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一中的老师和学生们都知道宋书晚的成绩好。
但是考试前,也有不少人以为宋书晚只是比清远县好,并比不过市里和省里。
成绩出来后,大家也都震惊了。
马萍萍的考试分数和宋书晚差了将近两百分,这样的落差,也难怪平日宋书晚完全不搭理自己,只顾着一个人认真学习。
也是因为这样认真学习,宋书晚才能考的那么好。
不过,这次马萍萍的分数也有提高,也考到了京都。
同样有提高的还有张安庆。
张安庆的分数提高非常多,刘婶总说还好当初把院子租给了宋书晚,才让张安庆的成绩能那么好。
要不是宋书晚这段时间不在,刘婶都想把当初的房租费全部退给宋书晚。
“书晚,恭喜你。”
“恭喜你。”
每一个人都洋溢着笑容,说着恭喜的话。
宋书晚笑着说了几声谢谢。
林校长见蓝馨华带着那么多学生过来,也招呼着他们坐下。
“你们都是好同学,以后离开了这里,去了新的学校,可要继续努力工作。”
他也不会指望这些孩子能够回来任教。
他们好不容易考出去,自然是要走向更好的未来。
清远县还是太偏远了点。
每个学生都认真聆听。
宋书晚却有点坐不住了。
这好消息她还没回去和家人分享,更没有和陆臻分享。
林校长见宋书晚的话越来越少,也知道她心里焦急,他是故意留着宋书晚那么久。
谁让宋书晚在这么重要的时刻还去探亲呢?
别人都在家苦等。
好几夜都睡不好。
就是林校长也好几夜都没睡好,就是拿到了录取通知书,他也兴奋了几天没睡好觉。
只有宋书晚像个没事人一样。
“书晚,这儿也没什么事了。你还是赶紧回去报喜吧!”
林校长终于发话了。
宋书晚欢喜地站起身:“那我就恭谨不如从命了。”
说着,她就出了门。
可是还没走多远,就被人给喊住了
宋书晚回头看去,竟是张安庆。
张安庆刚去校长办公室就想和宋书晚道喜,然后顺便和宋书晚说下自己也考到了京都,虽然学校没有宋书晚的好,但也是京都师范学校,也是一个不错的学校。
他们聊了好久,但都没有机会和宋书晚说上一句话。
宋书晚也不曾问过他考上了哪一所大学。
他见到宋书晚单独出来后,终于没忍住,也借口有事追了出来。
“书晚,我这次考了五百多分,也是不错的。”
张安庆知道自己这分数和宋书晚相差甚远,但这也是他历史成绩中最好的一次。
宋书晚笑容扬起,眯了眯眼睛:“恭喜你了。”
张安庆走到宋书晚的面前,又道:“我也是考到京都,以后到了京都,我们也能互帮互助。”
宋书晚是知道张安庆想去京都的,毕竟班里的马萍萍总是这么念叨。
她想马萍萍可能也考上了吧!
不过,这些和她都没有关系。
“是吗?考到哪所学校?”宋书晚礼貌的问道。
她想当初也是因为张安庆,自己才有办法在县一中上学。
县一中还是给了她一个很好的平台。
张安庆道:“读的师范学校,我问过了,离你的华大也不算特别远,以后周末有空我们也能出来走走。”
宋书晚想起陆臻的话,自己周末恐怕也没空和张安庆几个老同学叙旧。
“好呀!到时候到了京都,我们还能常联系。”
宋书晚还是说了两句客套的话。
张安庆见宋书晚并没有反对,又欢喜了起来,他想即使自己和宋书晚已经差距越来越大,但是只要能在京都见到宋书晚也不错。
“真的吗?”
张安庆兴奋地问道。
宋书晚点头,又道:“我还有急事,先不和你聊了。”
说着,就挥手道别。
张安庆看着宋书晚的背影越来越远了,心里也渐渐地失落了。
他恐怕这辈子都只能看着宋书晚的背影了。
以前他瞧不起宋书晚,后来才知道自己和宋书晚的差距那么大。
……
宋书晚拿着录取通知书开心地回了饭店。
林素云几个都在饭店里焦急的等待,他们足足等了两个小时,还不见宋书晚回来,都开始焦虑。
如果成绩不错,被录取了,恐怕早就回来报喜了吧?
宋老爷子见几个人一个个都愁眉苦脸的,安慰道:“书晚一定已经被华大录取了,清远县第一个被华大录取的学子,林校长肯定要多留一留,没有那么快回来给我们报喜。”
陆国山也开口道:“对。我们都别再这干等了,干活干活。”
林素云倒不在意宋书晚能不能考上华大,只是因为宋书晚的心愿是考上华大,如果宋书晚考不上华大,她担心宋书晚会因此难过、伤心。
她点点头:“一定是被校长留下来了。我们也别等了,干活吧!”
话音刚落,王小凤就突然大喊道:“我看到书晚姐了,书晚姐回来了。”
所有人都冲到了门口,果然看到宋书晚开心地朝着他们这儿跑来。
宋书晚见所有人都站在门口,不由好奇道:“你们怎么都站在站在这里?不干活吗?”
饭店客人不多,活儿也不多,林素云几个完全忙得过来。
刚才还冷静的宋老爷子此时也非常激动,问道:“怎么样?你手上拿的是录取通知书吗?是华大的吗?考了多少分啊?”
这一连好几个问题,宋书晚都不知道该如何回答。
她笑着点头:“是的。我收到了华大的录取通知书,考了703分,是清远县分数最高的。”
“那……那就是清远县的状元了?”
林素云激动的声音都颤抖了。
王小凤也惊喜道:“书晚姐,你真的太厉害 。”
陆国山虽然一句话都没有说,但眼里也带着欢喜和激动。
宋老爷子则背过手,偷偷地摸着眼泪。
他这个年纪,本以为这辈子就浑浑噩噩躺在床上没了。
要不是宋书晚一人坚持给他治病,时不时的来看他,他也不会好的那么快。
这孩子要做的事太多了。
可是,做了那么多事,还是考了那么好的分数,这如何让他不激动?不欢喜?