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来。
朱承就觉得哪里不对劲。
那些大儒们虽然学问渊博,可对于治理国家方面,表现的真是难以评价。
天天光教自己的学问,这对于治理国家有什么帮助?
只不过朱承不敢把这想法,给表露出来而已。
毕竟儒家传承已经千年。
自己要是说儒家的不是,那不得被天下学子的唾沫给淹死啊!
敢说儒家的半点不是,那些儒生就和疯了一样群起攻之。
朱承可没那个胆子。。。
不过他对朱正,还是敢表示自己想法的。
“当今天下,还是儒家治天下,他们都是以学问论高低,对于处事却不通达,堂弟,你说说能有什么办法,能让那些儒生放下自傲,去贴近百姓?”
一想到这里,朱承不由的皱起眉头来。
“呵呵,这其实也很简单。”
“只要改变现有的晋升制度,让所有官员升迁之前,都得在州县府衙历练一番,然后一步步上来。”
“朝廷再定下严格的考评制度,就看每个州县的失地农民,是多还是少了,水利劝农之事,又管理如何。”
“只要这样搞,那些官员们必然会发生改变。”
“要知道能考上功名的人,这里面可没有傻子!只不过他们没有把聪明才智,去用到具体事务上,让他们这样来一遭,肯定能弥补之前的缺漏。”
朱正一本正经的解释起来。
现在朝堂的制度,本就有很大缺陷。
学子们考取功名之后,都会选拔其中的佼佼者,出任庶吉士。
再以翰林院为起点,到六部去任职。
最后一步步爬倒顶端。
当内阁成立之后,这些人就是内阁的人选。
可这就出现一个奇怪的现象。
那就是内阁的大学士们,竟然大多数没有在地方任职的经历!
一个没有治理过地方的人,却要给地方官员制定政策。
这必然导致一个结果。
那便是内阁出的政策与地方不接轨,地方官员根本就无从下手!
发展到后面,就会变成政令得不到落实的结果。
“不错!”
听到这,朱承的眼中泛起亮光。
此刻他看向朱正的眼神,也变的佩服起来。
这番话,算是把现在朝堂的弊病,给一针见血的指了出来。
治理国家,确实不能依靠那些只重学问的儒生。
而是必须让有地方治理经验的官员上去。
这样才能保证朝堂能制定出,符合地方且接地气的政策来。
“堂弟啊,我算是服了你了,这些都是你自己想出来的?”
朱承都忍不住开始夸赞起来。
要知道这些官体制度,只有非常熟悉朝堂的官员,才能明白其中的奥妙。
而朱正一个十几岁的少年,甚至连官都不想当。
却能想出这种办法来!
“呵呵,我就是随口一说,胡想的。”
朱正被夸的有些不好意思了。
“这可不是胡思乱想!是真的可行啊,朝堂必须得改制才行!”
朱承神色严肃,他知道现在的朝堂之所以还能撑着。
就是因为父皇还有刘李这些老臣在。
他们可都是一路从下面杀出来的,地方什么情况肯定都一清二楚。
但这一代人要是没有了呢?
以后内阁的大臣们,连地方都没有任职过。
长此以往下去,可不就要出大乱子么!
“堂弟啊,这些话,你和叔父说了没有?”
朱承连忙问道,这种改制还是得趁早才行。
拖得越久,事情就越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