所说的‘着魔’。
我们了解什么是‘走火’、什么是‘入魔’之后,就知道这些与禅是毫无关系走火入魔,本是道教术语。按照道家的观点。“走火”属生理问题。道家安炉鍊丹,首要守丹田,运气导引,存想一定点,即肚脐下一寸三分之处。即所谓意收丹田:用意识集中心念於此,直至发烧、发热,称之为「火」。将火集中后,用意识引导这火,打通任督二脉,甚至於转小周天、大周天。此过程如方法拿捏不稳,则气血逆流,致微细神经或经络受损,甚至呕血或半身不遂,严重者可武功尽废或死亡,唯有及时纠正或可恢复,重新修炼。
「入魔」 则属神经问题。入魔有数种方式,其中一种类似“鬼上身”,修行者希望神佛助其加持;通过长时间精神上的自我强化,则入“幻境”,又或修道时见各种幻象,心生感应,直至修行者以幻以为真,所谓“魔由心生”。
“我看着不像,更像是·····更像是中了媚药。”另外一个太医说道。
媚药由来已久,早在秦汉之前,方家术士便以草木之实强身补体,益寿延年,提高性欲。《搜神记》、《神仙传》、《列仙全传》皆有记载,如:“张于声服五加皮酒,寿三百年,房室不绝。”“移门子服食五味子,春色艳丽如玉女。”“陵阳子仲服远志,生子二十七……”道士重房室术与益寿方,研石炼丹蔚然成风,这是性媚药最早出现的途径。
经世代好事者的夸张、传播,使官家、富宅争相购服,跃跃欲试,偶有应验者,更加张扬,并成为取悦皇帝的贡礼。于是,历代帝王多成为性媚药的狂热服用者。汉成帝极宠赵飞燕、赵合德姊妹,终日荒淫无度,乃至体弱阳衰,遂求春药“慎恤胶”,本应只服一丸,因误服七丸。纵欲通宵而精绝气断。又《魏志-武帝记》载:北魏曹操“倡优在侧,常日以达夕”,并招募方士研究房中术,以大量宫女做试验。明朝的帝王崇尚春药,尤以嘉靖为最。有些媚药,因性热燥,确有暂时举之表象,经帝王验用,官宦效仿,于是媚药又由宫廷再扩至官府,散至民间,这便是媚药产生与流传的原因。
《山海经》载:“媚之山,帝女死焉,其名日‘女尸’,化为媚草,其叶胥成,其花黄,其实如菟丘,服之媚于人”。不仅草木,禽兽鱼虫亦有可入媚人药者。据载布谷鸟脑骨便有媚人功效,也有记雄鼠生殖器可媚人者,但均未可考。以上是自服而“媚人”的药。今人在异性酒、饮料或食物中所撒放的诸如“逍遥粉”、“美人梦”之类,多是些兴奋剂或含激素的药物,较之古时媚人药显然有效。但在性媚药中。媚人药是最少的。
“我听闻有一种,五石散。此名取自《神农经》。至两汉魏晋时,有术士以丹砂、雄黄、云母、石英、石钟乳5种矿石制成“五石散”。因服此药后,使人体内大热,需穿薄衣、喝冷水、吃冷食,故又称“寒食散”也叫“服食”、“服石”。张仲景初用五石散治伤寒。三国时,魏国尚书何晏服后觉有健身奇效,遂广为流传,竟成为壮肾春药。
唐人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除充分肯定了五石散有益精补中、除痿不足的作用外,兼有大毒,在《备急千金要方》中指出五石散“自皇甫士安以降,有进饵者,无不发背解体,而取颠覆,余自有认性以来,亲见朝野仕人遭者不一,所以宁食野葛,不服五石,明其大大猛毒,不可不慎也。”孙思邈把五石与毒草野葛并提,可见五石毒性之剧。”
“是的,还有一种叫做息肌丸,这“息肌丸”,正是对赵氏姐妹有养育之恩的江都王姬李阳华传给她们的。塞在肚脐内接融入身体,能够使女人肌肤润泽,格外光彩照人。然而这东西的主要配方却是麝香——这可是流产堕胎有“奇效”的药物,有些体弱的女子,甚至只要用麝香做香袋佩饰,就足令胎儿不保了。而赵氏姐妹不但用这玩意,还贴在肚脐上直接作用于生殖系统,其结果可想而知。等到上官抚将其中原因告诉她们的时候,已经为时太晚,多年来使用的麝香早已经对她们的生育功能产生了不可逆转的损害:她们的月经毫无规律可言,不但次数稀少,而用量也微薄。皇帝专宠的女人竞有如此严重的不孕症,女医生上官妩垂头径气,捶胸叹息:“若如是,安能有子乎?”她教姐妹俩煮药汤沐浴试图补救,却是泥牛入海,毫无反应。
《汉书》中记载赵飞燕和她妹妹赵合德服用此丸深深迷住汉成帝,撩人的香气更令汉成帝不能自持,不施云雨绝不罢手,成帝精力耗尽,就服补药满足淫乐。为取悦成帝,方士们争献丹药。汉成帝起初服食一粒丹药,即可精神亢奋临幸美人,好似恢复了青春活力。汉成帝长期服用,不断增加剂量,后来竟连服十丸丹药······”
“这,这可如何是好?”几位太医瞬间束手无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