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五章 芯片的生物相容性问题
栖桐梧2024-03-28 16:132,025

   救援直升机平稳降落在基地医院的停机坪上。

   机舱门打开,一队身着白色防护服的医护人员迅速涌入,开始有序地转移伤员。

   被困多日的特战队员们满面疲惫,但眼神中洋溢着重获新生的喜悦。

   他们紧紧握住搜救人员的手,不住地表达着感激之情。

   “谢谢,真的太谢谢你们了!如果不是你们的装备,我们真不知道还能坚持多久……”

   张恒站在一旁,默默地注视着这一幕。

   送走最后一名伤员,张恒也走向直升机。

   回到实验室,张恒马不停蹄地投入到新一轮的头脑风暴中。

   白板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各种设想和构思。

   “组长,你说这次行动中,我们的信标能够及时引导搜救,非常关键,但受困战士的身体状况,其实我们是知之甚少的。

   如果他们在等待救援的过程中,出现一些严重的病情,那后果可能会很糟糕。”

   一名研究人员的话,让张恒陷入了沉思。

   是啊,生命体征的实时监测,这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课题。

   张恒灵光一闪,在白板上郑重地写下“生物监测芯片”几个大字。

   他的思路渐渐清晰起来:如果能够研制一种植入式芯片,实时采集士兵的各项生理数据,并通过无线方式传输到指挥部,那将是一个革命性的突破!

   这样一来,不仅可以第一时间掌握士兵的健康状况,还能根据数据分析。

   对士兵的作战能力、疲劳程度等进行科学评估,从而合理调配作战资源,提高部队的整体作战效能。

   想到这里,张恒的双眼放出异彩。

   他迫不及待地要把这个设想付诸行动。

   但很快,现实的种种困难也浮现在脑海:芯片的生物相容性如何解决?长期植入人体,会不会带来副作用?

   生理信号的采集和处理,如何确保实时性和可靠性?数据的无线传输,又该如何突破信号屏蔽和干扰?

   张恒苦苦思索,在白板上圈圈点点。

   这些都是前所未有的技术挑战,没有现成的答案可以照搬。

   就在张恒一筹莫展时,他忽然想起自己的一位认识的人,现在似乎就在从事类似领域的研究。

   说不定,能从他那里得到一些启发。

   想到就做,张恒立即给那个人打去电话。

   “喂,老张啊!好久不见,最近可好?”

   电话那头,朋友的声音依旧那么亲切。

   “我有一个新想法,想向你请教。”

   张恒开门见山:“是这样的……”

   张恒把生物监测芯片的设想娓娓道来,朋友不时发出赞叹:“老弟,你这个想法很有前瞻性啊!

   我们实验室恰好在做一些相关的研究,包括柔性神经电极、无线生理信号采集等等,说不定能给你一些参考。改天你来我们学校,我们当面聊,怎么样?”

   “太好了!”

   张恒大喜过望:“朋友,那我们就约个时间见面,我要向你好好‘取经’!”

   放下电话,张恒的心中充满希望。

   接下来的几天,张恒都在梳理资料,完善芯片的技术方案。

   朋友也给了他一些最新研究进展的资料,让他茅塞顿开。

   渐渐地,一个宏伟的蓝图在张恒脑海中铺展开来:一款集生理参数采集、无线传输、智能算法于一体的“战场守护神”,既是士兵的“健康卫士”,也是指挥员的“千里眼”。

   它将人体数据与作战信息无缝融合,让所有决策都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

   实验室内,张恒正与他的核心团队成员林森、徐占龙和陈铭衡围坐在会议桌前,激烈地讨论着“生物监测芯片”的设计方案。

   “组长,关于芯片的供电问题,我有一个想法。”

   林森率先发言,作为团队的硬件专家,他对芯片的物理结构有着独到的见解。

   “我们可以利用人体内的生物电势,比如心电、脑电等,通过特殊材料将其转化为电能,为芯片提供持续稳定的电源,这样就无需额外的电池,大大减小了芯片的体积。”

   张恒点点头:“这个设想很有创意!但生物电势的幅值很低,转化效率恐怕难以满足芯片工作的功耗要求吧?”

   “我们可以通过升压电路和能量储存单元来解决。”

   林森信心满满地说:“前期我做过一些仿真分析,理论上是可行的,当然,这需要在材料和电路设计上做更多优化。”

   “嗯,这个方向很有研究价值,你先做一个详细的可行性报告。”

   张恒凝神思索着:“我们还要考虑芯片的生物相容性问题,要选择合适的封装材料,尽量减少对人体的副作用。”

   话音刚落,一向沉默寡言的徐占龙开口了。

   “数据的实时处理和压缩也是一个关键。”

   他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芯片的存储和计算资源非常有限,如果数据量太大,传输和处理的延迟就会很高,实时性就无法保证。

   我们需要设计高效的数据压缩算法,提取最有价值的信息,还要研究数据的优先级划分机制,在关键时刻,将最紧急的数据优先传输。”

   陈铭衡也加入了讨论。

   作为通信和网络方面的专家,他对数据传输的挑战深有体会。

   “我们要充分考虑战场的恶劣条件。”

   他神情严肃地说:“无线信号可能会受到多种干扰,比如电磁干扰、信号屏蔽等,传输距离和数据速率也会受到限制。

   我建议采用自适应的跳频和编码技术,动态调整传输策略,提高抗干扰能力,同时,我们还要研究特殊的信号增强和中继技术,扩大覆盖范围。”

   张恒用笔记本飞快地记录着大家的观点,他的脑海里,一个宏伟的蓝图正在渐渐成型。

   “生物供电、数据压缩、无线增强……大家提出的都是很有价值的方向!”

   张恒感慨道:“这个芯片,将是一个集生物、信息、通信等多学科于一体的综合系统。

   我们要打破学科壁垒,发挥交叉创新的优势,全面考虑各种因素,做最优的总体设计。”

  

继续阅读:第四百三十六章 优化材料的微观结构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让你高考,你现场手算反重力质究?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