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念华这颗棋子废了,祖父这几天心情就一直不好,朝堂局势瞬息万变。崔党与皇权一直此起彼伏,这一朝被打压下去,也不知何时才能抬起头。
她不敢有什么大动作,如果是祖父知道玉莲曾经是她的人,以他那多疑且毫不在意子嗣的性格,崔紫安被扒层皮都是轻的。
奈何形式比人强,昭和公主竟然亲自手写请帖来邀请她,那她就必须来。碍于朝堂上的局势,她也只能自己来。
“崔小姐,送了一缎软烟罗。”
“软烟罗?”
自古词人诗人都幻想世间存有鲛人,那世间最珍贵的布匹莫过于鲛绡了。什么绫罗绸缎,锦衣纱罗,也不过是凡布罢了。
而软烟罗就是公认的最像鲛绡的布匹,一身衣服穿上去几乎感受不到重量,轻薄透气,离水即干,不沾尘土。
几乎是仙家造物了。
崔相权势滔天,崔紫安有这么一匹也不奇怪,可软烟罗产量稀少,她也只能有这么一匹了。
就这么给了她,倒像是刻意交好。不过这礼物总归送的舒心,哪有女人不爱美,这一匹软烟罗也算是送到昭和心坎儿上了。
她罕见地朝崔紫安笑了笑,崔紫安感觉背后一凉,心中发慌,之前昭和让她行礼的时候也是这样。
席间渐渐热闹起来,气氛也微微活络。
“咱这位公主啊,也不过是个寡妇。”
成毅侯夫人捂嘴娇笑,自以为小声的与众人谈天论地。今天的宴会她本也不想来,只是成毅侯府落魄,成毅侯本人谁也不敢得罪。
成毅侯夫人姓张,闺名张巧云,平日在家里就爱与人说三道四,专挑人痛脚下手。这不才来生辰宴上一会儿,他这张破嘴就忍不住连主人家也开始说了。
旁的闺秀夫人自知谨慎,对她的话也并没有搭腔,只是笑笑也罢了。
都以为昭和听不见。
可昭和这副加持了系统能量的身体早已不同凡人,“寡妇又如何?总比泼皮破落户强。你说呢,成毅侯夫人?”
她眸光冷淡,说出口的话也像沾了刀子。宴席上不由为之一静,许多人停杯不言。
昭和的脸色实在难看,在座的众人都不是傻子,就凭话语中的内容就知道是成毅侯夫人说了什么。她的德性贵女们也是知道的,只是没想到,好端端的一个寿宴上也敢出言找事。
而成毅侯夫人更是吓得两股战战,她根本就没想到昭和能听见。刚才没有附和的一众夫人不由心中庆幸,还好没搭理她。
这泼皮破落户,形容成毅侯夫人真的是再恰当不过了。成毅侯夫人脸一时红一时白,“臣妇本无心,还望公主原谅则个。”
“你既不是诚心祝贺,现下就回去吧。”
“我……”
成毅侯夫人小声辩解着,屁股却从没从椅子上离开。
在场的众人鸦雀无声,都只是因为昭和高贵的身份和正浓的圣宠。但是在昭和看来,这跟看猴也没什么区别了。
实在是不想大庭广众之下跟她闹,宴会一般送个礼,吃个饭也就完了,这饭吃到一半儿发生了这种事,估计其他人也没几分心情了。
“你不走,我走就是了。”昭和又充满歉意的向其他人解释,“实在是身虚体弱,有负诸位盛情,改日再邀。”
众人纷纷表示不打紧,提前遣散宾客是很失礼的事情,然而到了昭和这种身份地位,失礼的不会是她,只会是成毅侯夫人。
昭和本来对这种宴会就很不耐烦,有成毅侯夫人做理由,不用继续下去也是正好。
成毅侯夫人还要再说,昭和怎么可能还想看见她,前期的谋划全派上了用场,以她如今的身份地位,想不理就不理。
然而,除了成毅侯夫人,还有不长眼色的。
她的裙摆逶迤拖地,画眉认真的给她提着裙子。还没走出多远,就有人追下来了。
“嫂子,莫走。”
声音含悲带怯,叫的还这么恶心人,除了谢亦凝还作他想?
“嫂……子。”
谢亦凝跑的娇喘微微,气息不匀,却还是坚持着叫这么恶心的称呼。
她脚步一错就站在了昭和的面前,不,更确切的说,是拦在了昭和的面前。
“嫂子可要救我!”
谢亦凝身穿藏蓝色半旧不新的沃裙,面色蜡黄,身形瘦弱,瞧着比上次还要憔悴些。上次来公主府的时候,这位可还自持身份,绝不会一口一个嫂子的。
谢亦凝过的不好,那昭和就更开心些了。
“注意身份,可不要随意造谣污蔑我。”
“嫂子!”
谢亦凝叫的更急切些,手臂一伸就想挽住昭和。
“请谢姑娘远着些。”
画眉一面挡着谢亦凝,一面说话。
瞧着昭和冷淡的眉眼,谢亦凝其实知道今天这事儿八成办不成了,但她还是不肯放弃一丝希望。
她在原地大喘气了一次,“……永宁侯府快没了,我也要完了。”
“谢姑娘慎言,永宁侯府向来低调,自保第一,何谈快没了?”
昭和也不想跟谢亦凝说真话,谢亦凝完了又跟她有什么关系呢?
“公主不用瞒我了,京中都在传我兄长赈灾回来,拿到了永宁侯府贪污的证据,永宁侯府确实贪得多了些,皇上就要首当其冲拿它开刀。”
谢亦凝惊惶不已,京中确实都在传,连昭和这种足不出户的也听了一两耳朵。虽然京中的八卦一向默认的规则是绝不告诉八卦中心的主人,但这话题讨论度着实太高,瞒是肯定瞒不住了。
京城的百姓,跟远在黄河,叶县辉县的百姓共情,现下不知多少人听见永宁侯府的名字就要吐口吐沫。
贪的多了些?
昭和本想习惯性的忍住笑意,然而又一想面对的是说出这种话的谢亦凝,不配也没资格让她忍。
她冷笑一声,继而热热闹闹地笑了个痛快,一手抽出帕子遮住嘴角,另一手扶住月桂以免仰倒。
“今年有多少天灾你知道吗?蝗灾,地震,山洪,水灾,旱灾……死了多少人你知道吗?黄河两地沿岸百姓十不存一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