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扩大探测范围,团队开始对雷达的发射功率进行升级。
“我们可以采用新型的氮化镓功率放大器,它具有更高的效率和更宽的带宽。”
徐占龙建议道:“但这也意味着散热设计需要重新优化,以确保系统的稳定性。”
陈铭衡提出了一个新颖的散热方案:“我们可以借鉴航天领域的技术,采用热管嵌入式冷板,将功率器件产生的热量快速导出。”
在新型功放和先进散热系统的加持下,“穿云探鹰”的探测距离得到了显著提升。
“根据仿真结果,我们的探测半径可以达到150公里,比原来提高了50%!”
林森兴奋地说:“这意味着我们能更早地发现来袭导弹,为战机赢得更多的生存空间!”
目标识别能力,是反导预警系统的关键指标。
为了提高“穿云探鹰”在复杂环境下的辨识水平,团队开始探索多传感器融合技术。
“除了雷达,我们还可以集成红外、紫外等传感器。”
徐占龙分析道:“不同传感器对目标的成像特性各不相同,融合后可以获得更全面、更准确的目标特征。”
“关键是要研发一套智能的信息融合算法,能够自适应地调整各传感器的权重,动态优化识别策略。”
经过不懈努力,一个基于深度学习的多源信息融合模型诞生了。
它能够在复杂的背景干扰下,智能提取目标的关键特征,大幅提升了识别的准确率和可靠性。
抗干扰能力,是现代电子战场上的制胜法宝。
为了让“穿云探鹰”在复杂电磁环境中保持稳定的探测性能,团队在抗干扰技术上狠下功夫。
“我们可以采用自适应干扰抑制技术,实时估计干扰的统计特性,动态调整滤波器参数。”
陈铭衡提出:“结合频域和时域的联合滤波,可以最大限度地抑制各种类型的干扰。”
在算法优化的同时,团队还对硬件进行了升级。
“我们采用了新型的宽带相控阵天线,可以灵活调控波束方向和形状。”
徐占龙自豪地说:“配合上数字波束形成技术,‘穿云探鹰’可以在复杂的干扰环境下,精准锁定目标。”
一个全新的“穿云探鹰”呼之欲出。
它拥有更远的探测距离,更强的目标识别能力,更稳健的抗干扰性能。
外形上,“穿云探鹰”采用了流线型的设计,天线罩嵌入机身,与飞机融为一体。
雷达系统被紧凑地封装在机载吊舱内,可以灵活安装在各种机型上。
“这是一个集成化、模块化的设计理念。”
张恒解释道:“通过合理的布局和紧凑的封装,我们最大限度地减小了系统的体积和重量,提高了通用性和可维护性。”
最后一块电路板装配完成,一个崭新的“穿云探鹰”原型机诞生了。
团队成员们围拢在周围,欣慰地看着这个他们呕心沥血的结晶。
“根据仿真测试,‘穿云探鹰’的各项性能指标都达到了预期。”
林森自信地说:“探测距离150公里,目标识别率95%,抗干扰能力提升了一个数量级。”
张恒动情地说:“这只‘探鹰’,已经初长成了,相信它在未来的战场上,一定能大显身手!”
“穿云探鹰”的原型机诞生,意味着它已经具备了进行模拟实战测试的条件。
但张恒心中也有一丝顾虑:“实战测试需要消耗大量的飞行资源,我们要精打细算,避免浪费。”
他灵机一动:“不如我们先在虚拟环境中进行模拟,通过数字孪生技术,构建一个逼真的电子战场。”
团队成员们眼前一亮。
“太好了!”
徐占龙赞同地说:“我们可以将‘穿云探鹰’的技术参数和飞机的飞行数据输入到虚拟环境中,让系统在数字空间里‘飞行’。”
“这样不仅可以节约成本,还能全面评估系统的性能,发现潜在的问题。”
一场数字化的“穿云探鹰”之旅开始了。
林森负责搭建虚拟测试平台,他利用高性能计算机集群,构建了一个逼真的电磁环境模型。
“我们需要考虑地形、天气等因素对电磁波传播的影响,还要模拟各种类型的干扰源。”
他一边敲击着代码,一边解释:“只有环境足够真实,测试结果才有参考价值。”
与此同时,徐占龙和陈铭衡将“穿云探鹰”的技术参数,如天线方向图、信号处理流程等,一一映射到虚拟模型中。
“我们要确保数字孪生与实物系统的一致性,每一个参数都不能有偏差。”
数据的传输和同步,成为了这场数字化测试的关键。
团队采用了高速光纤网络,将实验室内的各种设备紧密连接。
“我们需要实时传输雷达回波、飞行状态等海量数据,对网络的带宽和时延要求非常高。”
为了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实时性,他们还专门设计了一套数据压缩和校验算法。
“通过智能压缩,我们可以在保证数据质量的同时,最小化传输延迟。”
一切就绪,模拟实战开始了。
在虚拟的蓝天中,一架架“敌机”和“导弹”呼啸而过。
“穿云探鹰”的数字分身,在复杂的电磁环境中穿行,时刻搜寻着潜在的威胁。
实验室内,团队成员们紧盯着屏幕,分析着每一帧数据,每一个波形。
突然,林森皱起了眉头:“等等,这里的信噪比曲线有些异常,目标的能量聚集不够明显。”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集在了那条曲线上。
“是算法的问题吗?还是参数设置有误?”
大家开始仔细排查,将系统的各个模块都过了一遍。
“找到了!”
徐占龙指着屏幕上的一行代码:“这里的阈值设置偏高,导致弱小目标被滤掉了。”
“好眼力!我们要调整阈值,确保在提高检测概率的同时,把虚警率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参数被调整,模拟重新开始。
这一次,“穿云探鹰”的表现明显改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